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大舞臺 佳作、名角唱到百姓家門口

2020-12-12 合肥在線

夏末秋初,合肥戲迷們收到了一份「大禮」——「廬韻芬芳」2018合肥市廬劇惠民演出季熱鬧「登臺」。從高雅劇院到社區廣場、從主城區到各縣(市)區,一場場廬劇大戲在合肥唱響,好戲不斷、精彩連臺。這場由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活動,是對「興文化」的一次落實與實踐,將從9月上旬持續到11月下旬,134場廬劇大戲「唱遍」全市各地,是合肥史上規模最大的廬劇惠民演出。

在合肥各縣(市)區,2018合肥市廬劇惠民演出季則以接地氣的「戲曲大舞臺」形式呈現,將一大波廬劇好戲送到群眾家門口,最大程度地擴大文化惠民範圍。「提供高品質的文化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是「興文化」的題中應有之意,主辦方為「戲曲大舞臺」精挑細選了幾十場廬劇好戲,既有傳統劇目,也有現代廬劇;既有新創精品,也有復排大戲;既有全本戲,也有折子戲。劇目豐富多彩,求「精」顧「全」,與「廬韻芬芳」的高水準、高質量「一脈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戲曲大舞臺」上,廣大戲迷不僅能領略到國有院團的「專業範兒」,也能欣賞到王小五、劉長芬等「草根院團」名角的風採。國有、民營兩類院團「聚首」惠民演出季,這在合肥廬劇發展史還是第一次,他們「攜手」獻上的經典廬劇《鳳還巢》《休丁香》、現代廬劇《村長娘子》《葡萄書記》、新創廬劇大戲《孔雀東南飛》《人活一張臉》等,保證讓廣大戲迷大飽耳福、過足戲癮。

肥西原創、新編讓「老」廬劇煥發新活力

「今天二十八,明天二十九,後天三十晚就過年了……」9月5日晚上,伴隨著歡快熱鬧的廬劇花腔小調「串燒」,2018合肥市「戲曲大舞臺」的首場演出在肥西縣上派鎮古埂公園上演。

此次擔綱演出的團隊,是肥西縣民營廬劇院團中「拔尖」的那幾個,這些本土草根藝人個個「頂呱呱」,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著「專業範兒」,神韻十足。150分鐘,9出廬劇好戲,《雙鎖櫃》、《秦雪梅》、《借羅衣》、《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漸次登臺,讓現場觀眾過足了癮。「我們肥西的民間廬劇演員真棒,咬字、唱腔、身段樣樣到位,非常出色。不用花錢去劇院,在公園就能看到這麼專業、精彩的演出,太讓人激動了。」現場觀眾贊道。

這也是合肥市「戲曲大舞臺」肥西專場的首演,精彩背後是三個民營院團近百名廬劇演員,歷時一個多月的辛苦付出。

導演潘偉也是名資深廬劇演員,唱了幾十年的戲,舞臺經驗豐富,可「掌舵」如此大型的專場演出還是頭一遭。廬劇是合肥的地方傳統戲曲,與本土相連、與群眾相親,「重度愛好者」潘偉和演出夥伴們討論之後,決定在首演的150分鐘內,儘可能多地展現廬腔廬調之美。

群策群力,演出團隊做了兩件事:選幾首膾炙人口的花腔小調,編排成廬劇「串燒」,放在演出一開場;參與演出的三個院團,各出幾個拿手的廬劇,重新創編,PK後決定去留。「我們想讓廬劇更『新鮮』,不僅中老年人愛聽,也能讓年輕人喜歡。」別說,這一創新的效果還挺好。韻味十足的廬劇「串燒」唱響,觀眾的熱烈反響令人咋舌,就連八旬老人也跟著從頭唱到了尾。而幾齣新編廬劇,則讓肥西戲迷「淺嘗」廬劇新韻味。

首演大獲成功,潘偉鬆了一口氣,一轉身又投入到下場演出的準備工作了。為了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好戲,肥西縣傾力擴大活動覆蓋範圍,活動期間,將上演24場精彩好戲,唱響全縣。首演的三個民營院團將走進15個鄉鎮,搭臺唱戲、傳播廬劇,「接下來的演出,仍然以情節緊湊、故事引人的折子戲為主,並搭配演出一些經典廬劇選段。我們還會堅持創新,將『老』廬劇翻出新花樣,吸引更多更廣的觀眾。」潘偉說。

