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深山裡有一古道,號稱江南鹽幫古道,自駕戶外穿越好去處
今天周末,約上幾個驢友,去號稱江南鹽幫古道,水道十八渡徒步,這個古道並非爬山的那種,準確的說是鹽幫水路,難度係數較低,適合所有年齡段戶外愛好者。鹽幫古水道是古代私鹽販子走的道路,新昌與產鹽的寧海接壤,私鹽販子從寧海販運私鹽,選擇深山冷岙中的小道,這條小道不容易被官兵攔截,走這路的私鹽販子就越來越多了。
-
3月7日周日徒步穿越醉美新昌鹽幫古道、漫步神秘十八渡休閒一日遊,美景盡收眼底
鹽幫古道,水道十八渡經典線報名中忠告:如果你沒有去過,毫不猶豫報名因為這裡真的好漂亮休閒不累的,堅持一下都是可以費用每位:98元/人(大小同價)一路有休息觀景平臺;裡家溪-赤巖十八渡水路全新的町步、彈石路溪邊兩岸山峰高聳入雲水路18彎
-
驢行鹽幫古道,往事悠悠如夢
新昌,一個不大的縣,是山水詩、山水畫的發祥地,有著聞名中外的浙東唐詩之路,有李白夢遊的天姥山,有通往天台縣界的古驛道,有令人嚮往且又神秘的丹霞古道,還有一條隱藏在山林中與寧海接壤的鹽幫古道。一條溪流從上而下,邊上的一塊石頭上刻寫著「第十三渡——牛心渡」。鹽幫古道有一條水路,沿結溪而下,這就是迂迴曲折的「十八渡」。我們此次的路線就是「青宅——十八渡——裡家溪——結局山——上陣山——青宅」的環線。溪邊停靠了一排車子,還有車子陸續從外面進入,都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徒步者。
-
【新旅 · 遊新昌】古道溯源 探秘之旅 ——鹽幫古道
古時鹽販們沿著這條道路去寧海販鹽,故有了鹽幫古道的名稱。古道沿途有水簾尖,佛教般若學本無異宗創始人、東晉名士竺道潛曾隱居於此30年,也是南齊著名道教學者顧歡的隱居地。古道全程景色秀美,水路與陸路交替,是新昌縣經典遊線之一。
-
鹽幫古道 讓鄉村振興「有滋有味」
王月霞口中的古道,叫鹽幫古道,是新昌縣東部一個吸引眾多驢友「打卡」的網紅景點。其一夜爆紅的背後,離不開當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高效服務。今年初以來,小將鎮將交通道路和旅遊項目等工程建設列入全年重點工作,項目建設任務重、時間緊。為此,鎮黨委政府在開展「三服務」活動中,以服務項目提升對企業、基層和群眾的服務。
-
鹽幫古道水簾尖經典小環線:全程風景如畫,比較輕鬆的一條線路
自古以來,鹽鐵官營,江南一帶的鹽商被稱為「鹽幫」,如今因鹽幫而產生的鹽道文化與鹽道精神已經傳承了千年,浙江新昌東邊與產鹽的寧海接壤,古時私鹽販子從寧海販運私鹽,為了不被官兵攔截,選擇深山冷岙中的小道,這條古代私鹽販子走的道路就是鹽幫古道。
-
浙江新昌水牛背鹽幫古道徒步行
翌日,我們在嚮導的帶領下來到了「鹽幫古道」,開始一段新徵程。這是一條從新昌縣大市聚鎮,過小將、巧英直通寧海的道路,古時,鹽販們沿著這條道路去寧海販鹽,故有了鹽幫古道的名稱。飯後休息片刻,嚮導帶著我們繼續「裡家溪十八渡」, 趟過小溪、腳踏風景,總有一種讓你心曠神怡的舒暢,絕美的風景在眼前鋪陳開
-
新昌這條溪,近來大火,古時是走私食鹽秘密通道之一,人稱十八渡
人們把這段溪冠名為十八渡,由於深得遊客的喜愛,十八渡成了一個景區,無償向遊人開放。景區從裡家溪村開始,到赤巖村結束。 溪邊有建有很好的遊步道,原為新昌的著名鹽幫古道,古道經過重新修建,全用溪灘的卵石鋪就而成,遊步道依山水而建,隨地勢,順水流,有時需要在溪的左邊行走,有時需要在溪的右邊行走,連接左右二邊的需要借橋或簡易的石頭條塊實施穿越,當地人把每跨過一次溪流稱為是完成一個「渡」,二個小山村在溪流上面需要十八個來回才能到達,需要完成十八個渡。
-
清湖碼頭與鹽幫古道
後來鹽商也經過這條古道,所以又叫鹽幫古道。清湖碼頭是古代閩浙贛貨物流通集散地,江西玉山、廣豐還有駐地辦事處。寧海鹽湖出產的鹽主要經過紹興越城(龍山)水運碼頭直接運往清湖碼頭鹽倉儲屯,然後在運往各也。這裡的鹽幫古道是指新昌(浙江紹興市管轄)東面與產鹽的寧海(浙江寧波管轄)相接壤。販鹽幫販子再把寧海產的食鹽分別用擔、肩、挑、扛,從秘密的荒山野嶺避道運往全國各地,這也成了進出山民通往山外的主要幹道。
-
快來打卡這條水路上的網紅古道,穿越十八次溪水,路過十八個渡口
路上一步一景,來回穿越十八次溪水,路過十八個渡口。十八渡沿途蘆葦、桃花、楓葉……根據季節展現不同的美景玩水+古道②一半水路一半古道趕快碼起↓9月19日(周六)動動幫【出發】鹽幫古道鹽幫古道:是古代私鹽販子走的道路,
