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原型——中國第一位女皇帝

2020-12-12 我是阿昊啊

作為九朝古都的洛陽,龍門石窟自然是這座城市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不僅因為它的歷史藝術價值,更反映這座千年古都的帝王之氣。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朝等朝代400餘年營造,南北長達一公裡,至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說來也巧,小時候每回來洛陽過年,大巴車必過龍門橋。後來因為對景區建築的保護措施,嚴禁大型車輛通過這裡,改道別的公路進市區。每回經過石窟我都想下去看看,一直苦於沒機會。十年之後,前幾天終於有機會,我就背起行囊達成我小時候小小的心願。

龍門石窟全價票:90元(最近在實行優惠政策不管是學生還是成人都是半價,70歲以上老人免票)。

出行:有公交車直達,筆者乘坐的是k60,票價1.5元。九點以前和十八點以後公交車免票,據說是持續到一九年二月底。

時間: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從市區上車到龍門石窟終點站)。

建議遊玩時間:3-5個小時。

下面附上景區的地圖:

公交車下了車之後,去往西北服務區售票處。買票很方便出示學生證找人工購票,或者關注「龍門石窟」公眾號線上付款,憑電子票就可以入園,如需紙質票可以在自助機取出即可。

服務區過後出門左拐走大概800米,就來到了第一站。

第一站:龍門博物館

憑身份證或者學生證登記進入,裡面有各種龍門這邊出土的文物。時間跨度較為悠久,上承戰國,下到明清。文物以唐朝居多。

據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只有負一樓,負二樓,一樓,二樓才對外開放(負二樓主要存放墓磚,墓門和徒刑磚)。

Ps:徒刑磚是國家的重刑犯,參與勞改死後的墓碑,相當於墓志銘。

在博物館內藏品很多,簡單介紹特別引我注意的幾個。

三彩馬

頭微揚雙眼平視前方,嘴閉合,長頸昂起,神態安詳閒適,體壯膘肥,臀部發達,腿部強勁有力,四腿並立於一方形底板上。

魯山花釉罐

琉璃舍利函

舍利函是一種極為珍貴的文物,是佛教器物,是盛放高僧火化後的屍骨的容器。是一種佛教器物。

佛教自東漢前後傳入中國並開始產生影響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宋代時佛教又進一步發展,融入了更多的漢民族文化。舍利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收藏頗為難得,但一旦擁有,確屬頂級藏品。由於堆漆易開裂,鑲嵌易剝落,因此在保存時,一定要注意不可撞擊磕碰,否則一旦損壞,修補是非常困難並且昂貴的。

青銅鼎

沉思羅漢

面向豐盈,蠶眉彎曲,敦厚凝重的風姿中帶有逸秀瀟灑的氣韻。

後面就由於篇幅原因不逐一介紹了,下面的是一些明代的金銀首飾,戰國的石磬,春秋的編鐘等。

第二站:西山石窟

路線:賓陽三洞→摩崖三佛→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

西山的三個景點

剛進景區有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有一塊小佛像不是很大,大概有巴掌大小,因為是在路旁邊的,被人摸的鋥亮。應該是為了祈求好運。

再往前走,突然人就多了起來。前面就是盧舍那大佛——洛陽的地標。

看這個圖,可能看不出這座大佛到底有多大,那我就把河對岸在香山寺拍的照片放出來,讓大家對比一下。

可以看到除了身旁的幾位佛像,大大小小的石窟也不計其數,有點令人眼花繚亂。在古代確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這也是為什麼說是花了四百多年來開鑿。

出了西山石窟,過了漫水橋就來到了東山石窟。東山西山之間的這條河就是伊河,來到東山就要橫跨這條河,可以選擇坐船,或者走橋。

第三站:東山石窟

東山石窟沒有特別令人驚豔的地方,但是從東山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觀賞盧舍那大佛。

