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舊名平河橋,坐落在古城淮安運河上,位於淮安市淮安區之南,淮安、揚州二市之界,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集鎮。被譽為&34;,曾名列江蘇省百家名鎮。
&34;,因下連長江,上通淮河,江潮與淮水常於此地持平,為方便交通,也為建立地標,宋時曾於此建木橋為平河橋,故後因名此地為&34;,歷宋元明清,已經千載。古鎮平橋,素有厚重的政治遺存,蘊含著豐富的&34;底蘊。
平橋橫跨運河兩岸,因河而生,緣橋得名,平橋因漕運而發展。
隋唐之始,水陸之運,南北之衝。明清之際,其風景勝,市井繁華。
乾隆《山陽縣誌·建置》&34;有&34;,&34;有&34;。則&34;之稱最遲於清乾隆時已出,且蔚為大觀,&34;。
平河橋也是人文薈萃之所,歷史上很多著名人物南來北往都經過平橋。
宋孝宗乾道五年,文學家樓鑰隨其舅父、吏部尚書汪大猷等使金,賀正旦,其所撰《北行日錄》有&34;的記載。
朝鮮崔溥《漂海錄》中也有他在1488年經過平河橋的記述。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在《壬戌紀行》雲:&34;當年為1562年。
至明隆慶間,徽州商黃汴據程圖、路引,編成明代交通指南《天下水陸路程》。至此,平河橋已為天下水陸交通要節。
清代,平橋以為&34;舊淮安之南大門,建平河橋護鹽關、巡檢司,駐重兵守之大營。平橋益重,集鎮日廣,居民益眾,往來益繁,平橋至鼎盛,&34;。康熙九年秋,蒲松齡宜為寶應知縣孫蕙請,為孫蕙僚屬,騎馬自山東循運河東岸往寶應,留&34;的詩句。
最為引以為豪的是康熙六下江南,往返皆經平橋和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十一次駐蹕平橋的經歷。
康熙23年、28年、38年、42年、44年、46年,康熙帝六下江南,往返皆經過平橋。
乾隆時,乾隆帝先後於16年、22年、27年、30年、45年、49年六幸江南,往返12次,11次駐蹕平橋,,在平橋境內,乾隆創作了《平橋》《曉發平橋三首》等近20首詩,為古鎮留下了人文佳話。
其中《平橋》一詩詠道:&34;
平橋最出名的美食為平橋豆腐。作為淮揚菜系中的名菜,自有其特殊之處。
平橋豆腐有兩絕:一是用鯽魚腦和雞湯調味;其二是成菜上桌後,略帶油脂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勺不起,氣不起,勺起氣起,因此需吹後食之,小心慢用。因此逐漸形成了舀豆腐就酒的傳統以及&34;的歇後語。
相傳是乾隆帝第四次南巡駐蹕平橋大營時,品嘗了平橋豆腐後,讚不絕口,豆腐潔白細嫩,清香爽滑,輔以雞汁海鮮,味美湯濃。敕封為&34;,演化出了&34;的種種傳說。從此,平橋豆腐便名揚華夏,為淮揚菜經典名菜之一。
如今漫步平橋鎮,多處懸掛著正宗平橋豆腐的招牌。慕名而來的人排隊品嘗著這道名菜,也品嘗著那與之並存下來關於乾隆皇帝的傳聞,吃得津津有味,也聽得津津有味。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