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華為汽車概念股異動。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午間收盤前,華為汽車指數上午上漲1.53%,小康股份、長安汽車漲停,啟明信息漲幅達到8.06%。
而從近期的動作來看,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布局速度明顯加快。
25日午間,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發華為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此外,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同時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
華為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從布局方向來看,多次強調「不造車」的華為早已將觸角延伸至未來汽車產業的核心領域,包括HiCar、鴻蒙車載系統發布、5G晶片搭載汽車、充電樁模塊等產品不斷落地。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對記者表示,這幾年華為內部也有分歧,是直接造華為品牌的車,還是為廣大車企提供部件和解決方案,這樣的戰略決策並不好做,直到這兩年才真正釐清該業務的發展路徑。
2019年的5月27日,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籤發華為組織變動文件,正式宣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該部門以BU的形式與運管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同屬一級部門。其後,華為與上汽、廣汽、一汽、東風、長安等18家車企宣布共同打造「5G生態圈」,被外界視為「跨界」的實質一步。
而在今年10月底,華為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全新品牌HI,這使得華為成為汽車界最受矚目的一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11月中旬,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正式宣布,將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該品牌旗下高端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
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華為在智能座艙上主要以通過「麒麟模組+鴻蒙OS+HiCar」的模式切入,此外如MCU、CDU、5G晶片、手機 NFC 等汽車產品也開始逐步「上車」。
簡而言之,在軟體定義汽車趨勢下,華為希望打造一種「計算+通信」的全新架構切入汽車領域。目前,華為將汽車所有功能歸類後交由智能座艙、整車控制和智能駕駛三個平臺控制,通過自研晶片和作業系統將每一個平臺都打造成一個生態系統,並推動標準統一以便執行部件配合和第三方開發。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華為內部擁有一套AUTOSAR汽車嵌入式系統軟體架構,在這個公有架構下,可以為汽車提供「打包式」的軟體建設服務,並「模塊化」的優化軟體主體,讓汽車開發能夠在一個開放、通用的統一標準下,進行不同公司間的分散功能實現,並最後集中配置。
但也可以看到,在汽車邁向電子化和智能化過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開始布局這一領域,但汽車晶片多來自於國外。
國信證券認為,華為入局對國內智能汽車生態整體利好,有望將原來掌握在國際巨頭谷歌、英偉達、Velodyne等手中的智能汽車關鍵要素國產化,同時帶動產業鏈上遊硬體企業、產業鏈軟體合作企業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