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我校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時期的歷史, 這回小編主要為大家帶來國立中正大學時期的歷史。
溯源歷史,風雨歷程:
甲午之恥。少年奮發:
一紙詔書,興農育才。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國殤民苦的國情,再次激發了莘莘學子「科教救國」的志向。1896年光緒帝頒布的「明定國是」詔書,其中涉及「設立農務學堂」。1905年清政府要求多建學堂,普及教育,江西實業學堂應運而生。它與1908年2月改名為江西高等農業學堂。
1934年夏,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與江西政府主席熊式輝同遊廬山時說到「此處最宜講學,大學設於此處最佳」。於是熊式輝正式提出在江西創辦大學的建議。蔣介石先後兩次撥款100萬元作為創辦基金。到1940年,以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國立中正大學就這樣誕生了。
1940年9月,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有著中國植物學之父美譽的贛籍學者胡先驌博士被任命為校長。
創辦之初,正大設政治、文學藝術、理、工、農五學院。學校的創建和胡校長的知人善用,在「名人名校」的構想下,他招納才賢,許多一流學者到校任教,其中更是有眾多江西籍學者,在愛鄉愛國的熱忱之下,紛紛放棄原有優越的工作條件報效鄉梓來正大任教。中正大學名家匯集,成為一時之盛。
到1944年4月胡先驌辭職離任時,校本部已擁有專職教師203人,其中教授71人,副教授39人。他們中,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採、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名達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環境從西南大後方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裡來校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他們造福桑梓、報效祖國,在距抗日火線僅一百多公裡的大學辛勤耕耘,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難忘的回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望城崗。
我校於此時開始了本科教育。
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凡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中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編輯:周曉嵐 刁文玉
責編:呂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