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海街日記》背後「家與父」的生命意義

2020-12-15 雲納君

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是他導演生涯的分水嶺。

在此後,是枝裕和的電影始終在圍繞著「日本的家庭倫理觀」以及「合理中控訴不公」為主,而2015年上映的《海街日記》恰好是「後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作品。

影片改編自田秋生的同名漫畫,故事所講述的是,三姐妹把父親出軌後生下的妹妹接到了鄉下外婆家老房子的故事,在平淡無奇中把生活與哲理娓娓道來。

是枝裕和所選擇的影像風格,依舊還是他所擅長的紀實風格,他的鏡頭極為的克制與冷峻,那些細枝末節便是生活。

雖然《海街日記》與《如父如子》都出自是枝裕和之手,但我們還是會很容易把它兩作比較。

第一,《如父如子》所探討的是「父身份的存在」,而《海街日記》則是談談「父身份的缺失」

第二,《如父如子》是男性主義的電影,而《海街日記》則是女性主義電影

它們也有共同之處:是枝裕和嘗試通過「父與母」的形象來重新解構「日本的家庭倫理觀」,並試圖通過兩者之間的差異與共同的矛盾來揭穿這個社會背後所隱藏的現實困境與迷失。

某種意義上,《海街日子》是《如父如子》的大格局立意的延續,但兩者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父與家

日本位於亞洲的東部,是名副其實的島國,擁有著眾多優良的港灣與天然的漁場,但是在「黑船事件」之前,日本一直都是「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最大的特點便是「地理上的生產優越」與「勞動力的龐大」,與此同時,「農耕文明」向來都有著「神靈」的傳說,因為當「生產遭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人們便懇望通過祈求神靈來獲得風調雨順以及大生產。

中國封建王朝的「小農經濟」自然也是隸屬「農耕文明」,但是不同於日本的是,中國龐大的土地以及「生產耕作」需要大量的男性勞動力,因此中國的男性主義意識崛起的很早,並在早已建立了完善的「父」的體系,並且「父」的體系維繫了千年,而日本的父權的意識崛起慢。

日本的「農耕文明」下所誕生的「原始神道」的信仰,是尊崇精靈與生命的,所以在日本的古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很早,也一直是由女方為主題的招婿制度,直到794年桓武天皇的「平時期」以及「拜訪大唐」的後日本時代,父權制才逐漸的取代母權制。

可日本的「父權」制又不同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父權制」,中國的「父權制」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大家長制」,而日本的「父權」制是隸屬於「家的父制」,即日本的「父權」是以家的制度為主的。而日本的情況又很特殊,因為它的這個「家的制度」是個體與集體之間的聯繫與紐帶,換句話說,日本的家庭,並非是血緣紐帶組成的,凡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人都可以稱之為家人。

日本「父權」的背後,其實正是等級秩序森嚴的「家國體論」,但是必須要說的是,「家」的制度才是「父」存在的前提。因此,雖然日本的「家庭倫理」觀念不同於中國的「血緣制度」,但它如同歷史上所有的「父權」一樣都是為了更大的「家」而存在。

因此,在「家」的制度下,以「父權」為主要的家長,實際上便是以「家」為主要目標,「父」雖然被作為「家」的象徵,但「父權」的並不是最為顯赫與強權的存在,在「家」的制度面前,權力是家長本人,而不是作為「父」的身份。「父」的身份與形象始終是缺失的,但卻從未離開過。

了解完這段日本歷史與文化下的「家與父」的便能夠明白:

雖然以西方電影學的理論,我們可以把《海街日子》歸納為女性主義電影,這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識的崛起與獨立自由的口號,但當我們結合日本的「家與父」的關係便會發現:是枝裕和並沒有在喚醒女性的自我意識崛起,相反女性的自我意識一直都是存在的,它只是被「父」的存在而暫時的壓制了。

所以是枝裕和在試圖藉以「父」身份與形象的缺席,探討「家」與「生命」的存在與意義,並在這個過程之中,重構「家」的倫理與秩序。相比較的《如父如子》的善良,《海街日結》則多了一份溫暖。

生與死

枝裕和很聰明,它明明講述的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卻總是不斷在用治癒與詩意化的溫情來打動人心。在《海街日記》裡面,是枝裕和沒有去強調「父」的缺席後,女性多麼的強勢與咄咄逼人,相反他藉以「物衰」來闡述女性的柔情。