這個是關於東山石窟的介紹

下面那座橋就是漫水橋,趕上冬天的落日,夕陽時太陽光反而比白天更強了一點,落日的餘暉撒在石壁上,冷峻的山巖感受到了些許暖色調。

第四站:香山寺

路線:漫水橋→萬佛溝→四雁洞→香山寺

下面來到蔣宋別墅。

上面是一樓的兩個會議室。

二樓主要有一間客廳,一兼浴室,一間辦公室還有一間臥室。

1936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在此避暑。茶杯,沙發,沙發罩,燈具,梳妝鏡和國民黨的旗幟還是保留的當時的風格。並且客廳還有蔣介石的題字。

乾隆御碑

石樓

第五站:白居易墓園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晚年隱居香山寺,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空門寂靜老夫閒,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絕》)這裡所描續的正是白居易晚年隱居香山寺的真實生活寫照。

在洛陽期間,他便遊名山古剎,惟獨對香山寺情有獨鍾,並於公元832年用為好友元稹書寫旁志銘所得酬金六七十萬修復該寺,此後,白居易經常白衣鳩杖,來往香山寺,並自稱「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墳冢

白居易墓園

白居易故居出土的文物

此處為北詩廊,白居易的作品。

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景區是一月31號閉館,我抓住了最後的小尾巴,景區人不是很多,可以看的比較輕鬆自在。給我最震撼的是西山石窟裡的盧舍那大佛,可以算是洛陽的地標建築。最讓人印象深刻應該不是她的宏大,因為相比較之前去的樂山大佛她真的小了很多。但是她周邊的陪襯雕刻要精緻很多,更顯示出她的身份吧。這一點感覺樂山大佛就相對有點孤獨了。當然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可不是吹的。獨樹難成林,所以樂山大佛景區只是帶個「佛」字。

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最後當然要寫一下光榮歷史。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

