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曾經在華山修煉過,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和引人注目,而是真亊。
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作為統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國以圖萬年永固的嬴政,怎麼都不會想到在自己去世後十多年,那個自己親手浴血奮戰辛辛苦苦創下的一統江山,就被自己最寵愛的兒子賣了。而且賣得那麼徹底那麼慘烈,不僅僅國沒了,子孫後代沒了,還被後人以殘暴之名罵了兩千多年,如果不是臨潼老表打井挖出來守衛自己陵園的兵馬俑,恐怕這個殘暴之名永遠都戴在頭上了。
那些當年被視為瓦神爺的兵馬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過了兩千年,又成了復活那個令世界為之矚目王朝的翻盤者。
華山似乎和秦人有著不解之緣,從秦人東進至於河到秦魏兩國爭祠華山,再到秦昭王登並自稱白帝少昊,再到秦始皇改臘月為嘉平,都是以華山為中心的。後來看史記,秦始皇最後一次巡行天下竟然是因為華山使者還璧所促成的,倒讓人有點奇怪了,一個統一天下雄圖大業的秦始皇竟然怕一個山鬼,還真成了一個謎。後來看《華山全景》一書,看到華山上有秦皇觀一事,卻讓作者疑為景教語焉不詳而略過,每每心中常疑惑不解。後來讀唐詩,發現這首詩原文,轉錄如下
《華山西峰秦皇觀基浮圖銘》
巖巖靈嶽,峻極氛氳。上下懸布,遙橫陣雲。
雄峰屹立,觀起秦君。既高目遠,岧然出群。
詎假祗園,無勞孤給。乘基表列,載懷興葺。
月桂嶺松,參差相及。天歌人梵,往來遙習。
伊祝就列,走實馳名。晚行應止,何為振纓。
匈奴東獵,關塞道清。越裳奉贄,風塵不驚。
縱誕務閒,歸依淨域。蓮池化造,削成神力。
繪彩無施,煙霞無飾。以斯莊敬,四望動植。
今之建塔,昔者沉碑。桑田不定,陵谷頻移。
有非真有,離非久離。思起彼岸,願入禪枝。
詩是喬師望寫的,喬師望,同州馮詡(大荔)人,唐高祖廬陵公主夫婿,駙馬都尉,上元二年(675年)任華州刺史,其年七月十五在西峰秦皇觀遺址建佛塔,《華山西峰秦皇觀基浮圖銘》就是當時所作。清初顧炎武在他的《金石文字錄》證實了這件事情,並收錄記載了這個碑石的拓本。
秦至唐已經八百多年了,似乎唐代對秦始皇已經很包容了,從李白的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可以看出,只是在慢慢抹去秦的痕跡,喬師望是在唐初任華州刺史上華山的,對秦始皇在華山的道觀進行拆除?在其遺址上重建佛塔以鎮。完工後感覺似乎有點不妥但又違於王命,所以以銘記之。但這個昔者沉碑似乎又不是唐代所為,有點費解了。
開首幾句巖巖靈嶽,峻極氛氳是說華山氣勢,然後群峰屹立,觀起秦君將這個道觀點名是秦始皇所建,司馬遷《史記》載,秦始皇稱帝後,以鹹陽二百裡內建道觀二百七十。欽定華山為天下名山之首,嬴政喜歡華山,應該不光是建道觀而已,又羨華山茅濛飛升傳說,改臘月為嘉平,故抽空來此靜修也是正常的,因史記又載秦始皇常常累月不知所蹤。另一個就是當使者從華山陰平道帶回那塊玉壁,確認是當年巡遊沉江之玉時,嬴政還是心驚了,說了句山鬼固不知一年之歲,然後匆匆從武關而不是再從華山巡行天下,至病重時,又催蒙毅還禱山川,似乎都和這座道觀有點關係。
喬師望留下的詩不多,後人評價其凡所著述,多以造意為宗,雅愛淡靈,不以繁詞為貴。這首詩也只點明秦君在華山上建有道觀,並有石碑,只是這個石碑被人沉入蓮花池中,但道觀尚在,蓮池化造,削成神力。繪彩無施,煙霞無飾。以斯莊敬,四往動植。這幾句應該是道觀環境極好,位置就在蓮花池附近,而稱蓮花池,想唐代以前必有蓮花,所以韓愈太華峰頭玉井蓮一句是實景真事。後來宋王得臣聽義海法師講述王元衝登華山頂,見到菡萏正盛且有鐵船也是真的。至於明初王履上山沒有看到蓮花,以為妄說,卻是有點考之不周了。
秦皇觀遺址在西峰的確切位置沒有說,但既高目遠迢然出群,距蓮花池不遠,後來建佛塔,宋時又建玄天上帝廟,應該是位置極好而又平坦的地方,我想應該有三個地方,一是鎮嶽宮,二是蓮花坪,三是西峰頂了。
至於蓮花池,五十年代建氣象站時曾被掩埋,後來開挖清理,九三年電力系統建銀河酒店,卻將蓮花池徹底填埋了,酒店所產生的汙水傾洩而下,將水簾洞之上的巖壁染成十多米寬的墨跡,從山頂直到谷底長達數百米,引發社會反感和批評。現在水簾洞上汙痕還在,但蓮花池已經沒有了,華山屢屢申遺也成為泡影,不能不說是最大的遺憾令人氣憤。
太華靈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花崗巖峰林景觀,寄託著中華民族的夢想與企望,有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根蒂,作為每個喜歡華山的朋友,還是多一點敬畏和愛護為好。究竟勝景不可再生,靈境不可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