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保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
少數民族眾多的城市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道不容錯過的保山美食
一起來看看吧~
火燒肉
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吃火燒肉。殺好豬後,抬到平坦的地方,開始用火燒。用茅草對著豬燒毛。不間歇地持續燒一兩個鐘頭。燒熟後,豬全身是黑漆漆的,然後用水衝洗。直到把整個豬身洗得透黃泛亮。
下村豆粉
下村豆粉是雲南保山別有滋味的傳統名吃。下村地處保山城北近郊,昔時村裡半數以上農戶為「豆粉世家」,堪稱老字號的「豆粉專業村」。正宗的下村豆粉,用豌豆磨漿熬製,特點是筋骨好、色澤亮、口感柔韌鮮爽。下村豆粉最考究的是作料,鮮紅的辣椒漂油、烏黑的醬油、棕色的米醋……五彩紛呈,香氣撲鼻,據說每碗豆粉的成本之中作料就佔了一半。
大救駕
相傳清初南明永曆皇帝被投降清廷的吳三桂率軍追擊,從騰衝逃往緬甸。永曆帝飢腸轆轆,逃到一農戶家後催促農家儘快做飯。農戶把餌塊三刀兩剁切成片,加上雞蛋、瘦肉和蔥姜等,丟到鍋裡胡亂炒熟。永曆皇帝吃後如食山珍海味便問這是什麼菜,農戶答道:「匆忙之中做出,不知菜名。」永曆帝說:「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啊!」騰衝的炒餌塊從此得名「大救駕」。
罈子雞
罈子雞是騰衝著名的漢族小吃,源於明末,興於清初,相傳與明朝末代皇帝永曆皇帝有關。由瓷壇(或特製砂鍋)燜制工藝和神秘的藥物融合騰衝當地原材料配製而成。罈子雞顏色金黃玉潤,入口細品,皮脆肉嫩骨酥,滿口溢香。罈子雞還因為經過中藥秘方的滷製,有活血舒筋,清肺健胃之功,尤為適合老人和小孩。
土鍋子
傳說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騰衝守關,來到邊陲後,看到每天送到邊關給戰士的餐食都變冷了,於是這位大臣就想怎麼才能讓守邊的戰士能吃上熱乎乎的菜飯。他叫當地工匠燒製成土鍋子用來煮食,既方便又省事,遙遠的路程都能吃到熱乎乎的飯食,從此土鍋子就成為騰衝的名菜之一。
和順頭腦
和順頭腦由晾乾的糯米餈粑片、煎好的荷包蛋和紅糖甜米酒汁製成,加上雞肉絲、蛋絲、豆腐絲等。甜味和鹹味調和的味道雖然特別,但是本地人相信這是絕對可以瞬間提升元氣和力量的「超級紅牛」。
大薄片
大薄片是滇西名菜,工於火候,長於刀法,用特製的豬頭肉片成薄如蟬翼的大片,丟到牆上不會下落,故以得名大薄片。這道菜調料齊全,具有鹹、酸、辣、麻、香多種滋味,肉質脆嫩,嚼時有勁。
口袋豆腐
口袋豆腐是保山金雞鄉民間傳統菜。明末清初擔當和尚雲遊至金雞鄉,在金雞寺掛單講經,創出了口袋豆腐,流傳至今,現在金雞寺還保留著做口袋豆腐的石磨。從開始加工到入口食用,口袋豆腐共有三道加工工序,只有經驗豐富的廚師方能掌勺。口袋豆腐外酥內嫩,除金雞以外的其他地方難得一見,堪稱金雞一絕,有句對聯寫道:「嚼鐵丸不費力氣,食豆腐需下功夫」。
從主食到小吃
從鹹鮮、香辣,到甜酥、酸爽
只要你想吃的口味,
在保山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