所謂的日本《源氏物語》中「物衰觀」,其實就是對於死亡的理解與態度:「死亡」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是「最本己」的,它能夠使人返本歸真,回到人最為「本真」的狀態,「在世」便也就成為了一種可能。而在《海街日記》裡面,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這種物衰觀,故事在葬禮中開始,也在葬禮中結束。

父親的「缺席」與「去世」,三姐妹才得以多年後的團聚,而這次的團聚,她們也認識到了那個同父異母的妹妹,於是把妹妹接回來之後。三姐妹通過妹妹的了解,她們才開始逐漸明白,原來父親也是個溫柔的人,當喜歡釣魚的千佳喜了解到父親也曾喜歡釣魚時,她跳起來開心的像個孩子。

從某種意義上,故事的設定正是對應了日本的「家與父」的關係,無論在過去父的形象到底是怎麼樣的,但是他始終是在為了這個「家」而活著,父親也曾有過掙扎與束縛,也曾逃離過這個「壓抑」的生活,但是他終究還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而三姐妹卻也只有在父親的去世之後,才逐漸明白真相。

羅曼.羅蘭說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意,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在經歷了離別與死亡之後,四姐妹的感情也變得更加的融洽,她們也越發珍惜眼前的生活,但是這個等級秩序森林的社會並不會改變,這個「家與父」的關係也一直會存在。

遲早有一天,她們也會嫁為人妻,在家庭之中努力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與身份,如果非要說的成長,那便是,在這次的老房子的「旅程」多了一份對於「父」的體貼與關懷,但她們的宿命卻並不會改變。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四姐妹的價值觀與人生,就好像是日本的「物衰」一樣,那些美好的終會消逝,她們也終會生兒育女,變老,死去,而在四姐妹老房子的團聚便成為永恆的記憶。

留白

陳凱歌與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們的電影作品也早就享譽全球,但是他們後期的電影有個共同的毛病:不斷在強化命運與歷史的選擇的必然性,卻忽視了人的能動性與故事留白。

枝裕和的電影則恰恰與陳凱歌與張藝謀相反,他的電影始終在東方美學的詩情畫意上留下空白,而這個空白處則交由觀眾們自己去填寫。

所以當我們看到,大姐的男朋友提出要她和他一起去美國發展的時候,是枝裕和並不直接展示大姐的猶豫,而是通過買梨這個日常生活上不斷的細節追問,勾勒出大姐內心的矛盾與抉擇,至於那個一直重病的阿姨,是枝裕和也從未交代到底是患了什麼病,只是通過賣餐廳,來告訴觀眾病情的危機與嚴重。至於那些海邊掉菊花破落花瓣,則是象徵的生命與消逝..

是枝裕和留下的空白,使得電影變得更加玩味與有趣,而那些傷痕與不公,也被這些留白與歡聲笑語所取代。或許是枝裕和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大聲的控訴與宣洩,他只是在把那些好與不好都放置到了影像本體裡面,把情緒留在了山與水之間,創造了美的意境,而生活的疲憊也在這裡得以放鬆。

縱觀是枝裕和的電影序列,《海街日記》算不上成就最高的,也算不上是立意最深刻的電影,但是看完的人卻始終有著一股活下去並且努力好好活下去的原動力。

或許這才是是枝裕和的真正用意,真正的電影應當是根植與民族文化血液,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最終通向的彼岸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困境中的堅持與奮鬥。

