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東部有個車程不過一個小時的小鎮,名叫庫特納霍拉(Kutna Hora),小鎮曾因銀礦一夜暴富跟布拉格比肩,財富的積累使得她有足夠的實力修建後來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哥德式傑作聖芭芭拉大教堂。但在我們看來,她還有一個更具吸引力、也更加恐怖的教堂——人骨教堂。
你沒有看錯,就是用人的骨頭做裝飾的教堂:Kostnice Ossuary。
事實上,全世界的人骨教堂並不止這一處,但是捷克的這座卻異常獨特。
話說在庫特納霍拉的市郊,有處公墓,面積不大,名氣卻很大,大到聞名整個中歐,所有的有錢人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夠葬在這裡。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公元1278年,時任波西米亞國王奧克塔文二世國王派遣小鎮修道院院長亨利前往聖地耶路撒冷出差,院長同志在回國時帶回一把聖地泥土灑在了公墓。於是,所有人都覺得葬在這裡就等於葬在了耶路撒冷,就等於靈魂和上帝在一起了,就可以上天堂了啊……
然後這裡就成為了當地最搶手的墓地。
這一傳統一直持續到黑死病蔓延全歐洲的14世紀。
14世紀的黑死病有多嚴重呢?
全歐洲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死亡人數高達2500萬,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很多家族絕種甚至整座城市幾乎無一人倖免,連持續近百年的英法戰爭都為這場瘟疫讓步——人死沒了士兵不夠啊!
14世紀的黑死病給庫特納霍拉帶來近30000具瘟疫受害者的屍體。
天災的恐怖尚未徹底清除,人禍繼續發生。
到了15世紀初也就是1419——1434年,羅馬天主教十字軍和波西米亞革新派之間爆發胡斯戰爭(the Hussite Wars),這場戰爭給庫特納霍拉留下了一萬多具屍體,而塞德萊茨公墓和庫特納霍拉也在戰火中毀於一旦。
黑死病和戰爭造成的死亡讓墓地的範圍不斷擴大——這塊3500平方米的土地上出現了3萬多個墳墓——同時也導致許多骨頭暴露地表,森森白骨何去何從成了一件特別棘手又迫在眉睫的事情。
於是,修道院興建禮拜堂來容納百多年來荒廢遺骨的工作被提上日程,而這項令人毛骨悚然的任務一開始是交由一位半盲的僧侶來執行。
欺負人家眼瞎可能就是這麼來的……
16世紀時,有教士開始把骸骨搬進教堂,並堆成金字塔狀,但由於骸骨實在太多,就有人異想天開索性將骨頭當做裝飾素材,於是慢慢地促成了人骨教堂的誕生。
等到1870年間,一位受僱於施瓦岑貝格家族(Schwarzenberg)的木刻師傅Rint開始將人骨排列成各種圖案,其中就包括施瓦岑貝格家族的族徽與Rint自己的籤名,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人骨教堂的樣子了。
從外表看,Kostelík Vech savtych a kostnicí教堂就是一座普通的哥德式教堂,樸實無華,毫無存在感,但在你踏入教堂的第一秒開始,你就能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超強大氣場,畢竟接下來將你包圍的將是40000副真實的人類骨頭!
教堂入口處,前方為一十字架。
左右各有一個人骨做成的聖杯.
天花板上鋪的是四肢骨,牆壁上的花紋也用人骨裝飾,神壇由不同大小的人骨堆砌而成,圖案則由肋骨鑲嵌。
四處可見的十字架、王冠、垂帶等均由各部位的骨頭拼湊而成。
居然覺得這個裝飾還挺美的......
岑貝格家族的族徽
有些骨頭上面有釘眼和被刀劍刺過的痕跡,那是在戰爭中死去的戰士。
殿堂的四周有四座類似金字塔型的「建築」,均由骷髏及大骨堆砌而成,官方解釋是這說明他們認為在上帝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尊卑高下之分。
人生是一場旅行,我們行走在生與死之間。
整座教堂內部,最具存在感的是那盞超級豪華的人骨吊燈,吊燈為巴洛克式,以腿骨組成主架,下顎骨串成掛簾,主架又分成8個腿骨燈架,撐著一塊塊排成圓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著一顆充當燭臺的頭顱,外形獨特。
吊燈下方是四座小小的骷髏尖塔組成的巴洛克式祭壇,祭壇中央為一個密室的入口,密室裡葬著15位有錢人的遺體。
關鍵字:有錢人+完整的遺體。
瞬間顛覆了起初看到的覺得「哇好有道理」的所謂平等的闡釋,天堂路窄,有錢者先進……
有勇氣看到這裡的寶寶先為自己點個讚吧,我知道你們很想問身處4萬具森森同類白骨中央是何感受,對不對?
像我們這麼認真負責又好奇心爆棚的旅行者,唯一的感受就是:又要拍照又要錄視頻、既要拍全景又不能錯過細節,好忙好忙的,哪有時間緊張害怕啊!
原來外國人也有丟硬幣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