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遼北重鎮,1984年6月撤地區改省轄市,遼寧省排行第十一個地級市,韃督巡的第二故鄉。關東的白山黑土孕育了地方文化和飲食特色。上個世紀七十年中末期代,韃督巡參軍來到鐵嶺地區昌圖縣,八十年代初來到鐵嶺市(那時還叫鐵嶺地區),當地的民俗和韃督巡老家遼東的家鄉差不多,但在飲食業還是很有特色的,當時鐵嶺的銀州鎮(現銀州區)掛幌飯店中,有一個比較顯眼的藍幌小吃部——丁記火勺,引來不少吃客的光顧。
韃督巡最早去吃應該是八十年代初期,那時人們工資比較低,生活也不富裕,即便吃個飯店,也是小吃,便捷可口。而丁記火勺就是符合了這各方面的要求,一角錢一個的(清真)牛肉小火勺,牛肉餡兒,熱乎剛出鍋(或烤爐)的火勺外皮酥脆肉餡兒香氣四溢,真好吃!再配一碗乳白色的羊雜湯,在困難年代,吃一頓牛肉火燒喝一碗羊雜湯,那也算解饞可口。
那時的丁記火勺店鋪不大,位於銀州區人民電影院和鐵嶺浴池(後來城市改造這兩個地方都扒掉了)相對的胡同,雖然地方不大,但其獨特的口味、大眾的價格,贏得了不少老吃客的光顧,八十年代末期鐵嶺的老浴池對面有很長一排的火勺店,隨著文化路道路改造也已經消失了,其他那些家都撤了,只有丁記火勺還在。只是原店鋪扒掉改成了大道,而"丁記牛肉火勺"另闢蹊徑在原位置不遠的市博物館附近的十字路口處,老版已申請中華老字號,現在已經成功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資料記載,牛肉火燒發源於鐵嶺地區,它的發明人是一位叫楊福的回民老人。火勺這種特色小吃至今有近百年歷史。外地雖有火勺,但同鐵嶺地區的牛肉火勺外表大不相同,口味也大有區別。其特點是呈金黃色,層次清晰,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
正宗的牛肉火勺屬於清真的小吃,所以多見於一些清真的牛肉火勺店。一般的其他地方所做得火勺很難和清真牛肉火勺店相媲美。表面上看起來與餡餅差不多,可這牛肉火勺不同於牛肉餡餅,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火勺是用烤爐爆烤而成,內放幾張像抽屜一樣的大鐵板,不停對火勺翻烤,從而達到火勺外酥裡嫩。
丁記牛肉火勺的餡主要是牛肉和大蔥,大蔥最好選用鐵嶺本地產的大蔥,鐵嶺本地產的大蔥,蔥白長味兒正,較好的祛除了牛肉的腥羶。好吃的火勺一定要外皮酥脆,皮脆的原因是因為在面中揉入了一種特殊的原料"油酥"。油酥主要成分是熟豆油和牛油,燒熱後加入麵粉攪拌均勻,待晾涼以後即可使用。這也是鐵嶺丁記牛肉火勺區別於其他地方餡餅的獨特之處。
每年都有那麼幾次去丁記火燒店,因為在記憶中有這種味兒,它有油煎麵的味道,蔥花和牛肉烙過的味道,香菜的味道,淡淡的羊羶味兒……
丁記牛肉火燒自然是最愛,外酥脆,裡軟嫩,色澤金黃,口味俱佳!而丁記的燒麥皮也很薄,餡兒不鹹也不膩,充滿了牛肉羶香味兒。
來較大城市(趙本山小品說的)遊玩的人,一個是都奔趙本山的名氣,遊覽他拍電視劇的場所,二是都來嘗嘗流傳已久的丁記火勺。
一人10個火勺,一碗湯(隨時免費添湯),就能吃很好吃飽,直吃的你滿嘴飄香,喝的你汗流浹背,酣暢淋漓,及其舒服。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的上漲,原來一角錢一個的火燒變成了一塊錢一個,五角錢一碗的湯也變成了6元、10元不等。
慕名而來的朋友,丁記火燒是一家清真餐。門前有停位置。進店先點餐,然後自己找位置坐,火勺、湯上全了服務員會過來先收款,服務態度很好。
小小的一個牛肉火燒,外面酥酥的,餡是牛肉的,剛出爐趁熱吃很好吃,只要你吃過,肯定忘不了。
20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