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一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這裡有獨特的蒼涼和遼闊之感,位於西北邊緣的寧夏固原市,是絲綢之路的要道,而且在魏晉南北朝時,這裡還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由此積累了極為深重的文化內涵,在固原市內也留下了很多歷史古蹟,由於風景獨特而名聲大噪,國內外的人都絡繹不絕,那麼在這裡最為出名的,就是在固原市須彌山東麓的石窟——須彌山石窟。
「須彌」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寶山」,在須彌山中層巒疊嶂,還有很多嶙峋的巖石,這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景象,與其他石窟不同的是,須彌山的石窟是開鑿在8座石山上的,並且這幾座石山之間鴻溝相隔,布局奇特,每個鴻溝之間還有天橋相接,更加方便了人們遊覽,這種建構模式在我國是獨例。
在北魏時期人們進行東西文化交流,就在西北地區舉行各種活動,所以這裡留下了很多佛教石窟,其中須彌山石窟就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之後不同年代對它進行修繕和續鑿,所以現在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石窟和壁畫大概有幾公裡長,蔚為壯觀。須彌山石窟打造的意境與佛教當中所提到的宇宙觀十分相似,所以也是了解佛教文化的最佳去處。
在須彌山石窟當中有一個大佛樓,在唐代時被建造,是整個石窟的精華部分,在大佛樓裡有一個彌勒大佛,令人震撼,因為這尊大佛大約有20米高,他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神態端莊嚴肅,縱觀國內其他高大的佛像,它比河南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還要高3米,所以即使距離特別遠也可以看到大佛的尊容。
在須彌山大佛當中有六個未解之謎,首先就是人們並不清楚為須彌山石窟命名的人,也不知道最先開鑿者是誰,而且史書當中沒有任何記載,其次就是通過研究發現彌勒大佛是按照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形象進行開鑿的,這是由於觀察它的整體形象和盧舍那大佛完全相同,而盧舍那大佛的原型就是武則天。而為什麼它要以武則天為原型在此建大佛,這個謎團至今未解。
大佛樓的旁邊刻有「石門關 」,它是六盤山一線的重要關隘,隋朝時為了防止突厥攻入這裡還是最重要的保護屏障,在史書當中有所記載,講到須彌山過石壁是桃源洞,這個洞大約有40釐米的深度,但是人們一直無法得知它的洞口位置以及通向何處。在須彌山石窟中的第51窟是北周時開鑿的,並且將整座山峰掏空成為的一個中心柱式的石窟,通過光的反射作用是洞中佛像身披亮光,被譽為「須彌之光」。
在石窟門前還有十幾棵古菩提樹,經人研究發現,如果將它移到其他地方,進行人工繁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這裡天然生長,才可成活,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在須彌石窟當中有很多謎團至今未被解開,也正是由於由此增加了它的神秘性,那麼你對這裡感興趣嗎?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