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一個真正離經叛道的逆子,因孝順懂事出名,卻因不孝被殺

2020-12-21 非常秀小說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有這樣一位思想先進的潮人。當時他在曹操手底下當差,結果屢屢因為喝酒誤事被曹操訓斥,因為其官居高位,曹操也無可奈何,最後不得不打算頒布禁酒令。結果這位潮人卻說:「喝酒算什麼,美色更誤事,那麼是不是還要禁止任何人之間結婚呢?」此話一出,曹操雖然不爽,但也沒法反駁,最後忍了。結果這位潮人還說親媽也算不上偉大,只不過是人降生到世上之前的一個容器罷了。這句話一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無疑是在挑戰道德底線。曹操實在是看不過去,如此不肖子孫要之何用?就給拖出去砍了。大家都想不到這位潮人就是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的孔融,沒錯,你們沒有看錯,就是那位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

如果讓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中,從古至今所有的文人開一個「什麼時候出名才是正當時機,暨如何評判出名的標準」的會議的話。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越早越好。這一觀點一出,孔融哈哈大笑。至於如何評判出名的標準,最後大家一致商定能夠登上現代修訂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才算是真正的出名。要說誰出名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出名了,紅遍中國幾千年。後來司馬遷想要挑戰這個紀錄,但是很不幸,他那時候年齡已經過了,他七歲的時候才砸的缸,自然是比不過孔融四歲就讓梨了。

要說孔融也是一個心機男孩,他在讓梨的時候還不忘給自己加個注釋,「我的年紀小,我把這個梨讓給哥哥們吧。」他年紀小的這個注釋加的很是巧妙,沒辦法拒絕,卻又提醒人們他還是個小孩,拿小的其實也沒什麼不對,畢竟哥哥要愛護小的嘛。

當時他的出名也是順應了當時的時代潮流,第一,他作為孔子的後人,根正苗紅,身世顯赫。而他所生活的漢代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儒家思想中,推崇的就是長幼有序,謙遜溫順,所以說他的出名是一種必然,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趨勢。從那以後孔融算是真正的出了名了,全國上下來,男女老幼都知道有那麼一個懂事的小孩,叫孔融。自從這次孔融出名之後,聰明的孔融發現要讓觀眾喜歡那就必須爆一點猛料出來。

就在他十歲的時候當時的,漢朝大明是李膺,榮幸的成為了他出名的又一個階梯,當時李膺喜歡在家裡舉辦文人聚會,邀請有名的人來他家談天論地,沒有地位或者不出名的人,還根本沒有辦法邁進這個門檻。就在有一次聚會,開始的時候孔融大搖大擺的走進了李家的門,他的名片上說自己和李家是世交,當時李膺聽到之後一臉懵逼,什麼時候和一個小屁孩成為了世交呀。結果孔融說我家祖宗孔子和你家祖宗老子是世交,那這樣算來,你我也算是世交了。你看多麼聰明的一個孩子啊。不但,談了交情,還攀了輩分。當時有一個大夫來,聽了這件事情之後說,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能夠成才。孔融反問道,那麼這位大夫小時候一定聰明絕頂。看看這迅捷的反應,看看這思辨的能力,再看一看這氣勢。哦,當真是一位神童啊!

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逝世,他扶棺哭,哭暈了後再哭。以孝順紅遍了中國大江南北。16歲的時候,他哥哥的一位朋友,因為得罪了當時宮內得勢的宦官,而被通緝。他哥哥把他收留下來,紙是包不住火的,事情敗露,上面很是震怒,發話說收留罪犯罪不可恕,必須要砍頭。孔融兩兄弟還有他媽媽爭相要受罪,後來朝廷發話讓他哥哥頂罪。《後漢書》中在這裡接了一句:孔融就此因為這件事情而開始顯名。

到此為止,孔融成功的完成了自己出名的四部曲,當他的哥哥走向斷頭臺的時候,孔融成為了忠孝仁義俱全的,當代優秀傑出模範代表。在當時漢朝的科舉制度下,這樣道德高尚的人怎麼能夠不被重用呢?於是乎各種權利地位向他紛紛飛來,全國各地都想將他搶去,讓他在當地任職。結果孔融都給拒絕了。直到後來司徒公請他出山,他才答應了接受官職。從那以後孔融還發現自己不是一個帶兵的料,他的帶兵歷史就是一部非常完整的打臉歷史。

他的這種當官的風格一直影響到兩晉南北朝,形成了「給老百姓踏實地做好事為恥,貪圖富貴為榮」的官場作風。他官帶兵打仗打不贏,幹事又沒政績,靠著他小時候積攢下來一點名氣,投靠了曹操。結果仗著自己是一位名人,處處和曹操唱反調,終於被曹操拖出去砍了。其實說到底孔融城府不深,演技不夠,而且自視清高,離經叛道,就這一點,小編我確實沒有辦法給他一點好臉色。試想你母親十月懷胎把你生下來,你不感激也就罷了,還這樣說,著實讓人感到心寒。

