前段時間,巴黎聖母院的大火引起了全世界範圍的關注,大家紛紛對這一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法國地標性建築遭受的損失表示惋惜。
大火結束以後,聖母院的修繕工作也已經提上了日程,就在法國政府徵集修複方案的時候,法國網友紛紛開始戲謔起自己的古建:這座哥德式的尖塔燒沒了,乾脆咱們給聖母院來點改變。
比如有現代風的:
羅浮宮都那樣了,我聖母院為啥不行?
比如有蓮蓬頭的:
有世上最「大」的消防系統,真是讓人安心呢
比如有考慮到法國政府財政拮据,好心找來贊助的:
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法國網友的腦洞之大暫且不談,我還是很佩服他們的樂觀精神的。言歸正傳,前邊提到哥德式塔尖,這是我們在歐式建築中經常聽到的名詞,那麼什麼是哥德式?
19世紀巴黎聖母院修繕設計圖
對於中國人來說,也許對歐洲歷史上如此頻繁的君主更換、宗教鬥爭、合併分裂無法感同身受,但正是這些要素,促成了與中國建築相對統一的風格不同的歐式建築風格,這一系列建築風格的源頭,當然要從古希臘說起。
希臘式建築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頭頂一個三角形,然後下邊有著一根根的希臘柱。直到今天,世界上一些西方國家依然把這個形式用在某些重要的建築上。
美國林肯紀念堂
取代了古希臘的,是盛極一時的古羅馬,雖然軍事上羅馬徵服了希臘,但是文化上羅馬卻被希臘所徵服。
在吸收了希臘式建築的一些特點之後,又利用火山灰、石灰、碎石拌成的材料,羅馬人用世界上最早的水泥,支撐起了原先被認為是「空中樓閣」的大圓頂——這也正是羅馬式建築的特點。
羅馬萬神廟
類似鬥獸場的大拱門也是羅馬建築的典型
到了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成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獨佔地中海以東的與亞洲、非洲相交的領土,吸收了外來文化,自然也從建築上有所體現,這一風格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洋蔥頭」,由於東羅馬帝國又叫拜佔庭帝國,所以這一風格稱為拜佔庭式建築。
聖瓦西裡升天教堂
到了中世紀,羅馬成了歷史,基督教在歐洲許多國家成了「官方唯一指定宗教」,神權政治的影響下,各國都開始建造能更接近天堂的建築,如何接近天堂?答案當然是高。
傳說中古代巴比倫人建造過的通天塔
為了造高塔,此時的歐洲人絞盡腦汁,先從材料下手:用沉重的大石塊替換羅馬式、拜佔庭式的圓頂,這樣作為支撐才能牢靠。
米蘭大教堂
然後他們又發明了飛扶壁,專門用以支撐高聳入雲(相對當時而言)的哥德式尖塔——沒錯,這就是前邊提到的巴黎聖母院這類的哥德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被建造出來的時期。
飛扶壁是哥特建築的顯著特徵
然後,歐洲人民在過了幾百年的慘澹生活後終於醒悟過來——原來教廷一直在忽悠我,所以就有了文藝復興。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莎士比亞、馬基雅維利等等一大票偉人都產自這一時期。
法國香波城堡
所謂文藝「復興」,就是指推翻宗教對人桎梏,復興古希臘一般的燦爛文化,此時的建築學也充滿了藝術家和哲學家的生機,也富有啟蒙意味,以對稱為美,稱為文藝復興建築。
烏菲齊美術館
到了17世紀,由於文藝復興產出大量文化,也帶動了整個歐洲的經濟蓬勃發展,此時在今天的義大利便出現了巴洛克風格,它一反文藝復興的規律對稱風格,採用了不規則形式作為架構,讓人一眼看過去,就一個詞,眼花繚亂。
凡爾賽宮
同時,大量使用金色也是巴洛克風格的一大特點,以此彰顯它的華麗。需要注意的是,巴洛克風格不僅應用於建築,家具、服裝、器皿都有。
再往後就是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與巴洛克一樣,在建築、雕塑、繪畫、服裝、裝潢等領域都很常見,而它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巴洛克Plus」——複雜的東西越多越好,顏色越金越好,工藝越複雜越好。
維斯教堂
下回再看到這些「老外」們引以為傲的歷史建築,可千萬要心中有點數哦!
註: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觀復貓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