是枝裕和的電影是對於日本傳統文化的重構與堅守的一張滿意答卷,而那些文化底蘊與民族精神,也正是我們新現實主義電影一直所在尋找的母題。

相關焦點

  • 《海街日記》:一部溫馨治癒系的慢節奏電影
    昨天回去時發現用了一年多的耳機又壞了,線材外面白色的橡膠外皮老化斷裂了,同樣的耳機之前還有一條,那時都是兩個人一起帶著的,這次壞了我好像沒什麼辦法把它修好了,這讓我想起了一部看了很久的電影——《海街日記》。
  • 從是枝裕和電影《海街日記》中看溫暖治癒的日本鎌倉
    電影《海街日記》日本鎌倉電影《海街日記》電影《海街日記》電影《海街日記》電影海街日記明月院紫陽花也許,旅行中你常常會說
  • 《海街日記》:一封寫給青春的情書
    可是依舊無法改變是枝裕和在電影中埋下的那一絲淡淡的哀愁和憂傷。對於沉浸在是枝裕和憂鬱「生活流」電影之中無法自拔的觀眾們而言,唯有在創作這幾部具有沉重現實議題的電影的過程之間,是枝裕和留下的這部帶有青春回憶的《海街日記》能夠緩解另外幾部作品所帶來的強烈觀感。
  • 日本電影學院獎公布提名 《海街日記》領跑
    《海街日記》以12項提名領跑,山田洋次的新作《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和原田真人導演的《日本最長的一天》分獲11項提名緊隨其後。  今年提名最佳影片的五部電影分別是《海街日記》《海難1890》、《日本最長的一天》、《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和《百元之戀》,日本奧斯卡協會會長岡田裕介表示,評審們只花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圈定了提名作品,過程相當之迅速。
  • 親臨日本鎌倉,感受電影《海街日記》中的景與情
    前言:2018年7月,與朋友們相約遊玩日本東京一帶。無論是出於對電影《海街日記》的喜愛,還是在前期旅遊攻略時對鎌倉的嚮往,我們終於還是頂著酷暑高溫,趕著鎌倉海上花火的排期,乘著復古電車來到了心嚮往之的"海街"。
  • 《海街日記》:日本最美的姑娘都在這裡了(附資源) | 周末影院
    典型的日式溫情電影,淡如白開水般的故事情節卻讓人感動得無可救藥,生活瑣事也可以讓人看得為之痴迷,不願快進,足夠清新,也足夠治癒,這大概就是日本電影的魅力。今天小姐姐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根據吉田秋生同名漫畫《海街diary》改編而成的《海街日記》。
  • 日本電影《海街日記》:活著的東西都是費工夫的
    這句話是日本電影《海街日記》裡,姐妹們的外婆說的話。原本是說青梅樹的。何嘗又不是說每個人的生活呢。生活中是有刺的,你得拔掉,得費功夫。這部電影於2015年上映,由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劇情電影,綾瀨遙、長澤雅美等主演。
  • 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海街日記》是一部治癒系的喜劇  《海街日記》Umimachi Diary2013年,福山雅治主演了是枝裕和的情感力作《如父如子》,影片講述了一個父親有一天突然得知6歲的兒子不是自己親生的,而是當年出生時被醫院抱錯了,一場揪心大戲就此上演。影片曾在坎城電影節獲得評審團大獎,並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12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男女配角獎,並在亞洲電影獎上獲得最佳導演、男主角等三項提名。
  • 《海街日記》:「生活本無意義,意義都是我們賦予的。」
    2015年由是枝裕和執導,由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絲絲等主演的日本劇情電影《海街日記》(Our Little Sister),該片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平淡如水下鏡頭下的歲月靜好
    如果你喜歡看日本的溫情電影,那一定知道是枝裕和。對於日本這位導演,他的作品總是以展現現代社會家庭中的溫馨主題為主,對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更熟悉曾獲得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不過我卻對《海街日記》情有獨鍾。《海街日記》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四個姐妹相依為命的日常生活,平淡的就如同我們每天記錄的日記一般,沒有大事發現,但卻是最真實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電影叫《海街日記》的原因。
  • 是枝裕和《海街日記》:不止於家,四季更迭中感受海街的生命力