-
遠去的鹽幫踏出一條驚豔古道 如今驢友徒步驢行
古道名片:新昌鹽幫古道,這是一條從新昌縣大市聚鎮,過小將、巧英直通寧海的道路,古時,鹽販們沿著這條道路去寧海販鹽,故有了鹽幫古道的名稱。這條古道四通八達,經過沿途不少村子。 古道之昔:鹽販演繹酸甜故事 10月24日午後,暖意正濃,結局山村村民王生苗和鄰居坐在村口的香榧樹下休息聊天。
-
打造餐廳民宿小吃一條街 新昌「鹽幫古道」火起來
去年6月,經過裡家溪的鹽幫古道通過驗收正式開放,溯溪而上的遊客絡繹不絕。裡家溪看準時機申請旅遊項目20萬元,建造了一個復古的水碓年糕加工坊。傳統加工工藝和年糕產品,得到了廣大旅遊的青睞。這更進一步增強了裡家溪開發旅遊項目的信心。
-
尋跡新昌,輕虐環線,5.26徒步鹽幫古道,登頂水簾尖
遠處是綠意盎然的連綿竹海近處是忙碌的村民和嫋嫋炊煙林間小路上偶爾有來往的村民經過春意濃,陽光正好,清風徐來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刻鹽幫古道,古時販鹽出入的道路新昌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一路上崇山峻岭,青山綠水古道保存的比較完好,原始古樸路上石階清晰,路面寬闊,也很安全沿著青石臺階向上,蔥蔥綠樹遍布其間
-
錦府鹽幫徐宅開業 將兩百年的鹽幫歷史搬進望京
不過,常理之中也有例外,比如新辣道集團旗下錦府鹽幫這個品牌,在別人家都在裁員閉店的同時,他們卻在緊鑼密鑼的開分店。位置雖然不惹眼,但因為錦府鹽幫在北京地區擁有的好口碑,遠遠就能看到門口排起的長隊,與周圍的一些餐飲品牌形成了鮮明對比。京城大大小小的美食街不少,但是錦府鹽幫憑藉兩百年的鹽幫歷史,給食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走進徐宅,充滿了古文化色彩的亭臺樓閣和一道道堪稱經典的傳承美食,單單其背後的品牌故事就足以讓人回味悠長。
-
舌尖上的自貢鹽幫菜~
自貢為井鹽之都,鹽幫為美食之族。吃在四川,味在自貢。
-
劉根明鹽幫味道:麻辣小河幫川菜的歷史味蕾
拼多多劉根明鹽幫味道:小河幫川菜的歷史味蕾 鹽幫菜以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的特色。最為注重和講究調味。除具備川菜「百菜百味、烹調技法多樣」的傳統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 鹽幫菜善用椒姜,料廣量重,選材精道,煎、煸、燒、炒,自成一格;煮、燉、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與活渡,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菜系的鮮明風味和品位。
-
溫州龍頭嶺古道,鄉愁依舊!
龍頭嶺古道,系民間古通道,古道發於永嘉縣三江街道龍下村,經龍頭嶺,過龍頭村,止於木橋村。古道全長3000米許,累計爬升300餘米,塊石為基,路面已被水泥硬化,是當年從永嘉城區渡船到千石到京渡(在1981年前甌北地區習慣性叫楠溪江下遊為京渡江),然後渡船到三江街道(原羅溪鄉)的啟灶,一路經過羅溪、龍頭、木橋、龍川、行禪,再轉到烏牛街道的西葉、東嶂、烏巖、十八壟後去往樂清的主要通道的一段,京渡至行禪段唯保留這一段,其他段盡數被毀,甚為惋惜!
-
永康這條古道十八彎,一彎一景
今天,讓我們走入義方古道。 義方古道 永康市象珠鎮塘裡坑村依山而建,一條義方古道穿村而過。以前,義方古道是義烏、浦江等地商人到清渭街、永康城區趕集辦貨和前往方巖進香的主要道路,十分熱鬧。義烏到方巖,這也就是義方古道名稱的由來。
-
徽杭古道行(上)
徽杭古道,是古時連接徽州與杭州的捷徑。古道因何而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六縣散落在長江右岸丘陵地帶的一個個山谷盆地中;青山環繞,為徽州提供了苟全於亂世的屏障,但同時也扼住了徽州人生存發展的咽喉。土地稀缺,交通閉塞,為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當地人不得不向外探索。一代代徽州人靠著販運茶、鹽、山貨、布匹、糧食等,開闢出一條條運往行來的商貿之道,徽杭古道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