-End-

一個浪蕩天涯的孩子

本期圖片原創

【原創】

歡迎轉發分享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是誰?它的原型便是中國第一女皇
    去洛陽旅行,龍門石窟自然是這座城市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不僅因為它的歷史藝術價值,更反映這座千年古都的帝王之氣。龍門石窟景區位於洛陽市郊,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與大同的雲岡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敦煌的莫高窟齊名,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集大成者。從洛陽時期驅車1個小時便可以到達龍門,而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之後歷經五代十國至唐宋,歷經400餘年的修建。而唐朝佛教盛行,石窟的修建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 盧舍那大佛:洛陽龍門石窟,女皇武則天專屬佛像
    龍門石窟從藝術上,表現出了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特點,他開始建於北魏王朝遷都洛陽,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地區先進而深厚的漢文化相融合、辛苦開鑿而成。修建於北魏,唐高宗時期完成。和雲岡、莫高窟比起來龍門石窟最大的特點就是唐代皇家石窟,尤其在武則天時期所造的盧舍那大佛造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發紋,雙眉彎如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目長耳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合諧,安詳自在。站在佛象下,不自覺沉靜溫和下來。
  •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外形酷似武則天,她們之間有什麼淵源?
    說起洛陽,要屬牡丹與龍門石窟最為著名。都說牡丹是真國色,每逢牡丹花開的時節,洛陽城內便滿是一片繁華昌盛、鮮豔富麗的景象。不過今天要說的重點並不是牡丹開放的盛京,而是洛陽的另一大著名景點——龍門石窟。裡面的每一尊佛像都形態各異,雕刻得很傳神,是那個時期雕刻藝術的代表,尤其是其中的盧舍那大佛。行走在伊水岸邊,到達石窟盡頭時,便會發現盧舍那大佛神秘的一面。它的外形神似武則天,也被稱作武則天像。它的高度約17米,嘴角上揚,眉毛彎彎如同兩輪鉤月,目光微微下垂,面帶溫柔的笑意,俯視著眾生。
  • 寧夏這個石窟,裡有大佛是以武則天為原型,比盧舍那大佛還高3米
    ——須彌山石窟。在北魏時期人們進行東西文化交流,就在西北地區舉行各種活動,所以這裡留下了很多佛教石窟,其中須彌山石窟就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之後不同年代對它進行修繕和續鑿,所以現在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石窟和壁畫大概有幾公裡長,蔚為壯觀。須彌山石窟打造的意境與佛教當中所提到的宇宙觀十分相似,所以也是了解佛教文化的最佳去處。
  • 女皇武則天長什麼樣?龍門石窟這尊佛像就是她的原型,你去看過嗎
    一代女皇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很多人會好奇她到底是長什麼樣的呢,想知道的話就要去洛陽龍門石窟,那裡有一尊佛像據說就是武則天自己,你去看過沒有啊?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洛陽的王牌旅遊景點之一。
  • 東方的「蒙娜麗莎」盧舍那大佛,原型是武則天嗎?
    盧舍那大佛雍容慈祥,微笑中不失威嚴,神聖中透著威武。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盧舍那大佛是按照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樣貌雕刻的。直到今天,洛陽龍門街上的一些老百姓還把大佛叫做「武則天像」。仔細對比大佛與武則天的畫像還真有神似之處,一些史料也印證了大佛與武則天確有諸多關聯。
  • 中國最早盧舍那佛像現身新密,比龍門石窟大佛早140年開鑿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通訊員楊建敏文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昨日獲悉,我國著名佛教考古學家、已近80歲的溫玉成先生近日在新密伏羲山區考察時,在香峪寺石窟發現了中國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盧舍那造像。「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盧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目前最為知名的盧舍那佛,為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溫玉成先生曾在龍門石窟工作36年,現為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今年4月中旬,他從北京專程趕往新密,針對當地的佛教與上古遺蹟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在香峪寺有了這項意外收穫。
  • 揭秘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與武則天之間的聯繫
    李顯由於是難產出生,所以打小就身體不好,多災多病,武則天還在洛陽龍門專門為他開鑿石窟,以保平安。在今天洛陽的龍門西山半山的山崖上,有一個露天摩崖大佛龕,名叫奉天寺。寺中的主像通高17.4米,光是一隻耳朵就將近兩米,它就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意思光明普照。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座像叫成武則天像,這是為何呢?下面由筆者為大家揭曉謎底。
  • 皇家石窟: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坐落於古都洛陽邊郊,始建於北魏時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石窟雕像雄偉壯觀,多為皇家人員所刻,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被聯合國譽為世界文化遺產,石刻藝術的寶庫。龍門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開鑿,魚躍龍門的故事據傳就發生在此。
  • 洛陽龍門石窟中「盧舍那佛像」的原型你知道是誰嗎?
