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學習,要懂禮貌,不要講謊話。。。
我們說,身教重於言傳。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說,用自己的行為去教育別人,要比用言語去教育好的多。
其實,這只是一部分而已
言傳不若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是一句很直白的話,也是身教重於言傳的出處。
就是告訴我們:首先自己品行端正了,不需要命令別人,別人也會去遵從;自己品行不端正,即使命令別人,別人也不會遵從。
孔子是從品德的角度來解釋這句話。
可是何為品德端正,這又是個問題。
論語
聖人算是品德端正的嗎?
我想應該是吧。
可是《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翻譯:天地是沒有所謂的仁慈的,在天地看來,世間的一切,都如同用稻草紮成,用於祭祀的草狗;聖人也沒有所謂的仁慈,在聖人看來,百姓都如同,用稻草紮成,用於祭祀的草狗。)
那你還會覺得聖人是品德端正的嗎?
所以說,身教重於言傳並非完全是我們常說的品德端正,也不能僅僅理解為用自己的行為去教育別人,要比用言語去教育好的多。
道德經
那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道德經》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裡我們就要深刻理解一下何為「無為」。
所謂「無為」,並非不作為,啥事也不做,而是應該翻譯為「無違」,即無違反自然規律的意思。
這句話也就是說:聖人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原則去做事,像自然學習,以萬物為師。
所以說,身教重於言傳,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要向自然學習,自然雖不言,但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說的出的言語就是有局限的,我們要去感悟自然,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原則去做事,像自然學習,以萬物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