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關注電視上天氣預報的朋友可能會記得,在介紹烏魯木齊天氣預報時,會出現一個紅褐色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築群,它就是烏魯木齊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新疆國際大巴扎。
巴扎是有來歷的。「巴扎」,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它遍布新疆城鄉。新疆因地處絲綢之路這條中西貿易通道的中段,各族人民特別是維吾爾人具有重商、崇商、經商的傳統。
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 他們長期從事商貿活動的場所。 「巴扎」,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它遍布新疆城鄉。 在南疆維吾爾人聚居地區,差不多每個鄉鎮、交通路口,都有巴扎。
這裡平時有若干店鋪,供售日雜百貨。一到巴扎天(每星期一次,多 在星期五或星期日;相鄰的幾個巴扎,可將時間錯開),方圓幾十裡 的群眾紛紛前來「趕巴扎」。小商小販們也抓住時機,在巴紮上佔位 設攤,揚聲叫賣。一些農民也把自家生產的少量瓜果、蛋禽、羊只、 手工製品之類拿到巴紮上兜售。賣小吃、冰水、酸奶的也穿插其間, 一時人如潮湧,熱鬧非凡。假如這時有一兩輛汽車慢慢地通過巴扎 大道,那車鳴、驢叫、人喊,交織而成的高八度,簡直就是一首」巴扎 交響樂」。新疆國際大巴扎,坐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新疆國際大巴扎於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巴扎(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集伊斯蘭文化、建築、民族商貿、娛樂、餐飲於一體,是新疆旅遊業產品的匯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亞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選烏魯木齊市「十佳建築」。新疆國際大巴扎已成為首府重要的文化性地標建築族群,這其中濃鬱的特色文化旅遊業態涵蓋了歌舞之城、美食之城、民族工藝品之城、珠寶玉器之城、絲路古堡建築之城等,是一座集絲路民俗民風民情的「美豔之都」,有著「一城看新疆」 歷史人文商貿產業園區的美譽,更是咱們新疆首府的會客廳。
到新疆,逛逛大巴扎是必須的,就好像你去了三亞,第一市場一定要去走走一樣,雖然市場是很多人很亂,但是當地的最具特色的東西往往就呈現在那裡面。具有民族風情的店鋪。在這裡可以真實感受集合新疆民族工藝品展賣和特色美食廣場為一體的新疆集市。因此我已到烏魯木齊就迫不及待地來到國際大巴扎。
據波斯史料記載,粟特人(中亞古代民族)5歲學算術,7歲學手藝,家家戶戶差不多都有生意人。在唐代,從地中海到長安,巴扎幾乎被粟特人壟斷。故此,粟特人有「東方的腓尼基人」之稱。
疏勒人得利粟特人的薰染,商氣自然濃重。綿延七千多公裡的古絲綢之路的興起,像一劑催化劑,把地處絲路要衝的喀什變成著名的「國際商埠」,成了東西方貨物交匯最佳的中轉樞紐。它東接玉門、敦煌,西達月氏、大宛(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連烏孫(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南通羅賓(今克什米爾)、印度。喀什佔盡地理優勢,它西倚蔥嶺東向沙漠。西去的商隊,飽嘗戈壁風沙之苦後,將在喀什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達坂的準備;東往的商賈,從雪嶺上下來,在此稍定驚魂,便籌計穿越千裡戈壁之行。堆積如山的貨物在此倒手,喀什人飽覽了商品大買賣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錢誘惑,眼花繚亂,怎能不商心萌動,躍躍欲試?
而粟特商人、波斯商人、東羅馬商人,成了維吾爾族人經商的「傳教士」。別小看了這些膀闊腰圓滿臉鬍鬚的「胡商」,他們除囊中豐盈外,還善言巧辯。他們深深的眼窩裡,滴溜溜轉動的眼珠子,透著商人的聰穎和機智。他們將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貨物運到西方,令西方人嘆為觀止,贊聲不絕。西方貴族視中國的「賽尼斯」(絲綢)為榮耀時髦之物,「胡商」利用這虛榮的心理,大發其財。一匹絲綢一旦轉運到羅馬市場,剪成零頭高價出售。算下來,一兩絲綢值一兩黃金,一匹就值幾公斤黃金,這又是何等巨利的買賣!
