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一個不大的縣,是山水詩、山水畫的發祥地,有著聞名中外的浙東唐詩之路,有李白夢遊的天姥山,有通往天台縣界的古驛道,有令人嚮往且又神秘的丹霞古道,還有一條隱藏在山林中與寧海接壤的鹽幫古道。
穿越過古驛道,解讀了劉阮遇仙記;也見識了以陡崖坡為特徵的紅層地貌之丹霞古道;對於那條剛被挖掘興起不久的鹽幫古道,只是聽聞,卻不曾親歷。
前幾日,同學群裡討論著相約走走,自然就想到了這條隱沒於叢林中的古道,時間,地點,確定,報名,成行。事先討教了老驢們,在眾多線路中,選擇了一條沒有強度的環線。
寧海產鹽,新昌的東邊與之相接。古時候,私鹽販子從寧海販運私鹽,選擇山間小道,這條小道不容易被官兵攔截,久而久之,走這條路的私鹽販子越來越多,也成了山民們進出大山的通道。後來,有人出錢出力給道路鋪上石頭,還建起了歇腳的亭子,漸漸地,這條小道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鹽幫古道,古道主幹全長約20公裡。
周日,江濱集合,車至青宅,一個寧靜的小山村。在純樸的鄉民指引下,我們走向村後的小道,由此開始上山。
深冬的早晨,霜露沾滿樹枝,一些還未來得及飄落的葉子,被季節渲染成了微醉的模樣,通紅,亮麗。這是一條窄小的山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如果不仔細留意,如果不是兩邊有到過此地的驢友們留下的彩色飄帶,或許不會與古道聯想在一起。我們就隨著這條村民們踩踏過無數次的道路上山,急衝衝地想要去領略古道之美。
興奮的心情,不顧路的陡滑,快步向前。經過一座水庫,穿過一片茶園,越過一處竹林。終究是疏於鍛鍊,上過幾個路段,開始籲喘,身體發熱,竟然有種暈眩乏力的感覺。到達一處平緩之地,稍作歇息,飲水充飢,減衣散熱,來一個大合影,緩解壓力。
一路上,隨著絲帶和木樁指示牌,朝著擬定的線路和方向行走。小道兩邊,灌木松林,荊棘叢生,時而平緩,時而崎嶇,時而一邊是懸崖。遠處是山峰起伏,天邊是陽光明媚,藍天白雲飄蕩。就這樣,爬山越溝,歡聲笑語。一行七人中,相對而言,我也算得上是「老驢」了。一不小心,越過了同伴,把她們甩在了身後。一邊走,一邊拍攝著想要留下的景色。時不時停下來,朝後面吆喝幾聲「快點,跟上!」偶有幾次聽不見迴響,心裡也有點打顫,可是前面的誘惑,還是讓我停不下前行的腳步。走走,停停,努力地想像著古人的心情,雙腳的緊張,也感受到了古人肩挑的辛酸。
快到山腳,看到一處竹林,東倒西歪的竹子,坑坑窪窪的地面,顯示著這裡無人打理。有兩個村民,在挖掘冬筍,看我經過,微笑著詢問從哪裡來。山下,正在建設,幾間房屋已初具成形。一條溪流從上而下,邊上的一塊石頭上刻寫著「第十三渡——牛心渡」。
鹽幫古道有一條水路,沿結溪而下,這就是迂迴曲折的「十八渡」。我們此次的路線就是「青宅——十八渡——裡家溪——結局山——上陣山——青宅」的環線。
溪邊停靠了一排車子,還有車子陸續從外面進入,都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徒步者。日晴多日,溪裡的水勢不大,好在天冷,也沒有玩水的興致。歇息,等待,是個不錯的地方。靜靜地,環視著。溪岸兩邊,翠竹搖曳,樹木蔥蘢,溪灘寬闊,溪水清澈,山光倒映,好不怡人。一塊塊的小石頭,鋪墊成路,並壘砌成了一個個半圓形的造型,倘若下雨過後,水漫過石面,應該是另一番美景。想起,古時那些挑著食鹽的漢子們,雙肩輪用,晃晃悠悠地渡過溪水,水中倒映成像,相映成趣,即使是雨天趕路,定也會如我一般被之景色吸引,怡然之得,消除了一路的疲累。