不知道大家看完後有何感想,歡迎評論。

本文由非常人與非常事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最難想像的反差:當初讓梨的孔融為何最後會以不孝的罪名處死?
    孔融讓梨是一個貫穿了學生時代膾炙人口的故事,當初的孔融估計也想不到自己為何最後會以不孝的罪名處死。首先孔融年少出名,且一直名聲在外,十三歲時,其父孔宙辭世,需要旁人扶持尚可站立;後因收容名士張儉勇於承擔罪責;剛正不阿,揭露官宦子弟罪惡,毫不隱晦。由此可見孔融其為人剛正不阿,敢作敢當,頗為孝順,那麼,就是一個這樣的孔融,為何後世會說其是因為不孝被處死?
  •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
    從小尊老愛幼的孔融,最後卻因「不孝」而亡,背後的真相讓人憤怒!《三字經》有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其中的融指的便是孔融。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從小就非常知禮節。每次家中長輩給他們吃食,孔融總是拿最小的那份。而被問及原因的時候,孔融答道,首先我年齡小,吃不了大的,其次哥哥是長輩,大的東西應該讓哥哥先拿,而弟弟比我的年齡又小,所以剩下東西裡的大份應該給弟弟。長輩們在聽到這個答案的瞬間就被孔融的尊長輩,愛幼弟的行為感動到了,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傳遍了大江南北。
  • 《三國》作為仁義孝順的代表竟然被曹操以不孝罪名所殺
    孔融因為自己的才能被重視,做到了北海相的位置。當時太史慈因為得罪了自己的領導,被自己自己的領導記下,決定找機會報復,孔融在的得知這件事情後,因為比較欣賞太史慈,所以派人保護太史慈以及家中親人,還多次贈送太史慈母親禮品,表示自己的禮節。
  • 四歲讓梨的孔融因謙讓出名,但後來牽連全家被殺,原因讓你想不到
    說起孔融,想到的便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孔融在四歲時便懂得何為謙讓,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死於的便是不懂謙讓,而且因為他牽連算計被殺。孔融任青州刺史時,袁紹之子攻陷青州,不得已孔融只能出逃,投靠漢獻帝。
  • 讓梨的孔融是個心機boy?融四歲能讓梨,背後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作為弟弟卻把梨子讓給比他年長的哥哥,那個時候老師說孔融在小時候就那麼懂事,長大了之後一定不會差,孔融長大了一定會當一個好官。然而,大家聽過孔融讓梨之後的故事麼?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孔融讓梨背後的故事吧!
  • 孔融四歲讓梨懂禮讓,最終卻因不守禮教被殺,怎麼給孩子講這個
    (孔融讓梨)我們知道,人都是有貪慾的,這是人的本性。越是本真的人,越容易自私。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對子女還說,算不得什麼親人,也不必對他們報什麼恩。因為子女之所以產生,不過是因為父親一次情慾的副產品而已。而母親,也不過是裝這個副產品的一個容器罷了。因為孔融說了這句話,曹操認為孔融有損於「禮教」。古代是禮治社會,「禮教」當然是古代社會的頭等大事。
  • 河南11歲男孩增肥救父,甘肅成年男子持刀追砍父親,誰真正懂事
    江蘇蘇州主任醫師鄧學東為老母親跳舞不孝是遭人唾棄的。在我們中國,對父母長輩孝順,向父母長輩行孝,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也有一些不孝的子女,做出一些禽獸不如的事情。8月30日,在甘肅蘭州有一個20多歲的男子因對父母不管他而產生不滿,將其父親約出來後,拿著菜刀在大街上追砍父親。他的父親摔倒幾次,幸好躲避及時,沒有釀成大禍。後來巡警趕來後,才將這名男子制服。而他的父親還向巡警求情:「別這麼狠,別這麼狠,他還是孩子。」
  • 孔融讓梨,長大後卻被曹操殺了全家,關於孔融老師不願告訴你的事
    從此以後孔子的後人皆被歷代統治者封為「文聖公」,享受朝廷的俸祿,士人學子的尊敬,但是,孔子的後代好像除了一個孔融,再沒有出現過比較有實力的才子學者了。孔融,東漢末年魯國人,孔子第19世孫,「建安七子」之一。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揭秘曹操殺死孔融的背後真相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
  • 三國演義包裝出來的三個公知:曹操殺了兩個,另一個被誰殺了?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三國演義》包裝出來的三大公知:誰給他飯吃就罵誰,被曹操殺了兩個,另一個被誰殺了?這些吃誰飯就罵誰的公知,到底該不該殺?提起三國公知,我們就不能不說說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這傢伙居然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掉的——孔融未必是逆子,但眼高手低卻是事實,連為孔融列傳的《後漢書》,也說「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 雖然孔融和楊修都被曹操所殺,但並不是死於小聰明