「胡商」的高超技藝,維吾爾族人瞧在眼裡,熱在心頭。於是,喀什人的勞作觀念開始發生了改變。地處荒涼大漠的西部人,自古以放牧為生。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使他們從小鑄就了鐵骨般的軀體和意志。絲綢之路的開拓,猶如一條金光燦燦的大道,給這些孤陋寡聞,清貧如洗的「土著」牧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運氣。
維吾爾族的這一歷史變化,改變了原來單一的畜牧經濟,轉而從事農業和工商活動。很快,他們成了漫漫絲路上最活躍的商人。他們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由牛、馬、駝、驢馱運的木製大軲轆車隊。他們不僅按時向中原朝廷進貢,而且載著一批一批貨物,向北宋的汴京和遼朝的上京走去,朝中亞細亞走去。他們用一句「薩拉姆空」(祝福語),博得歡心和信賴,暢通無阻。
古代維吾爾族人在向東和向西的貿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從此,經商人數驟增,經商技藝日臻嫻熟,外部世界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了。後來,當洋洋得意的阿拉伯人自以為擁有無法超越的生意經時,才發現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人和他們齊頭並進,且有超越之勢。這就是從古代走進現代的維吾爾族人。
新疆的巴扎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幾乎是民間百姓的即興之作。仿如畫師的第一筆,作家文章的起頭,有了開始便有了下文。維吾爾族人生性豪爽,豁達開朗,常常扎堆湊熱鬧。哪裡人多,哪裡熱鬧,哪裡就有巴扎。古漠之地原本無巴扎,起初只是一兩人、三五人在那裡擺攤設點。有了攤鋪(實則有的只是鋪一些舊報紙而已)就有了好巴扎者趨之若鶩。天長日久,攤鋪越集越多,排列成行,有了氣勢,形同市場。人們流連於此,或購物,或聊天,或品嘗。新疆南部地區那些布滿城鄉的幾百個巴扎,大多都是這麼形成的。
維吾爾族人湊堆,卻不亂分寸。約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業門類去湊。賣土陶的不會往衣料攤子邊湊,賣風味小吃的也不會在小百貨攤邊套近乎。喀什有名的庫拉克巴扎(玉米市場),塔西巴扎(石料市場),吐麻克巴扎(帽子市場),也裡米西巴扎(瓜果市場)等,便都是湊起而成名的,有的已運轉了二三百年,成了傳世之地,今天仍是十分地興隆。
聞名遐邇的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十幾年前還是一塊鹽鹼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鄉村的幾戶農民湊在一起,出售土鹽巴、乾柴草等商品。後來,便有許多農民趕著毛驢亦步亦趨,也在此處安營紮寨。改革開放以後,經營者成幾何級數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經營的熱鬧非凡的「東門大巴扎」。今天,當我們讚美巴扎時,絕不會忘記它的生身之母——當地的維吾爾族人。
維吾爾族人的巴扎意識在古代與現代的交替互補中,在聰穎與愚昧的較量中,牢牢地紮下了根基。
巴扎,像是一座淘不盡的金山。古代尚且不論,今天,喀什市有29萬人口,經商者已高達兩萬餘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這些經商者攜家帶口,不僅養活了自己,而且養活了家人。按每戶五六人計算,他們供養了全市一半人口。這麼多人靠巴扎維持生計,巴扎卻未被湧來的「淘金」大軍淹沒、挖空,而是越發繁榮昌盛。巴扎就像「天方夜譚」中的魔毯,「阿里巴巴的金庫」,維吾爾族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於是形成了沒錢花了去巴扎,沒衣穿了去巴扎,心緒煩悶去巴扎,每逢喜事去巴扎。
