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泰晤士報》報導,據知情人士表示,東南亞最大的移動出行服務商Grab和Gojek正在討論合併的可能性,兩家公司估值均超過100億美元。
Grab和Gojek要合併?先不說Grab和Gojek競爭對手的身份,就論二者背後的大金主阿里與騰訊的關係,合併可能性能有多大呢?
果然,Gojek很快闢謠,發言人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形式的合併計劃,近期有關這類討論的媒體報導並不準確。」
Grab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出行服務公司,與阿里關係匪淺;不僅與阿里旗下螞蟻金服早有合作,更在2019年獲得了阿里與軟銀聯手投資的15億美元。
由於阿里旗下的支付寶業務在國內的普及以及微信支付等平臺的激烈競爭,天花板效應逐步顯現;阿里巴巴也將目光轉向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東南亞。
作為阿里的老對頭騰訊,面對廣闊的東南亞市場,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2018年10月,騰訊、谷歌、京東聯手向Go-Jek投資12億美元,用來對抗阿里在東南亞的擴張。
Go-Jek是何方神聖?
從20輛「摩的」到「超級APP」
Gojek於2010年在印度尼西亞成立,公司名字取自ojek一詞,在印尼語中有「摩託計程車」的意思。最初是一個呼叫中心,為用戶提供「摩的」呼叫服務。起初平臺只有20個摩託車司機加入。
2015年Gojek上線了自有應用程式,主要提供三項服務:GoRide(兩輪車出行服務),GoSend(包裹快遞服務)和GoMart(線上購物)。
截至目前Gojek已布局6大類(出行與物流、食品與購物、支付、日常需求、新聞娛樂和商業)20種細分產品服務。
如果您還沒有概念,那麼可以簡單的理解為,Gojek成為了滴滴、美團、餓了麼、支付寶、順豐、閃送等等這些公司產品服務的集合,稱其為超級APP並不為過。
●出行與物流服務:
Goride:摩託車出行服務(摩的),2010年推出。Go-Jek每公裡計費4000印尼盾(約合30美分),司機可帶車加盟,公司提取車費的百分之二十作為提成。
Gosend:包裹快遞服務,2010年推出,通過摩託車為用戶運送小件商品、郵件或配送電商平臺的小件貨品,類似國內的同城即時配送服務;
Gocar:網約車服務(包含多種車型)2016年推出;
Gobox:物流運輸服務,2017年推出,通過皮卡或小型貨車運輸大件貨物,包括搬家服務。
●食品與購物服務:
Gofood:食品配送服務,類似國內的外賣業務,根據新加坡尼爾森(Nielsen)研究的結果,2019年,Gofood被評為印尼食品配送服務的市場領導者,在印度尼西亞的市場份額約為75%;
Gomed:藥品配送服務,與印尼在線醫療平臺Halodoc合作,連接線下藥店,為用戶提供藥品配送服務;
GoMart:在線購物服務,2015年推出,與線下商店合作,為用戶提供線上購物服務,並送貨到家。
●支付服務:
Gopay:行動支付服務,2015年推出,類似支付寶、微信支付功能;
Gobill:帳單支付服務,2015年推出。GoBills可以支付各種類型的帳單,水電費、生活和娛樂等帳單費用。
Gopoints:是GO-JEK專門為GO-PAY用戶設計的會員計劃。為用戶的每筆GO-PAY交易獲得積分,收集積分並獲得豐厚的獎勵。
PayLater:「虛擬信用卡」服務,2018年推出,類似於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客戶可在一定的額度下進行分期付款。用戶可以在任何Gojek自有或與其他商家合作提供的服務品類中消費,之後可統一支付並可分期。
Gopulsa:電信充值服務,2018年推出,用戶通過Gopay可進行話費和流量充值。
●日常生活類服務:
GoLife:家庭生活服務,2017年推出獨立APP。目前主要包括上門按摩服務(gomassage)和上門保潔、維修服務(goclean)兩大類。
●新聞娛樂類服務:
Goplay:影視劇在線觀看及下載服務,
Gotix:電影票、音樂會門票等線上購買服務,用戶可通過APP獲取最新的電影、音樂會等資訊,並可購買電影票、音樂會門票等。
●商業服務:
GoBiz:企業訂單管理平臺服務,獨立APP。主要為與gojek合作的企業提供管理應用服務。從管理GoFood和店內訂單,接受GoPay付款,分析銷售報告,一直到創建個性化促銷等都可以通過GoBiz應用完成。
取得的成績
截至目前,Gojek已覆蓋印度尼西亞50個城市,並進入新加坡、泰國、越南等等東南亞國家。平臺註冊駕駛員超過200萬,合作商家超過40萬家。
Gojek是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家入選《財富》2017年「改變世界的50家公司」的企業。
根據印度尼西亞大學經濟與商業學院人口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截至2018年底,Gojek為印度尼西亞經濟貢獻了約44.2萬億印尼盾(約30億美元),為印度尼西亞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影響。
背後的發展邏輯
為什麼是「摩的」?
