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讀懂中國丨專訪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洪華:製造業「紅海」中仍有大片「藍海」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11月20日至22日舉行。在21日的平行論壇「新基建、新製造:發展新動能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小米生態鏈穀倉爆品學院創始人兼院長洪華在會上發布了《新製造研究報告》。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新製造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在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的領導下,聯合聯想研究院、小米生態鏈穀倉爆品學院、閃聯信息技術工程中心等一批在新製造領域有豐富經驗和較高應用水平的機構,共同發起成立,致力於打造為我國製造業的高端智庫。
2020年對中國製造業而言並不尋常,企業和產業面臨的創新環境更為複雜,技術數據化、產品服務化、服務平臺化等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新製造」浪潮逐漸興起。新製造「新」在哪裡?研究院將能為新製造提供怎樣的支持?RCEP會如何影響我國製造業?圍繞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洪華進行了專訪。
新製造的理論與實踐鴻溝該如何破?
21世紀:你如何理解新製造?疫情是否會影響該行業進程?
洪華:我認為相對於傳統製造業而言,新製造本質是數位化重構製造業。相對於傳統製造業,新製造主要「新」在五點,第一,市場之新,包括新用戶、新場景、新需求。第二,格局之新,有了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整個製造業價值鏈條被重塑,有些低價值或者不創造價值的鏈條被我們淘汰掉,有些創造價值的鏈條被我們強化,所以整個鏈條進行了重塑。第三,技術之新,技術帶來效率的提升、品質的提升,可以革命性提高整個行業水平。第四,產出之新,產出原來是有形的產品,但新製造將有形產品和無形的服務結合在一起。第五,思維之新,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疫情的話,我覺得加速淘汰了一些低質量的製造業,但是真正強身健體的好的製造業會變得越來越強。原來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會大為緩解,短期內,我們是看到疫情對整個製造業會形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但在長期內會加快轉型升級和優勝劣汰的進程,這就給新製造帶來了很好的一個發展機遇。
21世紀:研究院對於新製造企業的指導優勢在哪裡?將聚焦在哪方面進行工作?
洪華:在製造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新製造研究院其實充當著「智庫」的角色,希望是以數位化技術為基礎,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邊緣計算、人工智慧、工業5G 等技術的支持下,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製造和數位化企業平臺。
我覺得對於新製造而言,宏大敘事邏輯和實踐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我走訪了很多產業的聚集區,發現有很多工廠被智能製造這個概念誤導的,它確實實現智能化改造了,可是它沒有大訂單進來,它的智能改造帶來了效率,可是訂單短缺,所以它的智能化改造就會產生一個投資收不回來的問題,我們的研究院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成立的。
我們的優勢就在於,第一有產業資源,聯想的產業資源很強大,小米也很強大,產業資源裡的供應鏈資源、技術資源、渠道資源、人才資源等等,都是可以「賦能」這些企業的。另外我們也會推動培訓項目,主要針對兩個方向:一是地方政府對於製造業升級改造的思維方式的改變;二是對產業人才的培訓。
我們主要是聚焦中國製造主戰場,通過研究工作提高製造企業、服務機構和管理部門的新製造理念;整合新製造要素,幫助各個地區完善新製造體系、促進位造企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我們還會從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選擇研究對象,總結先進經驗,發掘典型案例、發現共性問題,我們計劃做一些示範性的實驗基地,把成功的有價值的經驗推廣到全國其他地方。讓地方政府和企業看到怎麼去做新製造。此外,我們還會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化平臺,為傳統製造業企業升級改造服務。
21世紀: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你如何理解?研究院在這方面有什麼計劃?
洪華:我們平常講大企業優勢是有資源、有資本、有人才,大企業的缺點是有大企業病,企業大了以後,它的系統太複雜了,它的效率就會下降。而中小創業企業的優勢是它很靈活,可以隨時調頭,根據市場的變化迅速地改變,但缺點是沒有資源,沒有人才,沒有資本。所以最優化的一種組合就是說大企業的系統來支持靈活的小企業,相互之間做一個有效融合。
我以小米為例,小米的方法是藉助大企業的資源,積累用戶群、渠道、資本、品牌、供應鏈、方法論等等。用這些東西編織成一座溫室大棚,讓你的種子(小企業)在我的溫室大棚裡面成長,長到10米,10米指的是什麼?做到3億或者5億的營收,我再把大棚給你撤掉。
我們新製造研究院也想搭一個新製造的溫室大棚,但不像小米針對的是早期創業者,幫助他們從0到1,我們研究院可能更希望實現從1到10,通過研究院賦予它方法,賦予它資本,賦予它資源,來幫助它破局。
新製造增量空間巨大
21世紀:你如何看待我國未來的製造業格局?
洪華:按我的理解,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而且是中國絕大部分區域的基本盤。「十四五」規劃裡就著重強調,「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就是個信號,製造業發展力度是不會小的。同時我也認為紅海中是可以發現藍海的,製造業中會有巨大的增量,就是新製造,有一個數據是中國智能製造產業產值規模接近16000億元,預計今年可以實現超過27000億元。
21世紀:新國貨發展迅猛,你對此有何看法?
洪華:今年「雙11」淘寶有很多都是近兩年成立的國產品牌實現銷量破億,以前很難想像,一個小企業馬上就能在淘寶上破億,在天貓上破億,所以新國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我覺得這個點是未來製造業3到5年最精彩的地方,也就是中國品牌崛起,在消費品領域特別如此。我認為目前是在一個變局的時期,將來可能會有兩個替代,一個是說國產品牌會替代外國品牌,另外國產品牌裡面的年輕品牌會替代國產品牌裡面的老品牌。
目前中國的消費升級,消費者正在向數字原生聚攏,消費行為也更個性化,這就催生了我國新製造、新國貨市場的一個巨大增量。而且我國有14億人口,具有母國市場效應,我們的成本攤薄、研發經費會攤薄,使得我們具有巨大的製造業成本優勢、研發優勢,同時還有巨大的國際市場,品牌在國內站穩了,也就可以向海外輸出,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
21世紀:你認為RCEP會如何影響我國製造業?各國、各區域在新製造方面有哪些合作領域可以期待?
洪華:這是重大利好,關稅的門檻降低了,流通障礙少了,東協整個市場也非常龐大。我們講新國貨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一種新的時代背景下,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包括供應鏈合作、技術合作、市場合作,我覺得都是可行的,所以無論是去把商品流通到對方那裡,還是我們從別人那裡進口東西,比如從日本那裡把核心材料引進我國進行協同,對我們很有利。總而言之,現在關稅降下來以後,我們的合作會更順暢,對於製造業同樣如此。
(作者:何柳穎 編輯: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