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這個石窟,裡有大佛是以武則天為原型,比盧舍那大佛還高3米

2020-12-07 少年的旅行

西北地區一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這裡有獨特的蒼涼和遼闊之感,位於西北邊緣的寧夏固原市,是絲綢之路的要道,而且在魏晉南北朝時,這裡還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由此積累了極為深重的文化內涵,在固原市內也留下了很多歷史古蹟,由於風景獨特而名聲大噪,國內外的人都絡繹不絕,那麼在這裡最為出名的,就是在固原市須彌山東麓的石窟——須彌山石窟。

「須彌」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寶山」,在須彌山中層巒疊嶂,還有很多嶙峋的巖石,這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景象,與其他石窟不同的是,須彌山的石窟是開鑿在8座石山上的,並且這幾座石山之間鴻溝相隔,布局奇特,每個鴻溝之間還有天橋相接,更加方便了人們遊覽,這種建構模式在我國是獨例。

在北魏時期人們進行東西文化交流,就在西北地區舉行各種活動,所以這裡留下了很多佛教石窟,其中須彌山石窟就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之後不同年代對它進行修繕和續鑿,所以現在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石窟和壁畫大概有幾公裡長,蔚為壯觀。須彌山石窟打造的意境與佛教當中所提到的宇宙觀十分相似,所以也是了解佛教文化的最佳去處。

在須彌山石窟當中有一個大佛樓,在唐代時被建造,是整個石窟的精華部分,在大佛樓裡有一個彌勒大佛,令人震撼,因為這尊大佛大約有20米高,他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神態端莊嚴肅,縱觀國內其他高大的佛像,它比河南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還要高3米,所以即使距離特別遠也可以看到大佛的尊容。

在須彌山大佛當中有六個未解之謎,首先就是人們並不清楚為須彌山石窟命名的人,也不知道最先開鑿者是誰,而且史書當中沒有任何記載,其次就是通過研究發現彌勒大佛是按照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形象進行開鑿的,這是由於觀察它的整體形象和盧舍那大佛完全相同,而盧舍那大佛的原型就是武則天。而為什麼它要以武則天為原型在此建大佛,這個謎團至今未解。

大佛樓的旁邊刻有「石門關 」,它是六盤山一線的重要關隘,隋朝時為了防止突厥攻入這裡還是最重要的保護屏障,在史書當中有所記載,講到須彌山過石壁是桃源洞,這個洞大約有40釐米的深度,但是人們一直無法得知它的洞口位置以及通向何處。在須彌山石窟中的第51窟是北周時開鑿的,並且將整座山峰掏空成為的一個中心柱式的石窟,通過光的反射作用是洞中佛像身披亮光,被譽為「須彌之光」。

