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據了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迫於時局壓力於1939年將江西省政府遷於泰和縣,並於1940年10月31日在泰和縣澄江鎮杏嶺自然村建立國立中正大學,並在該處辦校4年半,辦校第一年設立了文、法、工農三學院,後增設了文史、生物系及3個專修科,以自強不息、教育強國為辦學宗旨。舊址對研究抗戰時期中國教育歷史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據了解,此樓為劉厚生(劉百萬)所建,又稱「橫屋」,它的對面原是劉厚生的正屋,坐北朝南。中正大學創辦時,劉厚生將正屋和此樓無償提供給中正大學使用,解放後歸集體所有。

  為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其研究價值,根據該舊址的現狀,施工人員對其殘損的地面、牆體、門窗、樓板、天花板等處進行維修,讓這座歷經戰火的建築重煥「新生」。據悉,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舊址維修工程將於今年5月底完工。【吉安臺辦】

相關焦點

  • 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泰和杏嶺姚顯微學校遠景圖(原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圖為泰和杏嶺姚顯微學校(原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 國立中正大學興衰始末
    [1].熊式輝:《國立中正大學創立的意義及今後的希望》,1940年10月31日,1940年11月20日江西民國日報第三版.[2].馬博庵:《文法學院工作概要》,《國立中正大學校刊》創刊號.[3].鍾健: 學術與政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與國立高校關係初探———以胡先驌執掌國立中正大學為例.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
  • 【校史回眸】國立中正大學
    這回小編主要為大家帶來國立中正大學時期的歷史。1934年夏,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與江西政府主席熊式輝同遊廬山時說到「此處最宜講學,大學設於此處最佳」。於是熊式輝正式提出在江西創辦大學的建議。蔣介石先後兩次撥款100萬元作為創辦基金。到1940年,以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國立中正大學就這樣誕生了。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國立中正大學是民國時期南昌的一座著名學府
  • 國立中正大學究竟是不是民國十大名校?
    有人說,國立中正大學的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就是在拍蔣總裁的馬屁。其實,國立中正大學的奠基石上已經寫得明明白白「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如此直白的馬屁,看的筆者一陣反胃。民國34年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立中正大學隨即遷往南昌市望城崗。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排名,國立中央大學才是當時的巨無霸!
    小編最近得到了一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的一份各公立大學第一志願報考人數名單,這份名單很清晰的表明了當時各所大學的實力和排名情況。其中,裡面很多大學如今依舊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高校。小編將這些歷史數據分享給大家,同時和大家一起追憶一下那些高校的輝煌: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等高校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具有很高的聲望。
  • 民國時期以蔣介石之名命名的中正大學結局如何?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文字但不論校名意義如何,至少不管誰聽到國立中正大學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應該是蔣中正。這所學校也在建校後快速的發展了起來。
  • 昔日榮光已不在,國立中正大學已成往事!
    最近不知道從哪裡出來一股熱潮,想要重建抗戰時期的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對此我想說一句:好漢不提當年勇,梅花不提前世繡。我也是江西人,也想家鄉發展昌盛繁榮。
  • 江西為什麼沒有好大學?— 中正大學興衰始末
    此時,熊式輝再次向蔣提出自己的理念,並建議以「中正」命名。蔣欣然接受,並撥款100萬元法幣作為支持。江西創辦中正大學的消息一出,國民黨高層和各地方還是引起了相當大的反應。1940年6月1日,以教育部為主導的中正大學籌委會正式成立,並破格升為國立大學。在此不得不說,正是因為熊式輝的苦心擎畫,周詳籌備。才最終促成了正大的設立。1940年10月,江西泰和縣杏嶺村,國立中正大學正式開學。
  • 江西沒有好大學?歷史上曾有一享譽全國的牛校-中正大學