    我在河南龍門石窟中,看到了一處與我們尋常供奉的菩薩有點不一樣。當我剛到龍門石窟時,我被旁邊的小佛像吸引了,等我再往前走上幾步,一個高大的佛像引入眼帘,我抬頭仰望著佛像,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盧舍那佛像。盧舍那大佛,是唐高宗鹹亨四年(673)下旨,在洛陽龍門西山南部開鑿修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最美的佛像。其實,盧舍那大佛是唐高宗命人仿照武則天的樣貌雕琢而成的,是不是有點令人吃驚。盧舍那大佛妙相莊嚴,卻又不失莊嚴宏大之勢。
  • 用脂粉錢留下絕世容顏,盧舍那大佛的秘密之一
    最大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十七米多高,僅腦袋就高達四米。最小的石刻在蓮花洞內,只有四釐米左右。萬佛洞的一萬五千多尊佛像,個個小巧精緻。如果用放大鏡細細觀賞,每一尊佛像都有絕不偷工減料的精雕細琢的五官。龍門石窟的時間距離,為中國所有石窟中最長,綿延了一千多年時間。在這裡,能欣賞到北魏清秀的造像,能看到大唐豐腴的特徵,也能看到後來包括宋到明朝的藝術特點。
  • 漫話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造像是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文章從佛教、藝術等角度去重新審視大佛造像,並闡述了盧舍那大佛的來源和藝術特點。  洛陽龍門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而聞名世界,盧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傳統文化的象徵,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體現。多少年來中外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對盧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討和研究源源不斷,肯定和評價是眾多的。筆者就盧舍那大佛造像談談自己的認識理解和看法。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歷千載風霜剝蝕 經修復故貌猶存
    面對這樣的詢問,洛陽人多會首先想起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和其慈祥、莊嚴而又神秘的微笑…… 仔細端詳關野貞教授在一個多世紀前拍攝的盧舍那大佛:大佛的臉上、身上傷痕累累,裂縫頗多。再看今天的盧舍那大佛:一個世紀過去了,不但沒有增添「皺紋」,而且變得「年輕」了!這,得益於有關部門對大佛進行的一次次保護性「整容」。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隻石手,它和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有關係嗎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們雕刻的盧舍那大佛,不僅雕工精美,頭身比例協調,更重要的一點是,佛像的臉上,還掛著一抹淡淡的笑容。這股神秘的笑容,是一種發至心底的喜悅,是天地間的慈悲,這尊佛像無可辯駁地成為最美,最端莊的盧舍那大佛的「標準」像,以至於後世再雕刻盧舍那大佛,都以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像為藍本、如果說句更通俗的話,後世雕刻出的盧舍那佛像,沒有一尊超過龍門石窟的這尊佛像的雍容、端莊和壯麗。
  • 城市品牌策劃:龍門石窟旅遊策劃方案—魚躍龍門處,百帝十萬佛!
    二、百帝雕像群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提出在東山石窟半山上正對盧舍那大佛的位置將定都洛陽的105位皇帝的雕像群石刻於此,代表百帝禮佛,其中武則天的雕像最大。如果不允許在東山造像的話,可在此位置建造博物館,將百帝的雕像群放置在博物館中,正對盧舍那大佛的位置通過透明玻璃牆壁來實現百帝禮佛這一奇景。
  • 單車一路下雲南,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很壯觀
    近十年來,雲岡石窟的宏偉壯觀一直縈繞在佛祖的腦海裡,所以這次南下雲南,洛陽已經被定為第一站,不僅僅是打卡,更重要的是觀摩龍門石窟大佛,早已讓人神往。龍門石窟南北朝屬於中國的大分裂,但也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使中華文明重現生機,他是文成帝拓跋燾的孫子,為了讓馬背上的鮮卑族融入漢族文化,他不僅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還將首都南遷至洛陽,並立即開始開鑿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在中國四大石窟中,龍門石窟的建造歷史最長,從北魏到東魏、西魏,再到隋、唐、五代十國,歷經四個世紀
  • 距今1000多年的洛陽龍門石窟,可以看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原型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它是中國四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剪刀手佛像是龍門石窟一大特色,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剪刀手佛像。在洛陽石窟裡,雖然歷經千年,卻依然存有窟龕2000餘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他們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十分震撼。龍門石窟最核心的景區便是奉先寺,它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
  • 遊洛陽龍門石窟之三-----盧舍那大佛(原)
        這是整個龍門石窟景區的精華部分,由盧舍那大佛及附屬佛像組成,但比起雲岡石窟的露天大佛,還是差的遠......
  • 中國石刻藝術「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經歷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景區購票處在停車場那裡相對於比較方便,不過距離景區入口較遠,可以選擇徒步,景區也有觀光車(收費),建議坐觀光車。
  • 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劉景龍逝世,曾保護修復盧舍那大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龍門石窟研究院方面獲悉,龍門石窟研究院退休職工、研究員,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石窟保護專家劉景龍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10日12時30分在洛陽去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