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維發利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以西約120公裡處,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季涼爽,是旅遊、消閒和避暑的好地方。這裡的溫泉資源十分豐富,礦泉水從地下2000多米深處噴出。城內有幾十個泉眼,每個泉眼噴出的泉水溫度都不一樣,最高者達72℃。卡羅維發利每年都要吸引數量眾多的遊人來此療養旅遊。旅遊經濟已成為這裡的支柱產業。
卡羅維發利小城位於布拉格正西方向約125公裡的山谷之中。小城依山而建、群山環抱,一條清澈的小河沿著山谷順著小城自東向西流淌,街道就建在小河的兩側。通過查詢,這條小河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奧赫熱。小城東西長,南北短,就象一隻東西向文墨的十字架。小城外圍是鬱鬱蔥蔥、莽莽蒼蒼的群山。好一處風光秀美之地。
城裡面,縱貫全市的奧赫熱河蜿蜒曲折,平緩地流過市區。奧赫熱河上還築有一道小小的橡膠水壩,攔蓄的河水水面波平如鏡,城市街景倒映在水面上,給靜雅的小城又多憑添了幾分嫵媚。河裡總有幾隻野鴨在覓食、嬉戲、休憩。在歐洲,無論東歐還是西歐,包括天鵝、野鴨在內的各種野生動物並不象中國的那麼害怕人。河面上的小野鴨愜意地遊弋、覓食。即使有我們這些中國人站在岸上它們也不知道害怕逃跑。要是在中國,它們早已經逃之夭夭了,否則它們必定成為咱們的盤中餐。
卡羅維發利街道建築總體屬於斯拉夫波西米亞風格,但與布拉格、克魯姆洛夫等城市的建築風格又明顯有所不同。遠遠看去,卡羅維發利的建築以黛青色的屋頂居多,而不是在斯拉夫地區常見的紅色屋頂。牆壁的顏色基本上是白色或黃色。除色彩外,建築形制與其他斯拉夫文化區倒無大的區別。
在歐洲,無論是西歐還是東歐,如果見不到教堂那可是件奇怪的事情。在卡羅維發利也不例外,城裡有著許多教堂,當然這裡的教堂可不是西歐隨處可見的基督教堂,而是在斯拉夫文化區佔主導地位的天主教堂。就在我們下塌的酒店附近就有兩座教堂,而且這兩座教堂的鐘聲還有區別。當地人能從教堂鐘聲中區分出不同的細分的時間,當然,作為匆匆而過的「老外」,可沒有那麼好的耳力。
溫泉城的由來,還有一個迷人的傳說。很久以前,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到此狩獵時,有一隻小鹿被國王射傷,負傷的小鹿跛腿逃走,於是國王和隨從們策馬緊追,眼看小鹿跳入山下一眼泉水中,泉水隨即冒出一縷白煙,待小鹿再從水中出來時傷口已癒合,不一會兒小鹿便迅速消失在叢林之中。國王深感詫異,命御醫對泉水進行化驗,結果證明泉水對治療多種疾病有奇效。
於是公元1349年開始奉查理四世國王命令在這裡修建溫泉療養地,供皇室和貴族使用。到16世紀該地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礦泉療養勝地,吸引了世界許多名人曾來此療養、遊歷,如彼得大帝、普希金、哥德、席勒、貝多芬、蕭邦、果戈裡等。中國人熟知的馬克思也來過此地,並在這兒寫出了《資本論》中的若干章節,這裡的街心公園內還有一尊馬克思的坐姿雕像。
卡羅維發利噴得最高的溫泉,據說它的名字叫「弗熱德洛」。這眼噴泉是間歇性噴泉,清早噴泉大廈開門後才看見。當地政府專門為這個溫泉蓋了一座大廈,將溫泉置於大廈之內,自然這座大廈也就被稱為弗熱德洛大廈。同處於這個大廈內的除了這個景觀噴泉外,還有數個可供人飲用的溫度不等的熱泉。這座大廈同時也是一個地鐵站出入口,還是一個專門出售卡羅維發利水晶製品、溫泉杯等特色商品的微型商場。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停止營業時,這座大廈的大門是上鎖的,只有當大廈開門時,遊人才有機會一睹噴泉的風採。
在弗熱德洛溫泉大廈裡,根據溫泉的溫度一字兒排開5個出水口,每個出水口的溫度都各不相同,最高的72度,最低的31度。這不同的溫度是人工調節而成的,因此這裡的5個出水口也就不被計算在整個城市的12個天然出水口之中了。現買的溫泉杯,還是滿可愛的。可以拿在手上邊走邊喝,既美觀還實用。這裡的溫泉杯可不同於他處所見,其設計非常之獨特,不管何種造型,杯子的把手同時也是杯嘴,非常方便人們端著盛滿礦泉水的杯子邊走邊吸吮。杯子的造型真是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
卡羅維發利有共有3條溫泉長廊,最出名也是裝飾最豪華的「磨坊長廊」。磨坊長廊的兩端和對面,都是鱗次櫛比的商店和咖啡廳,人們熙來攘往、或集中在臨河的長椅上棲憩,因此在人們眼裡,這兒也基本上算得上是這座小城的中心地帶了。遺憾的是,在磨坊長廊左近, 並沒有發現有磨坊,在整個泉城都沒發現,想必早先的奧赫熱河上是有磨坊的。
當地產一種有名的保健酒,其名叫作「貝赫爾洛夫卡」。貝赫爾酒由礦泉水加多種草藥釀製而成,與十二眼泉水一樣具有藥物作用。該酒創建於19世紀初。二戰前,該酒曾暢銷歐洲,被捷克人民稱之為卡羅維伐利的「第十三泉」。該酒由優質果酒加糖和多種草藥,並配合卡羅維伐利的特有泉水釀造而成,不含任何化學物質,對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有很好的療效。酒的配方一直保密,據說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個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