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曾繳獲許多日本軍大衣,怎麼穿的人很少?

2020-12-26 公子品史

在抗戰中我軍在和日軍交戰中獲得了很多的戰利品,武器彈藥自然不必說,同時也繳獲了很多的日軍食品和大衣等物品,食物很容易安排,但是大衣等衣服就很難分配了,原因如下:

日軍軍大衣

軍大衣比較特殊

日軍的軍大衣大部分都是土黃色的顏色,在野外作戰時比較醒目,軍大衣主要的作用就是禦寒,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白雪皚皚的冬日,你穿著日軍的土黃色軍大衣,是不是很醒目,別人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發現你。曾經歷史上就有記載:當時我軍有位高級將領就是因為穿著日軍土黃色的軍大衣騎馬的時候被友軍遠遠的就發現了,以為是日軍軍官,結果把這位將領給誤傷了。

更不用說打戰的時候,在白色的大地上穿著土黃色軍大衣的你就是一個活靶子。南方地區也是一樣,南方主要是樹木多,在綠色的樹林、草地裡,土黃色的軍大衣也是很明顯的一種標誌,所以一般繳獲軍大衣是不直接自己穿的的。但是對於日軍自身來說就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穿土黃色軍大衣更有助於辨別敵我。

日軍

軍大衣量少

在戰場上能夠繳獲的軍大衣還是不錯的,畢竟日軍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配發軍大衣的,一般都是配給日軍的軍官或者高級士官。軍大衣的材質比較好,冬天穿在身上能夠很好的保暖,但是製作也很麻煩,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日軍在戰爭早期還能夠大部分配發,到後戰爭中後期,自身的資源就已經逐步消耗完了,更不要說製作軍大衣了,有限的資源也是大部分用來製造軍火了,所以到了中後期也只有高級軍官才能配發一定數量的軍大衣。

當時士兵在戰場上能夠繳獲的日軍軍大衣還是比較少的,而且軍隊都有相應規定,一般繳獲物都要上繳,由上級統一處理,即使是自己繳獲的軍大衣還是要交公,由上級來決定怎麼處理,每次戰鬥繳獲的也不多。軍大衣上繳後一般都是分發給高級指揮官使用,不怎會下發給士兵使用,還有一部分就重新處理,把軍大衣給撕碎,把裡面有用的材料給提取出來,用這些軍大衣的材料來製作普通的士兵衣服,這種用途是最廣的。

日軍穿大衣作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以上二個原因就已經充分說明了,日軍的軍大衣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都是分配給指揮官或其他特殊的人員的。