交通擁堵: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出行存在非常明顯的痛點,城市道路擁堵嚴重,機動車與其他交通工具混行,開車幾公裡路程動輒就要一個小時,公共運輸也並不發達,長期以來,摩託計程車是雅加達人賴以生存的公共運輸工具。
供需痛點:
gojek推出前,摩的司機們通常聚集在街角守株待兔,一天約四五單,這就意味著70%到75%的時間在等待顧客。而有用車需求的用戶附近卻時常不見摩的蹤影。
競爭關係:
當地的計程車行業已有強力玩家,一家叫做 bluebird 的本地上市公司掌握了大約 2 萬輛計程車。
Go-Jek的出現改變了印尼摩的市場混亂無序的現狀。作為印尼第一家專業運行的摩的公司,Go-Jek引入高科技預訂系統和統一的收費服務標準,他們招募並訓練自己的車手,並發放統一的綠制服、頭盔,以及接單的智慧型手機。
為什麼是網際網路摩的?
東南亞有6億人口,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網際網路市場之一。東南亞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在最近幾年經歷了一波高速的網際網路經濟增長。
而截至2019年6月,東南亞地區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已經超過60%,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會是東南亞經濟的增長新亮點。Go-Jek搭上了印尼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快車。
為什麼發展多元化業務?
Go-Jek打車軟體大獲成功後,創始人馬卡裡姆又將眼光投向了別處。他意識到,摩託車不僅能用於接送乘客,還可以傳輸快遞,顧客可以一鍵預約司機收取快遞,以及接受食品採購服務。不知是否是此前與美團王興的相識,給馬卡裡姆帶來了靈感。
目前Go-Jek仍未上市,關於其財務經營情況信息不足,我們無法判斷是否因為其「摩的」主業虧損,轉而拓展新業務謀求盈利。但參考國內同類企業滴滴出行,單獨看其網約車業務已實現盈利,那麼商業邏輯類似,同為C2C模式的Goride極有可能盈利。
馬卡裡姆擴展多元化業務的目的,極有可能在於獲取更大的用戶基盤,實現更大規模的商業變現,同時也是可盈利項目的積極探索,一方面保持超級APP的不斷增長,一方面也是為其IPO上市做準備。
國內出行平臺可以照貓畫虎嗎?
答案顯然是不能,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市場競爭情況的重大區別,Go-Jek起步於2010年,2015年推出網際網路應用程式,佔據印尼絕大部分網際網路打車市場份額,其在印尼的地位相當於國內的滴滴出行,之後的多元化業務拓展、商業變現都是基於其牢固的市場基礎,且印尼市場同類競爭平臺較少,在其拓展的衍生業務領域也未出現強力的先發選手。
反觀國內,網約車平臺林立,一方面存在滴滴這樣的先發巨無霸,另一方面又有車企、國企背景的多個區域勢力平臺,此外還有眾多其他中、小平臺。大家向鯊魚一樣聞到移動出行市場的「血腥」,便蜂擁而至。想要通過網約車獲取用戶的大規模流量就需要耗掉平臺的大量資金甚至拖垮平臺。
即便是巨無霸滴滴出行也沒有輕易嘗試太多的多元化業務領域,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在外賣、快遞、物流運輸、行動支付等等領域,早已是強者林立,每個領域都存在巨無霸型企業,想要從他們口中奪食,哪有那麼容易?
Go-Jek能否將「神話」延續?誰又能在中國的廣闊市場上走出移動出行的「光明大道」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