不多時,同伴們也從山上下來了。看到如此美景,歡呼之情自不意外。一個個爭相著拍照,留影,反而忽略了日近中午的飢餓。「驢」的特點,除了走,就是吃。外出驢行,攜帶的食物都是最簡單的,方便食用,能夠解餓、解渴就是最好的。我把一早煮的雞蛋,一個個分給大家,外帶一些水果、零食。笑嘻嘻地吃著,仿佛回到了小時候,學校組織的秋遊,也是這樣,大家一起分食,開心,快樂。吃完,我這調皮的性子,自然是要耍上一回。早就看著那些「半月水池」,心痒痒的了,挑了中間的一個,往邊上一坐,嚷嚷著讓人拍攝,卻忘了裡面是水,衣服後擺浸水裡了也不自知,等她們大聲笑喊著,才反應過來。
天邊的雲似乎更白了,一朵朵,大小不一,我們走,它也走。也不知道是它跟著我們,還是我們跟著它。我們,沿著長長的結溪,逆流而上。這條路,已經過修整,有幾處還在修建中。每個渡口相隔並不是很遠,從牛心渡到香潭渡,經雙江渡,過飛石渡,有烏雲渡,菩提渡,牛脖渡,還有讓人浮想聯翩的桃花渡和蘆花渡,再往前是莒龍渡,牛坪渡,鯉魚渡,這些渡名應該都與地理環境相關。在十八渡的起點裡家溪村村口,找了半天,卻也沒有看到第一渡,不知道是什麼渡。每個渡口都有它的特點,相同的是,都有一塊大石豎立,紅色的渡名劃刻其上。形狀、大小不一的渡石橫布,溪水幽幽,波光粼粼,青苔絲絲可見。蘆花飛白,丹楓微醉,山高水長,驢人閒步。
山溝彎彎曲曲,古道和結溪也蜿蜒曲折。正可謂是歌裡所唱:「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綠水九連環。」「山不轉水在轉,水不轉路在轉,路不轉人在轉,人不轉心也轉。」沒有多少文底的腦子,卻也忍不住來吟哦一回。
古道幽徑沒林中,老樹枯藤歲月濃。
輕憶昔日擔鹽者,穿嶺越水步匆匆。
鹽幫水路環山通,翠竹連綿木蔥蘢。
迂迴曲折十八渡,青苔石板成網紅。
從裡家溪穿村而過,「鹽幫水道」的牌軒醒目別致,路邊的紅花綠葉是村裡的建設。村裡的長廊,村民們在閒坐聊說。有幾位熱心地,直問我們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問一答之間,過了橋,從村後的臺階上山。幾個小時的行程,陽光的熱烈,讓我們又累又熱。看著飄逸在山尖的雲兒,一路相隨相伴,心裡的失落和溫暖並存。下一站,結局山,是雲到過的地方,打起精神,鼓勵著同伴們,繼續前行。這一段的古道是完整的,兩邊也沒有密林,應該是做了一些修整的。途中,時不時,有三三兩兩的行人擦肩而過,背包,拄仗,是與我們反向而行的徒步者。經過竹園,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媽,砍著一根比碗口還要大的竹子,說是拿回家當柴火。一位滿面紅光的大爺,坐在田邊,與一群牛兒作伴。田裡有兩頭一黃一黑的牛兒,在親暱的互動。邊上,幾頭小牛,各自安靜、和諧地在吃著田裡的草。大爺介紹說,他的牛是這裡最多的,山那邊還有好多。自豪,又滿足,還有一種快樂。
過了結局山,到達山頂,是鹽幫古道接待點,有一批老少不一的「驢人」在此打尖,前面是一處露營基地。老遠就聽到了音樂聲和歡笑聲,還有那炒年糕的味道鑽入鼻間。看向遠處那最高的山尖,不由地憶想起鹽幫人的歷史。一路追尋,一路感受。鹽幫古道,每一個腳印,每一座驛站,就算是有一些時間在遺忘中剩下的青磚稜角,都沾染著歲月遺留下的鹽沫。一步步,都是一批騾馬,一個肩攀,一段歌謠,一聲吆喝,在時光中的階步。
從起點回到起點,回首,仿佛看到了那終年被山巒包裹的背影。每一處歇息點,都有著鹽幫古道的印記和路線,就連那供人丟棄的垃圾桶上面,也故意用白色的砂石代表著鹽。只有親自走過,才會明白當初鹽幫人所承受的辛苦。
鄉間古道意幽濃,往事悠悠如夢境。蔚藍的天空,天邊的雲彩,遠去的飛鳥,風吹著落葉,夕陽擱在山尖,當年負荷的蹤影,依稀可循。古道的礫石,依舊在歌唱著一曲「長亭外,古道邊……」
塵封一路拾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