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上車」記:車企緣何追捧?

2020-12-17 出行一客

文 | 蘧毛毛

編輯 | 施智梁

2013年12月4日,華為在上海浦東四季酒店舉辦了華為車載模塊新品ME909T發布會,邀請100餘位車聯網產業鏈企業代表、媒體到場見證。會上,華為終端有限公司MBB(移動寬帶業務)產品線副總裁劉曉濱興奮地宣布,華為要正式進軍車聯網了。

這是華為進軍車聯網領域的開端。「華為終端只會聚焦於自己擅長的車聯網通信解決方案,不會越出這條邊界,其他的都交給合作夥伴。」彼時,劉曉濱介紹稱,華為擁有強大的全球通信技術支撐能力及全球運營商準入能力,憑藉在通訊領域的優勢,可以幫助客戶快速的發展車聯網產業鏈上的其他應用,降低使用無線技術的門檻。

2020年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發布了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的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在《決議》中,華為重申不造車,聚焦ICT業務,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據了解,華為主要為車企提供包括3G/4G(未來5G)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雲數據中心等ICT技術。「這兩年來,儘管外部環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要清楚,打造ICT基礎設施才是華為公司肩負的歷史使命,越是在艱苦時期,越不能動搖。」任正非在《決議》中寫道。

一直以來,關於華為造車的聲音不絕於耳,華為高層也在公開場合多次否認。僅在一個月前的10月30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在智能汽車方案HI品牌的發布會現場再次重申,華為不造車,目標仍然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這一次,任正非的否認更加決絕:「以後誰再建言造車,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是華為進軍車聯網領域以來多次重申的目標邊界。在這7年時間裡,華為多次梳理了旗下的汽車業務,汽車業務的地位在華為內部的重要性也一再提升。面對巨大的車聯網藍海,華為不只是旁觀者,而要做深度參與者。

不可更改的戰略:不造車

除了最高層重申不造車,《決議》還做出了兩項決定:

1、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2、重組消費者BG IRB(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的投資決策及組合管理由ICT IRB調整到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任命餘承東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

《決議》強調,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和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要堅持華為不造車的戰略,且無權改變此戰略。

通過此次部門調整,華為的汽車業務走向了更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華為對旗下的汽車業務已經進行了多次梳理。

不久前的10月30日,華為在上海舉行了一場頗受關注的新品發布會——旗下最強智慧型手機Mate40系列公布國內售價並正式上市。在發布上,王軍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英文全稱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旨在以全棧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與車企深度合作,打造智能網聯電動汽車。

據了解,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雲,以及雷射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HI品牌也將提供全新的算力和作業系統,包括三大計算平臺,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智能座艙計算平臺和智能車控計算平臺,以及三大作業系統AOS(智能駕駛作業系統)、HOS(智能座艙作業系統)和VOS(智能車控作業系統)。王軍稱在算力和作業系統的支持下,汽車就可實現軟體定義,持續開發新的功能。

有觀點認為,此次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意味著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布局的進一步完善,從原先零散的產品走向系統化、品牌化的方案。在此之前,華為的汽車業務更加分散。隨著華為智能汽車領域布局的縱深,華為內部汽車業務的整合和調整也在加快。

2014 年,華為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致力於汽車互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和共享化的技術創新,延伸華為「端、管、雲」的 ICT 能力,並面向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應用場景儲備技術。經過數年的發展,華為與東風、上汽、北汽等多家車企達成了戰略合作。2018年,華為戰略部門宣布車聯網成為華為的戰略重點。

進入2019年,華為車聯網業務的發展明顯加快。2019 年 5 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並吸引原北汽集團黨委常委、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加盟,由他擔任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BU)副總裁。同年,華為正式發布其過渡階段解決方案HiCar系統。

可以預見的是,此次由余承東親自掛帥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後續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發展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梳理整個過程可以發現,華為在不斷明確自身汽車業務的定位和邊界,汽車業務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凸顯。

對此,華為輪值主席徐直軍就曾公開表示,今年已經往華為汽車業務投入了5億美元,並且在8年內不考慮盈利。

華為為何成為車企宣傳點?

