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船、戲水、賞燈、觀戲……夏日裡夜經濟越來越熱,夜間旅遊也跟著熱鬧起來了。夜間旅遊也稱為「月光遊」,業態日益豐富,為遊客提供了新的消費選擇。
省文旅廳發布的旅遊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全省到訪遊客平均停留天數已達2.26天。如何讓「月光遊」進一步照亮城市的夜晚,提升留客率?
夜遊新品迭出
「夜遊經濟」火了
「太美了!」夏夜,月色照人,無錫拈花灣景區內人流如織,「禪行」「花開水葉」等水上表演穿插上演,引得遊人嘖嘖稱讚。夜間正是夏日裡拈花灣人氣最旺之時,景區內一房難求,周邊農家樂、住宿、餐飲等也被帶活。
像拈花灣這樣,以景觀類燈光、燈光互動裝置、燈光節燈光秀等光影技術為核心吸引力,打造城市或景區新亮點,成為我省各地發展「月光遊」的首選項目。
在蘇州,環古城河健身步道提升工程三期亮燈,為夜遊蘇州再添新選擇;在南京,固城湖水慢城荷花旅遊節夜場裡可以賞「燈光荷影」,逛荷田夜市;在鎮江,句容茅山推出2019 「仙夏音樂燈光節」,夜間遊客激增……「燈光一亮,黃金萬兩」,很多景區負責人開心地說。
文旅演藝,是「月光遊」的另一重要組成。常州東方鹽湖城《嘻哈道》去年上座率達75%,拉動景區門票收入近110萬元。瘦西湖畔的《春江花月夜唯美揚州》實景演出持續六年,成為景區夜間留客的重要方式。「在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景區,大型實景演藝最容易成為遊客過夜的不二選擇。」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肖飛說。
「月光遊」不止在夏天。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國內夜間消費中,遊客消費佔比近三成。隨著夜間旅遊激活旅遊目的地夜間消費市場,帶來可觀收入。鹽城歐風花街景區負責人介紹,歐風花街夜間遊客量已佔全天的六成以上,未來市場份額還將繼續擴大。
圍繞景城一體,
挖掘城市文化IP
蟬鳴聲聲,水流潺潺,坐著搖櫓船,燈光在夜間照亮整個古鎮,端的是一派江南氣質。這,是夜晚的周莊。
「晚上的周莊有看夜戲的地方,有『沈廳夜宴8大碗』這樣吃夜宴的地方,還有彈古琴賞夜月的地方,這就是我心中江南古鎮的樣子了。」來自遼寧阜新的遊客趙昕說。
「我們幾年前就開始打造『夜周莊』這個品牌。通過『六夜』展現周莊夜景。」周莊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麗榮說,所謂「夜戲」,就是組織大型水鄉情景劇《四季周莊》,展現老百姓生活的實景演出;「夜畫」則是利用古鎮的河道、房屋做文創特色燈光,結合景點淵源,把燈光做成「畫片故事」。
打造「夜周莊」品牌,讓夜晚的周莊比平時更加熱鬧,大大增加了留客率。「周莊古鎮範圍內的民宿有370多家,暑期一房難求,幾乎滿客。」朱麗榮說。
愛上一座城,往往是從夜晚開始。這就需要圍繞「景城一體」,打造符合城市定位和氣質、凸顯城市調性的夜間文旅產品。古鎮、園林、運河……這些江蘇精華的文化IP,成為吸引遊客的最大優勢。
7月20日起,結合水上遊、燈光秀、琴箏合奏等元素的瘦西湖夜遊開放。「想知道揚州什麼樣子,來瘦西湖夜遊就知道了。」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夜遊採取「遊船+春江花月夜演出+美食夜市」的模式,遊客可遊歷瘦西湖東堤碼頭、長堤春柳、二十四橋等詩中美景,品瘦西湖船娘帶來的經典揚州小調,看《春江花月夜》演出,仿若重現明清時期揚州的富庶繁華。
南京的「水泊秦淮」、南通的「夜遊濠河」……這些結合城市特色元素推出的「見景知城」的夜遊產品,成為當地夜遊的主打。南通市文旅局旅遊推廣處副處長賁新建表示,「發展夜間文旅經濟切忌盲目跟風,還須著力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夜間體驗項目和文旅業態」。
「越夜越精彩」,
期待夜遊體驗豐富多彩
雖然我省「月光遊」頗具特色,但與夜間旅遊發達國家相比,仍處起步階段,夜間文旅業態和產品供給尚顯不足。
如何進一步做優「月光遊」,拉升夜遊經濟?
首先應解決推廣上的難題。「夜遊市場的發展需多方支持與配合。」南京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坦言,大型演出的門票一般較貴,而觀看燈光秀對於旅行社來說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因而很多夜遊項目會跟研學旅遊相結合。去年,該旅行社與泰州鳳城河景區合作,為鳳城河夜遊項目輸送遊客近2萬人次。
當前,我省多個城市已著手以政策為引領,拓展「月光遊」市場。記者查詢發現,2017年11月,南京出臺《關於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去年,無錫、鹽城等地也出臺文件對夜間經濟發展作出部署。
過夜率,最直觀反映一個城市發展夜遊經濟的成果。暑假期間,南京星級酒店「賓客盈門」,南京市文旅局局長金衛東表示,這正得益於南京的城市環境越來越美、夜生活越來越豐富,「我市出臺環境亮化、推動行政單位停車場夜間開放、延長公共運輸夜間運營時間等多項措施,優化提升市民遊客的服務配套,對遊客的吸引力不斷增加。」
省文旅廳相關人士表示,讓城市的夜晚「亮」起來、人氣「聚」起來,還需進一步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一批小劇場,創作推出一批實景版旅遊演藝,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的優質項目,為遊客提供「白天觀景、晚上看戲」的全天候旅遊體驗,將資源的時間效應發揮到最大,最終實現「越夜越精彩」。
記者 付奇 見習記者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