相關焦點

  • 繳獲日軍的軍大衣,皮靴,為啥我軍都不穿?給你你也不穿
    不過也比較奇怪,實際上在對日作戰中,繳獲的物資中,除了槍炮子彈,還有鋼盔,棉衣、皮靴等等,但是八路軍戰士卻很少使用這些裝備,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有人認為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殲敵1000多人,按照人頭算也應該有1000多頂鋼盔,為什麼後來115師沒有佩戴鋼盔的部隊呢?
  • 我軍曾繳獲大量日本大衣,卻很少有人穿?全是鮮血換來的教訓
    在現代人眼裡,軍大衣就是用來抵禦寒冷的普通衣物,想穿就能隨時穿,甚至有人還覺得穿了顯老土,追求更好看的款式。但你知道嗎?在抗戰年代,對於奔赴在戰爭一線的戰士們來說,能在寒天凍地的時候穿上一件大衣,簡直就是莫大的幸福、難得的奢侈,哪顧得上是不是好看、合身。
  • 抗戰時期我軍缺衣少食,為何卻很少穿繳獲的日本軍大衣?不浪費嗎
    日本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海上鄰國,曾在上個世紀對我國發起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就憑藉著《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積累了大量發展資本,其進行的明治維新西化改革,也讓日本成功躋身當時的資本主義強國。
  • 抗戰老兵子女捐出父親藏了70多年的日本軍大衣,原因令人肅然起敬
    日寇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抗戰軍民為抵抗侵略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值得我們敬仰和銘記。對於抗戰軍人和子女後代來說,如果能夠保存一件當年抗戰繳獲的戰利品,那麼一定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有一位抗戰老兵的子女卻捐出了父親珍藏多年的日本軍大衣。
  • 八路軍繳獲的日本大衣,為何沒有人穿?而是選擇燒掉?背後有深意
    但是在劇中,我們幾乎看不到我軍穿繳獲來的軍大衣,即使在寒冬臘月,行軍趕路時,衣服單薄都不會穿。根據資料記載,以及博物館陳列的物品來看,在當時的戰場上我軍確實繳獲了不少的大衣,在寒冬時候的質量更好。這些大衣的質量非常好,相當於我們現在市場上的軍大衣,非常保暖,但是繳獲之後,八路軍並不會讓士兵穿在身上,而是選擇焚燒掉。這是為什麼呢?明明可以保暖,為什麼要焚燒掉?原來,在當年抗爭時間,所有繳獲的物資必須統計後統一上交,再有上級下發到各個部隊,當時的情況下,交通運輸非常滯後。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方曾想出3000萬買走,老人斷然拒絕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軍備力量薄弱,沒有飛機大炮,打仗的武器要麼就是射程有限的步槍,要麼就是從敵人那繳獲的軍刀,要麼就還是一些土炸彈。
  •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大衣,為何不穿而是選擇燒掉?當年的教訓不能忘
    很快,隊伍停住了腳步,軍需處長像一座雕塑一樣靠在樹幹上,他已凍死在雪中,而他身上只有一件單薄的衣服。這便是小學課本《豐碑》中的內容,實在是可歌可泣,令人潸然淚下。事實上,抗戰時期,我們的戰士所處的環境非常艱苦,他們食不裹腹,衣衫襤褸,在夏天還能度過這一段一段的日子,冬天卻身著單衣,很多人不是死在戰場上的,而是死在惡劣的天氣中。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本欲出三千萬購買,他直接捐給國家
    而他最自豪的一個功勞就是曾經擊斃了一位日本大佐,還繳獲了日本人的軍刀。如今日本想回收這把軍刀,欲出資3000萬購回,卻被他一口拒絕,而他轉頭就把軍刀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在1945年10月,即使日本已經宣告投降,卻依舊還有許多零零散散的日軍頑固不化,誓死抵抗。侯永勝因此和八路軍一起聯手對一夥日軍展開殲滅,在數天的戰鬥後,日軍潰不成軍。 繳獲日本軍刀 侯永勝端著槍,注視著戰場,忽然他發現一小夥日軍簇擁著一個軍官逃離了戰場。侯永勝一眼就看出那個軍官地位不低,於是他馬上背起槍就準備追擊。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本出3000萬要買,他卻捐獻給了國家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這句詩出自南宋陸遊的《金錯刀行》,作者表面寫黃金錯刀,實際上是抒發自己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的一腔義憤。 有一位抗日老兵就曾經在一次戰鬥中收繳過一位日本軍官的佩刀,但是令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是,在抗戰勝利之後,這把刀還會給他的生活帶來波瀾。 原來有日本人費勁周折找到了他,提出要以3000萬的高價買回這把日本軍刀,但是老人果斷拒絕了日本人的請求,在幾番思索之後,老人將這把軍刀捐獻給了國家,將其放在博物館中展出。
  • 抗戰時他繳獲軍刀,日本人出20萬購買被拒絕,臨終捐贈博物館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信奉武士道精神,對於他們來說軍刀不僅是一把武器,更是地位和尊嚴的象徵,抗戰中我軍戰士收繳了很多日本士兵的軍刀,很多人將這些軍刀一直好好收藏,戰爭結束後有的日本人願意出高價購買這些軍刀,一位老人不僅拒絕了日本人,而且在臨終前將這把軍刀無償捐贈給了博物館,這把軍刀其實是他當年親自繳獲的。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本出3000萬要買,老人卻一口回絕了
    但是人類依然難以避免戰爭的爆發,通常只能被動地捲入戰火中。在我國古代由於朝代更迭就曾爆發過許多的戰爭,給百姓帶去了無法撫平的傷痛。而到了近代,由於中國發展緩慢,中國又遭受了古往今來最慘烈的侵略。而最喪心病狂的還是日本的侵略,日本為掠奪資源發動侵犯戰爭,此後中國花費14年才取得勝利,將鬼子趕出中國。哪怕最後我們勝利了,但毀掉的建築,留過的血遍布這片土地。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抗戰期間有過很多英雄的故事,但關於一位年輕士兵繳獲了一把日本軍刀的故事,你聽說過嗎?