爭奪智能網聯汽車這塊蛋糕的,不只是華為一家。華為與各家車企的合作深度也是各不相同。

長安證券將華為與車企的合作分為三個層面:1、生態層面,嫁接華為生態的 Hicar,這個層面華為基於鴻蒙 OS 和應用框架實現手機和汽車連接,搭載與 AI 引擎結合的前裝產品 HMS for Car,和鴻蒙 OS 2.0 系統的硬體產品車載智慧屏。2、增量部件層面,華為通過其在零部件方面的成本優勢可以切入硬體方面的供應。其中,華為在5G、射頻領域、電動領域等的技術積累使得其具備較強的競爭力。3、平臺層面,華為提供自動駕駛計算平臺 MDC,將自己的傳感器、執行器及應用算法等與合作夥伴更深融入。

目前已經形成一種現象,如果說車企的智能解決方案供應商是華為,這件事情本身已經足夠成為宣傳點。

舉兩個華為深度合作的例子:ARCFOX和長安汽車。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ARCFOX在新車打造之時,便將華為作為三大核心基因之一。ARCFOX方面認為,「軟體定義汽車」,與華為的深度綁定成為ARCFOX的核心賣點以及差異化體現。

11月14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公開透露將攜手華為、寧德時代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和高科技的高端產品。長安汽車將此次三方聯合創建的全新汽車品牌定位為智能汽車高端品牌,可見華為的重要性。

目前來看,華為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今年5月,華為宣布聯合首批18家車企正式發布成立「5G汽車生態圈」,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共同打造消費者感知的5G汽車。

首批名單包括,一汽集團(一汽紅旗、一汽奔騰、一汽解放)、長安汽車、東風集團(東風乘用車、東風小康)、上汽集團(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五菱)、廣汽集團(廣汽新能源)、北汽集團(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長城汽車、奇瑞控股、江淮汽車、宇通(客車)、賽力斯、南京依維柯、T3出行等。

此外,華為HiCar的合作車型已經達到了150餘款,2021年將有超過500萬臺車預裝華為HiCar。車企與華為合作的新車還沒有上市,但已經成為車企的重點宣傳點。究其原因,一方面,華為在5G等技術方面的優勢已經深入到消費者層面;另一方面,華為開發的架構和模式正在顛覆當前高度定製化的汽車商業模式。

國金證券研究認為,華為的 CCA+VehicleStack 架構從長遠的設計理念來看,目標是實現軟體跨車型、跨車企的升級和復用,以及硬體的可拓展、可更換,甚至是傳感器的即插即用。此外,該架構力求構建可信的安全體系,具體包含整車的數字安全、網絡安全、功能安全與隱私保護,使汽車成為持續創造價值的平臺。當汽車銷售給消費者後,可以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在汽車平臺上購買更多的應用和服務,為整車廠和開發商提供持續盈利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正向的商業循環。

基於此,華為已經躋身於汽車智能解決方案的頭部Tier 1以及合作車輛的核心賣點。

華為能否顛覆?

事實上,華為的汽車業務並不是獨立發展,華為試圖打造的是「1+8+N」的全場景體驗模式。

所謂「1+8+N」的全場景體驗,1是指手機,8是指車機、音箱、耳機、手錶/手環、平板、大屏、PC、AR/VR,N則是泛IoT設備,豐富的產品將為華為搭建一套完善的5G服務生態體系,覆蓋華為全場景生活模式。

在此前的華為組織架構中,華為內部分為三大BG和兩大BU:分別是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 和 Cloud&AI BU(雲業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今年年初,任正非親自籤發公司文件,將Cloud&AI升至華為第四大BG,並由侯金龍擔任Cloud&AI BG總裁。在榮耀手機業務剝離之後,華為消費者BG的業務將出現空檔。新的調整之後,華為的汽車業務正好填補了這個空檔。

華為在手機業務的霸主地位也將為其汽車業務提供更多想像空間。在2020北京車展上,華為在智能座艙展示了鴻蒙車機OS軟體平臺、鴻蒙車域生態平臺及座艙智能硬體三大平臺,主要特性為:系統平臺化、硬體模塊化、接口標準化;硬體可替換、軟體可升級、應用可擴展;降低車企對座艙系統的集成與開發難度等。

有觀點認為,由於鴻蒙系統打通了物聯網和手機作業系統,鴻蒙很大的機會也在於車聯網領域,這中間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將超過5000億美元。

事實上,在華為入局車聯網的2013年,車聯網已經成為汽車行業最火的關鍵詞之一。在2013年華為的車載模塊新品ME909T發布會上,來自Strategy Analytics的全球汽車行業資深高級分析師Roger Lanctot說:「如果新能源造就了當下的汽車產業革命,那麼車聯網,將掀起下一輪汽車革命。」

