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眼裡,軍大衣就是用來抵禦寒冷的普通衣物,想穿就能隨時穿,甚至有人還覺得穿了顯老土,追求更好看的款式。但你知道嗎?在抗戰年代,對於奔赴在戰爭一線的戰士們來說,能在寒天凍地的時候穿上一件大衣,簡直就是莫大的幸福、難得的奢侈,哪顧得上是不是好看、合身。
有關這一點,包括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演繹在寒冬臘月的場景,劇中的將士們也都穿得是薄薄的舊軍裝,幾乎很難見到人人穿大衣行軍打仗的畫面。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真的只是因為條件艱苦、大衣不夠穿嗎?很顯然,答案不只是這樣簡單。
首先,我們來說說軍隊裡大衣的來源。一般來說,除了組織上統一配給、派發的,還有就是從潰敗的日軍那裡繳獲的。但即使是處理作為「戰利品」的大衣,軍隊裡也有嚴格的規矩和流程。
我們都知道,軍隊向來是最守規矩、最守紀律的地方,因此即使是在處理著裝方面的問題上也不例外。按照我軍的規定,從敵軍處繳獲的物資務必要上交組織,再根據組織的安排,然後統一處理、分發給各個戰士,至於個人或者某個分隊,是無權自行處理的。
當然,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做到資源的整合與公平分配,但存在的問題也同樣嚴重。畢竟那個時候,交通條件很落後,物資運送很是費時費力,更沒有網絡可言,所以在處置物資方面的效率就會很低,以至於去年冬天提交的大衣申請,往往要等到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才能拿到。
此外,有時候還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就是可能會發生「戰利品」被奪走的情況。比如在我軍要撤離或者敵軍搞突然襲擊的時候,恰恰是容易讓敵軍得逞的時候,因此除了造成人員傷亡,還會一併產生物資損失的代價。為了儘量阻止敵人搶佔物資、助長囂張的氣焰,戰士們選擇了犧牲自己的利益,將包括大衣在內的很多東西都會直接燒掉。
其實能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付出包括生理、心理在內的雙重代價的。戰士們基本都是長期待在戶外的,哪裡有什麼天冷回屋避寒一說,假如連棉衣都穿不上,戰士們在嚴寒裡打仗將是非常痛苦的,除了身體要受凍,還得忍受各種疾病的困擾。
而軍隊裡的條件本來就很有限,現在好不容易能有辦法多出幾件大衣,卻得眼睜睜地看著它被燒,自己的身體只能繼續在冷風裡瑟瑟發抖,可以說要面臨著常人難以挺過的巨大考驗。
寫到最後,小編想說的是,能克服酷寒的意志力確實非常強大,也難怪我們最後能取得戰爭的戰勝,讓全世界為我們歡呼。而這樣艱苦拼搏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與傳承,只有這樣才能把祖國越建越好,自己的日子有才能越來越紅火。
往期精彩內容
20年前,上海老人撿到一黑人棄嬰,長大後還分他房產,現狀如何?
他10次考上大學,被北大錄取依舊復讀,立志要上清華,現狀如何?
抗戰時我軍條件艱苦,為何吃日軍罐頭卻想吐?預示了戰爭結局?
2019年寧夏高考女狀元,18歲不玩手機,以688分的高分考上北大
20年過去了,14歲高考,750分摘得理科狀元的河南女孩,現狀如何
參考資料
騰訊網
申明
題/我軍曾繳獲大量日本大衣,為何很少有人穿?全是鮮血換來的教訓文/尋歷史真相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