在石窟門前還有十幾棵古菩提樹,經人研究發現,如果將它移到其他地方,進行人工繁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這裡天然生長,才可成活,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在須彌石窟當中有很多謎團至今未被解開,也正是由於由此增加了它的神秘性,那麼你對這裡感興趣嗎?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東方的「蒙娜麗莎」盧舍那大佛,原型是武則天嗎?
    盧舍那大佛雍容慈祥,微笑中不失威嚴,神聖中透著威武。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盧舍那大佛是按照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樣貌雕刻的。直到今天,洛陽龍門街上的一些老百姓還把大佛叫做「武則天像」。仔細對比大佛與武則天的畫像還真有神似之處,一些史料也印證了大佛與武則天確有諸多關聯。
  • 揭秘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之間的聯繫
    李顯由於是難產出生,所以打小就身體不好,多災多病,武則天還在洛陽龍門專門為他開鑿石窟,以保平安。在今天洛陽的龍門西山半山的山崖上,有一個露天摩崖大佛龕,名叫奉天寺。寺中的主像通高17.4米,光是一隻耳朵就將近兩米,它就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意思光明普照。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座像叫成武則天像,這是為何呢?下面由筆者為大家揭曉謎底。
  •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外形酷似武則天,她們之間有什麼淵源?
    龍門石窟最初從北魏開始鑿刻,直至唐宋時期,一共經歷了400多年才修建完成。唐朝由於佛教興盛,因此石窟的鑿刻也達到了頂峰時期。龍門石窟中建造規模最為宏大的建築就是盧舍那摩崖型群雕。它於唐高宗時期鑿刻,而後於武則天時期鑿刻完成。
  • 盧舍那大佛:洛陽龍門石窟,女皇武則天專屬佛像
    和雲岡、莫高窟比起來龍門石窟最大的特點就是唐代皇家石窟,尤其在武則天時期所造的盧舍那大佛造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發紋,雙眉彎如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目長耳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合諧,安詳自在。站在佛象下,不自覺沉靜溫和下來。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隻石手,它和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有關係嗎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是最美的一尊大佛,這尊集合了唐朝最高石雕成就,也可以說是華夏最高石雕成就的佛像,卻有個極大的缺憾,它的兩條手臂都不見了。它的手臂去了哪裡?有人推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藏有一隻巨大的石手,這就是盧舍那大佛丟失的右手,這個推斷究竟是證據確鑿,還是捕風捉影?
  • 龍門石窟紅衛兵不毀?國民政府為啥炸毀佛龕?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的龍門石窟為什麼在「文革」中未遭到紅衛兵大規模破壞?龍門石窟盧舍那佛像真的是武則天金身嗎?取名「曌(zhào)」確實來源於盧舍那梵文(翻譯過來即是光明普照)嗎?,國民政府戰時遷都洛陽為何要炸毀龍門石窟佛龕?
  • 最光彩動人的無疑是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最壯觀的無疑是奉先寺,最光彩動人的無疑是盧舍那大佛。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是典型的唐代雕塑代表。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奉先寺與其他開鑿深挖的洞窟不同,跨度很大,南北寬約34米,東西深約36米,置於9米寬的三道臺階之上,中間為盧舍那大佛、兩邊依次是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及力士共十一尊大像。整個摩崖雕塑群完全是露天的,所以顯得氣勢磅礴,恢宏大氣。
  •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俯瞰蒼生 它是唐代一位皇帝的化身
    奉先寺這個佛像,就在西山的南部,山腰上,高十七米多,這個佛像,博大壯美,整個像龕南北三十六米寬,東西進深四十米,中間的盧舍那大佛,頭就有四米高,耳朵一米九長。中間是大佛,兩邊有阿難迦葉兩個弟子,兩個菩薩,兩個天王,兩個力士,一共是九尊,主次分明。這兩位是力士和天王,力士青筋暴起,肌肉突出,額頭很突出,金剛怒目的感覺。
  • 中國最早盧舍那佛像現身新密,比龍門石窟大佛早140年開鑿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通訊員楊建敏文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昨日獲悉,我國著名佛教考古學家、已近80歲的溫玉成先生近日在新密伏羲山區考察時,在香峪寺石窟發現了中國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盧舍那造像。「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盧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目前最為知名的盧舍那佛,為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溫玉成先生曾在龍門石窟工作36年,現為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今年4月中旬,他從北京專程趕往新密,針對當地的佛教與上古遺蹟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在香峪寺有了這項意外收穫。
  •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是誰?它的原型便是中國第一女皇
    去洛陽旅行,龍門石窟自然是這座城市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不僅因為它的歷史藝術價值,更反映這座千年古都的帝王之氣。龍門石窟景區位於洛陽市郊,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與大同的雲岡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敦煌的莫高窟齊名,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集大成者。從洛陽時期驅車1個小時便可以到達龍門,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之後歷經五代十國至唐宋,歷經400餘年的修建。而唐朝佛教盛行,石窟的修建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 龍門石窟裡佛像溫和慈祥,為何這尊大佛的雙臂被斬斷了?