巴紮成了一種寄託,是排憂解愁的好去處,是難以名狀的一塊精神之地。維吾爾族人的這種意識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非爹媽口授,而是親身感受的結果。嬰兒出生沒幾天,只要產婦能下床走路,就非要去巴扎不可。至於一兩歲或幾歲的小巴郎被大人抱到巴扎,更是尋常之事。嬰兒、孩童從小置身巴扎,領略五光十色的盛景,等到十五六歲,自然成了巴扎通。他可以給你倒出一簍子一簍子巴扎的酸甜苦辣和由此演繹出的形形色色的世事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喀什的維吾爾族人個個是巴扎迷、巴扎精。對他們來說,不逛巴扎不算維吾爾族人,不懂巴扎不算維吾爾族人。
巴扎本是農村的集市,巴扎最初的形成與經濟活動有關,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產物,然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巴扎的發展滋生出許多文化功能。
新疆國際大巴扎具有濃鬱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在涵蓋了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鬱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國際大巴扎佔地面積3988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新疆國際大巴扎是新疆商業與旅遊繁榮的象徵,也是烏魯木齊作為少數民族城市的景觀建築,又是一座標誌性建築。以傳統磨磚對縫與現代飾面工藝相結合的處理手法,不作舞臺布景式的建築語言堆砌,體現空間和光影的變化,在涵蓋了現代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商業繁華,其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對中亞及中東地區的輻射極具親和力。
新疆國際大巴扎硬體設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級建築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會廳;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廣場;3000平方米大巴扎歡樂廣場;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廣場;80米新疆第一觀光塔;1座觀光伊斯蘭清真寺;1個露天大型舞臺。
國際大巴扎大型 Shopping Mall內設各式商鋪;水景歡樂廣場;匯聚新疆百種特色小吃的美食廣場;宴藝大劇院;可供遊人參觀的伊斯蘭清真寺;表現十二木卡姆大型主題浮雕內置觀光電梯的超級觀光塔;號稱「西域第一街」的陽光步行街;大型停車場;便捷購物、觀光電梯;現代化標準洗手間;通透採光天幕中庭。
2003年6月26日,大巴扎舉行了盛大的竣工落成慶典和文化藝術節, 建成的巴紮成為烏魯木齊地標之一; 9月, 五星級服務標準的大巴扎千人宴藝大劇院正式開業揖客; 11月,大巴扎超然入選烏魯木齊市「新十景之民俗風情一條街」;12月,大巴扎被納入新疆 「冰雪風情遊」的重要驛站; 2004年2月,國際大巴扎榮膺烏魯木齊市「十佳建築」; 5月,新疆房地產界授予大巴扎為 「五大黃金旺鋪」。
近年來,大巴扎圓滿地接待了大批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成功地舉辦了數屆國際性的公益和商業活動,在為大巴扎贏得良好聲譽、不斷彰顯企業文化的同時,大巴扎旅遊產業也逐步走向成熟。
在廣場中心處,有高約100米的絲綢之路塔,是大巴扎最為著名的景點,塔內各層都有彩繪和展覽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登上塔頂便能俯瞰周圍的城市風光。
這處建築外表都是土黃色,顯得很厚重,特色的立柱、圓頂非常漂亮
塔內各層都有彩繪和展覽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登上塔頂便能俯瞰周圍的城市風光。80米高的觀光塔已成為烏魯木齊的地標性建築,第一層為觀景臺,面積216.5平方米;第二層是派萊克酒吧,酒吧牆面附「新疆十大迷」景觀圖文及新疆各少數民族風情介紹圖文,在此把酒臨風,縱橫古今,闊談天下,體驗顛峰人生,時有民樂盤旋迴蕩,真可謂人間絕境也!