  • 老兵曾繳獲日本軍刀,日本出三千萬天價購買,老人:不行
    對於日軍而言,他們因為受到武士精神的影響很深,所以都會佩戴一個日本軍刀。對於他們來說,軍刀就是榮譽,尤其是天皇賜予的軍刀,更是代表了無上的光榮。然而有一位老兵曾繳獲了一把日本軍刀,日本出天價購買,仍舊被老人回絕。
  • 抗戰老兵繳獲一日本軍刀,日本出3000萬想買,老人直接拒絕
    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的中華兒女不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更是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日軍侵華時慘絕人寰的種種令人髮指的行為,讓國人以及多數人類同胞都無法忍受。但日本戰敗之後,並沒有自我反省,向中國表示歉意,反而極力掩蓋自己的惡行。一位抗戰老兵保存著自己繳獲的一日本軍刀,日本得知後欲出3000萬購買,卻被老人直接拒絕。
  • 抗戰老兵繳獲日本軍刀,直接拒絕日本天價購買,如今收藏在博物館
    日本發起的侵華戰爭,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他們所犯下的罪行也都是無法原諒的。在抗戰期間我國團結一致,期間湧現出來了無數的愛國人士,毫不猶豫的為國家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老兵,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更是當時的一位神槍手,在抗戰期間付出了很多艱辛,也擊殺了無數的日本侵略者,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悍馬功勞。
  • 抗戰初國軍使用光緒年間地圖,繳獲日軍地圖後感嘆:這仗沒法打
    大比例高精軍事地圖是作戰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抗戰時期,其作用甚至超過槍炮。紅軍時期的賀龍就曾要求部隊特別注意收集地圖,他還很形象地說「找到1份地圖,比繳獲10挺機槍還重要」。筆者看過不少抗戰時期國軍的戰役資料,許多軍官哀嘆:當時我們大多使用的是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而繳獲日軍地圖時往往發現其使用的是五萬分之一,其中山川、河流、村莊等等都有非常詳細的標註。但是測繪和製作大比例的地圖在當時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倘若不是政府發動組織是很難完成的。
  • 抗戰中女戰士穿絲襪、用駁殼槍衝鋒是真的嗎?老兵:別被電影騙了
    不過駁殼槍在上世紀初,在我國卻是大行其道,有人曾估計過,在我國起碼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駁殼槍,包括仿造品。值得一提的是,14年抗戰期間,日本控制西方向我國出口軍火,但卻沒有禁止駁殼槍,這也是我國廣泛使用駁殼槍的原因之一。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本給3000萬想買,老人直接拒絕
    到了近代雖然人類已經發明了小型的熱武器,並且廣泛運用於戰爭中,但刀劍仍舊是不可或缺的武器,日本人會在他們的機槍上裝上刺刀,用於近戰廝殺。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堅決抗戰,經歷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最終還是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取得了勝利。在抗戰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還有我國獲得的戰利品,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證。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本給3000萬想買,老人直接拒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
  • 抗戰時期繳獲的一把軍刀,日本人現在想用天價買回,刀上有什麼?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5000年的光輝歷史,歷史上無數的名人趣事在時間長河中暢遊,這些事件為我們了解中國古代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有一些事情,可能並不是我們從史書上看到的那麼簡單,在歷史故事的背後,是驚人的歷史真相,接下來小編帶領大家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 抗戰老兵繳獲一日本軍刀,日本出3000萬購買,老兵一口回絕
    經常看抗日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日本軍官一般都有一把佩刀。這把佩刀還被稱作武士刀,對於日本武士來說,這把刀是身份的象徵,需要隨身攜帶,而且他們將佩刀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重要。據說,如果一個武士沒有完成他應當完成的責任或者是喪失了榮譽,就要用這把刀切腹自盡。正是因為軍刀的重要性,所以抗戰老兵繳獲一日本軍刀,日本出3000萬購買,老兵一口回絕。
  • 熄燈號|能讀的軍大衣
    我們的軍裝裡不包括皮衣皮帽皮棉鞋,新兵下連之後,我們像老兵一樣每人會發一件軍大衣,但這件大衣是連隊的重要物資,不屬於私人衣物,是要列入移交的公用物品。公用物品每人都愛惜,可經常是為了留下自己的太愛惜,留下個人愛的痕跡,留的人多了,個人留下的痕跡就變成了公共痕跡。記得我入伍時發的那件軍大衣,從外表看不出有多舊,但不能翻開看裡面,就是大衣的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