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鎮是五嶽以外的五座大山。分別為東鎮沂山,在今山東臨朐;西鎮嶽山,又名吳山,在今陝西隴縣;中鎮霍山,在今山西霍縣;南鎮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市西南;北鎮醫巫閭山,在今遼寧北鎮縣。鎮山之說起源很早,據傳大禹分天下為九州之時,便以每州的主山為鎮山,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象徵。隋朝仿照五嶽制度,又另選出四座大山作為四鎮,唐代增為五鎮,也由國家主持祭祀。唐開元十年(722 ),玄宗封沂山為東安公,嶽(吳)山為成德公,霍山為應聖公,會稽山為永興公,醫巫閭山為廣寧公。北宋時升五鎮為王,元成宗又加封為四字王。明朝又皆尊為神。但五鎮的地位和知名度遠不如五嶽,因此逐漸被冷落了。
北鎮廟是祭祀北鎮醫巫閭山神的神祠。「醫巫閭」為古東胡語「大山」的音譯,又簡稱閭山,位於遼寧省北鎮市西北5公裡處。閭山山勢峭拔、高峻、宏大,且地處關內外的交通要衝,自古便是北方重鎮。
北鎮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初稱「醫巫閭山神祠」。金大定四年(1164),曾重修,改稱「廣寧神祠」。元代末年,毀於戰火。明洪武三年( 1370),加封為醫巫閭山為神,並依原址重修祠宇,改稱「北鎮廟」至今。明以後曾重修或擴建,現存建築基本為明清遺構。
北鎮廟位於遼寧北鎮市城西的山崗上,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09米,佔地面積2616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背託閭山奇峰,依崗就勢,在一個工字形的高臺上,建起5層殿閣,依次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香殿、寢殿,周圍護以漢白玉欄杆,布局嚴整,宏麗壯觀。
正殿是北鎮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瓦紅柱,飛簷翹角,雕梁畫棟。殿 內東西北三面牆上繪有32個星宿人物像,或文或武,生動傳神。據說皆是當年追隨漢光武帝劉秀起兵興漢的功臣的化身。殿內正中長方形須彌座上,原立有北鎮山神像,現已不存。
廟內現保存自元代以來的告祭碑、修廟碑記、題詠刻石共56通,其中元碑11通,明碑 9通,清碑25通,有「遼寧碑林」之譽,是研究元、明、清三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史料。
北鎮廟是五大鎮山廟中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山神廟,其他中、東、南、西四座皆已傾圮,只剩殘碑斷碣,唯獨北鎮廟碩果僅存。究其原因,還要歸功於北鎮獨特的地理位置。 自唐末戰亂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屢次人主中原,建立了遼、金、元、清等王朝。閭山為關內外交通咽喉,北方重鎮,自然格外受到重視。遼代契丹人把閭山看作是發祥地,是民族精神的寄託,在龍崗一帶修建了十幾座帝王及王族陵寢。明代,這裡為抵禦蒙古、女真人侵的邊關重鎮,至今北鎮縣(現改為北鎮市)城內,還保存有為遼東名將李成梁賀功而建的大型石坊。
清代皇帝每年回東北祭祖時,北鎮是必經之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代帝王都曾到閭山祭神覽勝,並留下了大量碑刻,乾隆還於北鎮廟東邊修建了有 九九八十一間房的行官,專供皇帝往來駐蹕。由於北鎮廟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保護,雖然歷經風雨,卻風採依舊,為我們保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