再一處重要景點是旅遊工藝精品店――國際大巴扎工藝品店,位於國際大巴扎歡樂廣場,專營國際大巴扎品牌旅遊紀念品,由專業設計師繪萃新疆各民族特色文化製作的旅遊紀念品,每一件都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質量上乘,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如果想吃飯,可以來新疆國際大巴扎大型宴會廳,這裡是新疆最大的具備大型歌舞表演並同時可容納1000人用餐、以新疆民族歌舞、文化、飲食結為—體的大型歌舞宴會廳。飲食改變了傳統的圍餐制而採用了歐美西方的分餐形式,以新疆民間歌舞表演為主導飲食的觀賞性餐飲廣場。
我驚嘆於新疆國際大巴扎氣勢恢宏,非常敬佩它的的設計者,設計者是著名建築設計師、新疆建築設計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東。設計之前,王小東用了5年的時間,跑了數十個國家,在研究了世界上一些著名伊斯蘭建築的基礎上,結合新疆伊斯蘭建築特點,設計出了個性鮮明的新疆國際大巴扎。
大巴扎是新疆商業與旅遊繁榮的象徵,也是烏魯木齊作為少數民族城市的景觀建築。國際大巴扎由六個樓群組成。在建築風格上,準確使用最本質、最有生命力的因素,採用土黃色為主色調,融合了希臘、古羅馬、西亞、中亞建築因素,使之成為烏魯木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在這裡有餐廳,也有歌舞表演。當地人也都喜歡來這裡,所以來這裡你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新疆風景。也可以看一下當地人的生活。如果沒有吃午飯,就餐的選擇當然是美食區了,羊肉串肯定不能少,還有當地的烤饢,手工拌麵大盤雞,雖然在其他的地方也都可以做到,但是你在當地吃這些食物,會覺得格外的好吃。而且整體的消費也不是特別的貴。我對饢和羊肉串情有獨鍾。點上十串羊肉,烤一個饢,再喝兩瓶烏蘇啤酒,一頓狂飲大嚼,很快便酒足飯飽。吃完飯以後,瞬間覺得又有力氣了,於是和同伴開始在大巴扎遊覽。這裡面的乾果品種非常的豐富,葡萄乾更是多達幾十種,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熱情的攤主也會邀請你免費品嘗。但是乾果不建議大家在這裡買,首先如果你買的數量比較多比較重,放在行李中裡特別的不方便,其次我感覺這裡稍微會貴一點,因為它畢竟是零售為主。離這裡不遠,有一個乾果為主的批發市場,從哪裡買更加實惠,而且攤主還能熱心的幫你郵寄,這也是當地朋友告訴我的,推薦大家在逛完大巴扎以後,去那裡買一些乾果。
很多朋友說,在這裡購物最好問價之後確定購買了再砍價,如果砍了半天價,最後不買,店主會不太高興。這裡的商品價格一般都比其他地方要高,如要購買紀念品不推薦在這裡,可以出大巴扎步行向東幾百米的後泉路上的東環大市場購買。
但是除了食物以外,其他的地方也非常值得去看一看,有非常特色的民族樂器,還有毛毯等等。還有各色各樣的玉石,還有珠寶,但是不建議大家在這裡買,還是看一看就可以了,在當地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樂器叫做熱馬普。有做成小擺件的特色物品,是可以值得看一看的,因為畢竟我們在外面看不到這樣的物品。整個在大巴扎的旅遊一下午2到3個小時就足夠了,雖然這裡很大,但是我們也並不是每一個攤點都逛,建議大家對自己有興趣地方重點看看。如果來烏魯木齊,你一定不要錯過這裡。
大巴扎重點打造的三條步行街,分別是:絲綢之路步行街、手工藝步行街、陽光步行街,針對特色手工藝步行街的定位是,在這條街面上不僅要呈現琳琅滿目的商品,更要體現出手工藝的現場製作,一定要讓遊客感受到新疆手工藝傳承千年的文化品質,因此,這條街現在也叫「網紅街」,成為國際大巴扎曝光率最高的一條街市。
在新疆國際大巴扎的發展歷程中,始終秉承新疆經典人文特色,開創了新疆全域旅遊中個性鮮明、風格迥異的文旅盛宴式的特色遊覽方式,讓更多的國內外遊客感受到國際大巴扎帶給他們煥然一新的文旅盛宴新景象。
新疆國際大巴扎,是烏魯木齊的一張旅遊名片,是新疆商業與旅遊繁榮的象徵。這裡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巴扎,每天有超十萬的中外遊客在這裡觀光遊覽。難怪幾乎每一個到了烏魯木齊的外地遊客,都會到國際大巴扎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