如今來看,由車聯網掀起的汽車革命仍然方興未艾。在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成為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終端、儲能單元、數字空間轉變,帶動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改造躍升,有效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智能交通體系和智慧城市建設,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巨大增長潛力。」

總體來看,傳統主機廠多年來面對零部件企業的強勢地位與優越感已經不適用帶入車聯網領域,車聯網領域的Tire 1地位也將進一步凸顯。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實是,汽車行業仍缺乏對用戶有足夠吸引力的車聯網產品,大多數汽車用戶還不能夠擺脫對手機導航的依賴。

未來,華為打造的汽車全場景模式能否顛覆車聯網領域,行業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華為上車,如何 Say 「HI」?
    結合我們極客汽車前段時間去探訪華為總部得到的一些信息,我們試著來解答這些問題。 華為「HI」標會不會上車? 最大變量,自然還是華為。在三者分工中,華為承擔怎樣的角色,是我們最關注的事情。
  • 「華為+寧德時代」車企向上必備良藥?
    不僅是長安,多個車企都與二者同時存在合作關係。2018年4月,中國一汽與華為籤約。雙方就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聯合創新實驗室建設等多領域繼續深化合作,標誌著中國一汽與華為公司的合作發展進入嶄新的階段。2019年1月,中國一汽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註冊資本20億元。
  • 小林訪談丨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是認真且有備而來的
    「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將是加速車企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在「不造車但要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承諾背後,華為如何言出必行?帶著上述諸多疑問,壹哥日前首次走進華為,探秘華為參與「造車」的動機和方法論。毫無疑問的是,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到來,將加快汽車產業實現技術升級,助力車企快速開發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為消費者帶來最佳出行體驗。
  • 華為造車?不,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我們是有邊界的,華為永遠不會造汽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儘管華為高管們無數次對外澄清,卻絲毫無法掩飾其在汽車領域的實力和野心——「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這是華為推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時描繪的願景。
  • 華為MDC智能駕駛平臺獲車規級認證!鴻蒙上車還會遠嗎
    華為作為目前ICT(通信技術)行業的龍頭老大,顯然不滿足現狀。此前華為輪值董事長徐志軍曾直言:「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由此可見,華為有志成為汽車界新的供應商。
  • 百度與車企聯手造車?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集體加碼智能汽車
    關於百度「造車」的傳聞,不妨先讓子彈飛一會。但百度在汽車領域的實力幾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百度與車企的親密互動事實上,百度與車企的互動確實不少,主要圍繞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業務展開。首先來看「聯合造車」傳聞中的吉利。
  • 消息稱不少主流車企都就微信上車與騰訊接洽
    IT之家12月18日消息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今年5月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車聯曾將TAI汽車智能系統升級,發布了「生態車聯網」解決方案,微信上車成為其中重要一環。報導稱,騰訊智慧出行相關人士稱,當前不少主流車企都在就微信上車與騰訊接洽,「目前,廣汽傳祺GS4、長安CS75Plus、哈弗F5等車型都已和微信車載版達成合作,吉利的GKUI系統也在探索微信上車的合作。」
  • 華為HI品牌剛發布 首款貼HI LOGO尾標車就將來了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給出了三種主要商業模式:第一種側重於硬體層面,瞄定世界級的傳統Tier1,直接給車企提供雷射雷達、超級魚眼攝像頭、AR HUD等智能化零部件;第二種側重於軟體方面,基於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三大計算平臺以及對應的AOS、HOS、VOS三大作業系統,華為提供平臺化業務,供OEM與第三方合作夥伴進行上層的應用開發;第三種採用聯合開發新模式,提供HI品牌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 華為Hicar悄悄推送,與國產車企合作,或將於12月內推送給用戶
    前段時間華為開發者大會,華為正式宣布將進軍汽車行業,並宣稱"華為本身不造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雖然之前華為與車企合作的消息並不少,但遲遲沒有具體的動作。而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終於亮出了自己的戰略部署。