    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孝文年間。此後,龍門石窟在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多個朝代大規模修建,歷時400多年。共有佛像97000多尊。最大的是17.14米高,最小的只有2釐米。現在有2345個洞穴和壁龕。龍門石窟在歷史上跨越了多個朝代,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為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用脂粉錢留下絕世容顏,盧舍那大佛的秘密之一
    最大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十七米多高,僅腦袋就高達四米。最小的石刻在蓮花洞內,只有四釐米左右。萬佛洞的一萬五千多尊佛像,個個小巧精緻。如果用放大鏡細細觀賞,每一尊佛像都有絕不偷工減料的精雕細琢的五官。龍門石窟的時間距離,為中國所有石窟中最長,綿延了一千多年時間。在這裡,能欣賞到北魏清秀的造像,能看到大唐豐腴的特徵,也能看到後來包括宋到明朝的藝術特點。
  • 盧舍那大佛: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
    大佛所名盧舍那佛,這個名稱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都很陌生。盧舍那佛是和智慧廣大、光明普照聯繫在一起的。盧舍那這個名稱據說是梵語「毗盧遮那」的簡稱,漢譯大日如來。此佛為報身佛。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其解釋我看到兩種,對法身,一種解釋是佛的本來之身,另一種說法是:法身無相,那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宇宙的人格化。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歷千載風霜剝蝕 經修復故貌猶存
    百年前,日本學者拍攝的盧舍那傷痕累累 盧舍那佛,意為「報身佛」,是表示證得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佛教教義中,「盧舍那」意為: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盧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0米,位居佛龕中央,豐頤秀目,慈祥端莊,微微翹起的嘴角呈淡淡微笑狀。
  • 漫話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造像是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文章從佛教、藝術等角度去重新審視大佛造像,並闡述了盧舍那大佛的來源和藝術特點。  洛陽龍門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而聞名世界,盧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傳統文化的象徵,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體現。多少年來中外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對盧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討和研究源源不斷,肯定和評價是眾多的。筆者就盧舍那大佛造像談談自己的認識理解和看法。
  • 龍門石窟和武則天之間的聯繫,僅僅是盧舍那大佛嗎
    他為追思馮太后而開鑿了宏大驚人的功德窟,主佛像莊重而文靜的做著禪定的手勢,從那細碎的衣褶紋飾來看,不難發現當時以清瘦為美的時代主流審美,佛像的容貌並像統治者那少數民族的形態,從佛像渾圓的鼻梁我們就能夠看出,長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典型相貌特徵,這個以清瘦為美的石像洞窟為古陽洞,它也是這裡最開始開鑿的一處洞窟。
  •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在日本奈良有一個複製版
    基本就沒遇到幾個可以拍照的室內景觀,博物館是不能拍的(世界上很少有博物館不能拍照),京都三十三間堂那個大場景的佛堂也不讓拍,神社的主殿內部是不讓拍的,二條城二之丸御殿內也不能(雖然裡面都是複製的畫),仁和寺的觀音堂是不能拍的……,太多不能拍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旅遊看似不高端,但拍照,總算是一種記錄。「有圖有真相」,日久天長再好的記性也不會記住旅遊細節。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原型——中國第一位女皇帝
    買票很方便出示學生證找人工購票,或者關注「龍門石窟」公眾號線上付款,憑電子票就可以入園,如需紙質票可以在自助機取出即可。服務區過後出門左拐走大概800米,就來到了第一站。第一站:龍門博物館憑身份證或者學生證登記進入,裡面有各種龍門這邊出土的文物。
  • 洛陽龍門石窟遊記,盧舍那大佛曆經千載,依然微笑俯瞰過往遊客
    龍門石窟是以伊河為界的,分為西山和東山兩大石窟群,我是先遊的西山石窟,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是龍門石窟中最完整、最精華的部分。西山石窟有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古陽洞、藥方洞等著名的洞窟。
  • 洛陽龍門石窟,傳說其中有座佛像是武則天的原型,你有看過嗎?
    而河南洛陽龍門,眾所周知,它是與山西的雲岡石窟、甘肅的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刻藝術寶庫」的;如果到洛陽旅遊的話,龍門石窟是必去的景點,這是也是洛陽旅遊的形象代表。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外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上,分布在河岸兩旁的峭壁上,南北長約1000米,它可以說是佛教和雕塑藝術的完美結合,它是始於北魏年間的佛教藝術寶庫,不僅珍貴而且藝術價值十分獨特,在我們國人心中一直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都會有不少人為了它從各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