    所以劉備在平原相任上,孔融在北海相任上受到黃巾軍進攻,向劉備求援,劉備感到很榮幸,因為當時孔融早已經名滿天下了。楊修生於公元175年,實際上和孫策同歲,比司馬懿、諸葛亮的年齡都大,比孔融小了22歲。雖然孔融比楊彪小九歲,但從資格來說,孔融和楊彪算是一輩人。從出生年齡就可以看出來,到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孔融已經33歲了。
  • 活在「朋友圈」中的孝子,才是真正的不孝,小心老了以後無人送終
    朋友圈就是他們用來包裝自己的工具,對於這類人,他們才是真正的不孝,如果他們一直活在朋友圈孝子當中,那將來,等他們老了以後將會無人送終。那些活在「朋友圈」中的孝子,才是真正的不孝親人去世,是一個令人非常悲傷的事情,但不知大家發現沒有,一些人總是在朋友圈中各種曬,比如這位男子,他的父親去世了。可能男子真的很悲傷,畢竟說了一句子欲孝而父不在,發個朋友圈,緬懷一下父親,這都可以理解。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就是最大的不孝?孟子的本意並非如此
    孔老夫子認為守孝是立德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盡到孝道,那麼這個人可以等同於一個「無德」的人。 儒家學說剛剛起步的時候,孝道思想就被重點列入其中了。對於「孝」的論述,孟子也闡明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比如,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就是孟子提出來的。
  • 香港逆子殺父母碎屍案:兩名陪審員「頂不住」退出
    香港逆子殺父母碎屍案:兩名陪審員「頂不住」退出 澎湃訊 2014-08-14 14:20 來源:澎湃新聞
  • 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佛教中的出家人都是不孝麼?
    什麼才是孝順?一般世人都是從中國儒家的理念來理解孝順一事,儒家認為肌膚受之父母,自已一定要愛惜,要聽從父母的教誨;做子女的父母在世不能遠離,要時刻奉侍在父母膝下,奉茶倒水、供奉衣服飯食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在中原地區的山東和河南仍然把生男孩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世人所以覺得出家人不孝,多是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影響。有的人認為生男可續香火,才是有後代,生女則不算有後代。現在搞計劃生育,「無後」的人很多。
  • 孝順:真正的含義,這才是家庭的支柱
    導語:孝順:真正的含義,這才是家庭的支柱孝順:出自《國語·楚語上》,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通俗易懂就是(孝順,就是順著老人長輩的意思,有順才孝,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這樣說大,最大的孝順就是把家族發揚光大,子嗣延綿旺盛,久經不衰的意思。
  • 孔融讓梨的背後:被讓梨的哥哥吃了個大梨,卻因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說到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那是老師要求必須背會的一課。隨著這篇課文的學習,在我們幼小的心裡便深深的佩服孔融,一個幾歲的小孩就懂得謙讓,真是值得學習。自然老師們的口中也經常會說,要向孔融的這種精神學習,從小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 金秋助學|樂天派的他懂事孝順 暑期想打工減輕家裡負擔
    閔浩洋和媽媽住在荷塘區,2015年,爸爸因淋巴癌去世,家裡只能靠媽媽偶爾在茶樓打掃衛生的微薄工資和低保維持。當時正讀初二的閔浩洋遭遇家庭變故,原是班級「開心果」的他突然一下變得不愛說話。看到家裡的重擔落在了媽媽瘦弱的肩膀上,閔浩洋意識到不能再讓媽媽擔心,他瞬間成長懂事,加上同學和老師的關心,笑容再次回到了閔浩洋的臉上。
  • 孔融被曹操殺後,9歲的兒子和7歲的女兒說了一句話,流傳至今
    大多數人都知道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謙讓,「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千年。那麼,孔融後來怎麼樣了?他被曹操殺死後,年幼的孩子結局如何?作為孔子的後裔,孔融能詩善文,年少成名。後收到司徒楊賜的徵召,成了司徒掾屬。
  •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古代以宗法制為主,這樣就建立了一個家國一體的政治體系,君主在國家的地位,就類似於父親在家庭的地位。因此,倫理要求人們,要把孝這種道德轉移到國家上來,表現出來的情感就是忠。儒家的孔子特別重視孝,認為這是做人之本,也是國家之本。儒家認為,一個孝順的人,必定也是忠臣。因此古人就有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說法。帝國選拔官員,也多從孝子之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