  • 與車企合作,RS3車主或將成首批體驗用戶
    前段時間華為開發者大會,華為正式宣布將進軍汽車行業,並宣稱"華為本身不造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雖然之前華為與車企合作的消息並不少,但遲遲沒有具體的動作。而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終於亮出了自己的戰略部署。如今的汽車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硬體對比,軟體同樣重要,尤其是人機互動系統更是成為新的競爭點。
  • 德國車企立功了!默克爾下令採用華為5G,豐田和通用這下坐不住了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18日的報導稱,德國當局日前批准了安全法案,有條件的允許在5G網絡領域使用華為公司的設備。12月1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內閣,批准了一項安全法案,允許在5G網絡建設中,有條件的實用華為等外國公司的產品和技術,但是他們必須接受監督並保證安全。
  • 華為堅稱「不造車」的背後
    :「華為不造車,聚焦ICT,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採埃孚中國研發總監綦平則認為,華為3-5年內不直接造車(OEM)應該是比較理性的決定,因為這方面經驗積累不多,但是業務延伸至汽車產業是明確的。儘管如此,華為想要在汽車行業一展身手的野心,業界心知肚明,而華為目前堅持稱自己不造車,究其原因,還是時機未到,現在的華為需要的是養精蓄銳,而不是與傳統車企巨頭正面硬鋼。
  • 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發布業界首款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ONE
    原標題: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發布業界首款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ONE   近日,2020華為多合一電驅動系統DriveONE發布會在北京盛大召開,華為發布了業界首款超融合的動力域解決方案
  • 華為「造車」,一張新賽道的入場券
    1998年,「打久了不心疼,聽久了不頭疼」小靈通橫空出世,由於輻射小、資費低、便於攜帶等優點,成為了國內通訊設備公司們爭相追捧的產品。華為對此卻並不感冒,時任華為總裁的任正非說到「短暫的賺錢機會,寧可賠死,華為也不去做過時的技術。」然而,憑藉著「過時的技術」中興通訊通過小靈通快速崛起,銷售一度達到了華為的80%。
  • 華為將為多家車企匹配AI PASS車鑰匙
    ,12月4日華為AI PASS車鑰匙生態沙龍在京舉辦,會上對於車鑰匙標準方案、ICCE車鑰匙檢測認證等進行了探討和論證,標誌著未來以智慧型手機代替傳統車鑰匙或將成為現實,而一汽、比亞迪、寶馬、戴姆勒等多家車企出席。
  • 華為成立5G汽車生態圈!18家車企已加入「群聊」!塑料產業或迎新機?!
    日前,華為聯合中國首批18家車企組成了「5G汽車生態圈」,以加速5G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 華為: 永不造車,聚焦信息通信技術 當前,多家車企都在積極探索5G技術在汽車智能網聯
  • 華為發布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
    來源:人民郵電報日前,華為在德國漢諾瓦舉行的「2018國際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CEBIT 2018)」上發布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致力於使能車輛的智能化網聯、車企的服務化轉型和交通的智能化演進。
  • 嘴上闢謠造車,背地裡偷偷布局?小米華為可真有你們的!
    同時,天貓精靈也已經悄悄上車。百度地圖、華為應用市場等定製化APP也逐漸出現在車機上,現在很多電動車搭載的定製化地圖都能根據你的電量就近推薦充電站,甚至直接給充電站做一個UI,找電站的時候不用語音或者手動搜索了。
  • 華為發布OceanConnect車聯網,將為10萬網聯車提供解決方案
    近日,華為在德國CEBIT 2018(2018國際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展上發布了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致力於使能車輛的智能化網聯、車企的服務化轉型和交通的智能化演進。據了解,車聯網引發ICT與汽車業深度融合,車聯網平臺是使能車企數位化轉型的關鍵ICT基礎設施,是智能網聯車的「數字引擎」,華為OceanConnect車聯網平臺為車企轉型提供「四個使能」 :聯接使能、數據使能、生態使能和演進使能。華為雲核心網產品線總裁馬海旭在會上表示:「車聯網引發ICT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實現數位化汽車和智能化服務,支撐汽車行業的轉型和變革。
  • 華為:對汽車Say HI,要「牽手」每一輛車
    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隨著10月30日華為首發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其在汽車領域的定位和業務邊界再次明確。但不同的是,HI的發布顯然可稱得上華為在汽車領域邁進的一個裡程碑,其不僅彰顯了華為依託自身ICT技術為汽車行業創造價值、賦能車企的實力,同時也表明了華為將觸角持續延伸至車產業核心、謀求更大話語權的決心。  回顧過去,可以說從2014年成立「車聯網實驗室」開始,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探索及布局便呈現明顯的加速趨勢,外界對華為造車五花八門的猜測也喧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