    《海街日記》改編自吉田秋生同名漫畫,該片為日本導演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曾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在日本的沿海小城鎌倉,香田家的三姐妹相依為命地生活著。15年前,她們的父親與情人遠走,母親無法接受現實也選擇離家。大女兒幸、二女兒佳乃、三女兒千佳跟隨外婆一同居住在鎌倉老屋。
  • 《電影與人生》通識課課程講稿|《海街日記》:在這個薄情的世界...
    自2015年坎城電影節入圍競賽單元開始,電影《海街日記》就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在此之前,導演是枝裕和的家庭劇情電影作品《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奇蹟》等已經在日本及海外獲獎無數。
  • 電影《海街日記》:充分傳達家的時代感,和家人無可取代的親密性
    《海街日記》由《我的意外爸爸》導演是枝裕和執導,改編日本同名人氣漫畫,綾瀨遙和長澤雅美主演。不說遠的,單從《我的意外爸爸》劇末,福山雅治看到兒子錄像一股歉疚感湧上心頭,繼之奔跑的長鏡頭來說,就已賺進了多少眼淚,這樣感動而非煽情的鏡頭,在《海街日記》俯拾即是,如一開始鈴和三個姐姐道別後被拉成遠景,火車呼嘯而過的場景,幸和媽媽吵架後,隔天相偕去外婆墳前祭拜,有感於自己太過了,回去拿梅子酒,讓媽媽去北海道仍可睹物思人的孝親舉動,又像屢與幸伴嘴的二姐佳乃囁嚅地來到幸房間
  • 《海街日記》:記錄那些美好可愛的人們
    回顧導演的坎城旅程,一路走來,從2001年的《距離》到之後的《如父如子》《海街日記》都在電影節中斬獲了一些獎項,但都未奪得最終大獎,《小偷家族》的成功也算是坎城電影節對於是枝裕和18年來堅持不懈的肯定。
  • 日出日落、花開又謝|《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是2015年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劇情電影,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由綾瀨遙、長澤雅美等主演。在日本的臨海古都鎌倉,順山而成的小鎮,不起眼的角落裡,生活著香田家四姐妹。她們的父親早年和情人離家出走,母親乾脆將女兒們拋給了外婆照顧。
  • 《海街日記》沒有這部電影治癒不了的傷痛
    《海街日記》、《步履不停》、《小偷家族》、《如父如子》是是枝裕和導演的四部關於親情、家庭、瑣事、生命的電影。1.性格各異的四姐妹《海街日記》是圍繞著同父異母四姐妹的日常生活展開的,如果放在當下國內影視劇改變熱潮怕是會以勇鬥外來者為主題,最終女主事業愛情雙豐收,走上人生巔峰。
  • 《海街日記》:豆瓣評分8.8,值得二刷的小清新電影
    是枝裕和的電影猶如一團平靜的火焰,觀眾很少能感覺到極端的憤怒、宣洩、嘶吼,他總是在平靜訴說著一個又一個人所背負的命運。《海街日記》延續了他以往的創作風格,平靜地訴說著同父異母的四姐妹和平相處的故事。導演就是這樣平淡又溫情的述說著背後的故事,一日三餐,四季不同的景色,春日櫻花爛漫、夏日梅子處熟、深秋滿地黃葉、冬日白雪皚皚。這麼絕佳的景色,讓觀看這影片的人暫時忘掉這電影背後淡淡的憂傷,心靈得到些許治癒。
  • 綾瀨遙、長澤雅美主演電影《海街日記》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
    《海街日記》導演是枝裕和(中)與四位主演 人民網東京4月17日電 第68由是枝裕和導演,綾瀨遙、長澤雅美等聯袂主演的電影《海街日記》入選主競賽單元。 該片改編自吉田秋生的人氣漫畫,在片中,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凡飾演三姐妹,廣瀨鈴飾演與她們同父異母的妹妹。故事講述了四姐妹在一年中的生活,不肯原諒父母的大女兒、希望姐姐幸福的二女兒、不知道父親是誰的三女兒、不能原諒自己的小女兒,四個女孩兒懷揣著各自的心事,通過一年的生活逐漸變成了真正的家人。
  • 《海街日記》:是枝裕和的賞心悅目「四美圖」
    《海街日記》劇照:集齊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鈴四位日本"氧氣美女"  (搜狐娛樂獨家專稿 幗傑/文)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新作《海街日記》作為本屆坎城開幕第一部角逐金棕櫚的競賽片今日亮相坎城。  《海街日記》從海報發布就引起了一波關注與熱議,海報上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鈴四位日本「氧氣美女」身穿和服手持焰火,無比賞心悅目。整部影片,其實便可以用「賞心悅目」來描述。
  • 《海街日記》:體會是枝裕和的治癒系主題和「物哀美學」
    看著玲的漂泊無依,香田家三姐妹決定接納這個失去雙親的妹妹。於是,從此三姐妹變成了四姐妹,嶄新的故事也在海街中鋪展開來。《海街日記》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呈現了日本治癒系電影的經典美學:物哀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