    今天就來說一說江西歷史上最好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一提到名字大家都可能能猜到其命運了,這一點上,江西人就沒有天津人有頭腦,天津人早早地就把北洋大學改成天津大學了,要不然下場難料。中正大學奠基石國立中正大學成立於1940年,可以看到這個年份晚於許多大學,由哈佛博士胡先驌任校長,當時就設有文法學院、工學院、農學院,共9個系,當時的決心是要將學校辦成「國內一個最好的大學」,
  • 王則柯:探訪國立中山大學舊址
    他們還要探訪曾經隱姓埋名的皇宋趙氏古村、南海翰林松塘村、開平碉樓,還將遊覽原教會學校嶺南大學古建築群,遊覽黃埔軍校舊址,拜謁康有為、孫中山、梁啓超故裡和學術大師陳寅恪故居。最後他們還會一起漫步海陵島十裡銀灘,回歸大海的懷抱,徹底放空自己……我提了一個意見,就是也要看看民國時期老中山大學「石牌新校」建築群,並且表示樂意義務導遊嶺南大學建築群和老中大精華建築。
  • 1947年民國教育部國立大學排名,大部分仍是名校,復旦、河大巨變
    而教育部沒有進行過明確的官方排名,只不過每隔幾年會進行一次學科評估,而且學科評估並不進行準確的排名,只是以A、B等等級進行區分,所以並不能稱得上是大學排名。但是在1947年,民國教育部曾評選出20個最強國立大學,並進行了排名,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當時的民國大學是怎樣的一個狀況。
  • 【普陀故事】暨南大學真如舊址
    在普陀區萬裡小區中心綠化帶的南端,橫臥一塊花崗巖巨石,鐫刻金色的銘文,這是當年國立暨南大學校址紀念地,西側不遠處保留著一座原科學館舊址。
  • 臺灣同胞來津尋訪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江津網訊(通訊員 黃蘭欽)9月18日,臺灣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編輯黃文德博士一行來到江津白沙鎮尋訪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據了解,黃文德博士此次來津的目的之一是尋訪臺灣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即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鄧家院子的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1938年,因抗日戰爭爆發,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到重慶,次年又遷到江津白沙鎮。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國立中央圖書館於1939年8月開闢了白沙鎮民眾閱覽室,包括閱報室、兒童閱覽室、書庫、閱覽室、雜誌室等。為抗戰時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南京民國建築
    國立中央圖書館是民國政府教育部1933年正式開始籌備的國家級圖書館。1933年4月21日,國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蔣復璁被任命為籌備處主任。不久便恢復開放閱覽室,並在澤存書庫舊址開闢北城閱覽室。1947年,在成賢街院內建成一座三層閱覽樓,這也是國立中央圖書館保留至今的唯一建築。1948年冬,國立中央圖書館部分人員奉命挑選了包括澤存書庫全部善本在內的13萬餘冊珍本,分三批搭艦船運往臺灣,蔣復璁、屈萬裡等人隨去臺灣。
  • 蘭州理工大學與臺灣中正大學和臺灣靜宜大學籤署合作協議
    蘭州理工大學與臺灣中正大學和臺灣靜宜大學籤署合作協議訪問中正大學  應臺灣崑山科技大學邀請,日前,由校黨委李貴富書記、俞樹榮副校長等一行5人組成的學校代表團,對臺灣中正大學、崑山科技大學、靜宜大學進行了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
  • 國立英士大學紀念館落成,每個泰順人都要了解的英士大學歷史都在這了!
    日前,泰順縣國立英士大學紀念館正式落成,並免費對外開放,為泰順再添一處人文旅遊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了解,紀念館由位於司前畲族鎮司前村的國立英士大學舊址基礎上進行修復,由德秀樓、傳統四合院和展陳館、百年校友牆等組成,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當年風貌,令沉寂70餘年的國立英士大學舊址重新煥發生命力。
  •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位於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不久,一分為二,分別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基礎上建立起東南大學,它是南京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1927年,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江蘇大學;同年5月,又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 老重慶|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兩江新區供圖在兩江新區康美街道,有一座建築舊房子,門口立著的牌子上寫著:中央大學柏溪分校舊址,幾個字透露著這裡曾經的輝煌。曾經有一座高等學府坐落於此,它就是國立中央大學柏溪分校,回顧這所學校的辦學歷史,與彼時的苦難歷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