在「戲曲大舞臺」肥西專場,原創廬劇現代戲《嫂娘》也登臺上演,這是三河鎮文廣站以「中國好人」吳賢秀為原型精心創排的新戲。肥西是樂善好義的地方,身邊好人層出不窮,40餘載照顧癱瘓小叔子的好嫂子吳賢秀正是其中一位。今年初,《嫂娘》創作完成之後,先後參加肥西縣農村文藝調演、合肥市玉蘭杯大賽等,屢獲獎項。首演當天,三河鎮桂花藝術團的精彩演繹,令現場觀眾們感動落淚。活動期間,《嫂娘》也將走遍肥西,講述「感動中國」的好人故事。

肥東戲迷的熱烈反響讓參演藝人欣慰又開心

11日下午2點,演出開演還有半個小時,肥東縣丁玉蘭廬劇院裡已經坐滿了觀眾,邊聊著廬劇、哼著廬劇邊等待好戲登臺。場外,還有不少觀眾正陸續趕到,看著座無虛席的劇院也不怵,隨便找塊空地一坐就安然地等看戲了,「這麼盛大的廬劇演出,只要能讓我進來看戲,就是站2個多小時也願意。」

肥東人熱愛廬劇,鼎盛時期,全縣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廬劇團,十裡八鄉隨處可見走村串戶演出的廬劇藝人。肥東人也特愛看廬劇,只要搭臺唱戲,即使再忙都會去捧場,有人還把親朋好友也喊來,戲臺子前人山人海的好不熱鬧。上周,「廬韻芬芳」惠民演出季活動才啟幕,早就翹首期盼的肥東戲迷們就開始數著日子,等待節目登場。

終於,好戲開演了!著名廬劇演員魏小波率先登臺,獻上了他的經典演出劇目《浪子回頭》。「自作自受自作孽,世上買不到後悔藥……」熟悉的唱詞「金句」一響起,觀眾們掌聲雷動,不少戲迷也激動得跟著唱了起來。接著,肥東縣的幾個優秀廬劇院團也相繼登臺,各自拿出了「看家」好戲,《愛歌》、《鄉風》、《夫妻觀燈》、《老有所依》、《遊園觀畫》等廬劇好戲讓戲迷們大飽眼福,掌聲、喝彩聲不斷。

觀眾的熱情反應,讓正朝後臺走去的盛太慧欣慰又開心。盛太慧也是個「老戲骨」,唱廬劇20多年,在圈內有著不小的知名度。當天,她和同為廬劇演員的丈夫陳強搭檔,表演了一出「老人戲」——《老有所依》,這是他們自編、自導、自排的廬劇現代戲。「接地氣」的真情實感,讓《老有所依》自「誕生」起就大受好評,肥東的觀眾們自然也看得如痴如醉。

盛太慧是肥東縣盛鑫廬劇團的「掌舵」,1993年,剛入行不久的她就琢磨著自己組建一支廬劇團。經驗不足、資金有限、市場不夠景氣,全憑著對廬劇的一腔熱情,幾個志同道合的廬劇藝人就把「戲班子」搭起來了。開始舉步維艱,但隨著合肥市對廬劇的不斷扶持、發展,「合肥人聽廬劇」的氛圍漸濃,盛鑫廬劇團的「日子」也越發好過,一年五六百場演出,逐漸發展為「拔尖」的廬劇院團。

合肥市此次舉辦「戲曲大舞臺」,對演出團隊的要求很高,除了國有專業院團外,只有獲得市級以上演出獎項的民營院團才能參演。屢獲大獎的盛鑫廬劇團,自然毫無懸念地入選,將在肥東演出近10場。「從成百上千出廬劇中,我們甄選了《珍珠塔》、《秦香蓮》、《孟姜女》、《秦雪梅》、《真假駙馬》等觀眾最愛看、最想看的幾個劇目,與肥東戲迷共享『小刀戲』,為廬劇傳承和發揚盡一己之力。」陳強說道。

此外,另一位知名廬劇演員劉長芬也將帶隊,登臺「戲曲大舞臺」肥東縣專場。三大「名角兒」齊聚首,將攜手獻上30餘場精彩演出,戲迷們可別錯過哦。

長豐國有院團登臺一展原創精品劇目

2016年盛夏,合肥暴雨如注,奮鬥在抗洪一線的「葡萄書記」潘理俊,倒在了守護著的南淝河大堤下。2年後的初秋,以潘理俊事跡改編而成的廬劇《葡萄書記》,在合肥「戲曲大舞臺」上唱響。真實「不摻假」的故鄉情、幹群情、夫妻情,打動了現場數百名觀眾,不少大小夥子也悄悄抹著眼淚。讓「葡萄書記」舞臺重現的,是長豐縣廬劇團,既是「創作者」也是「表演者」。

廬劇院團是振興廬劇的主力軍,合肥市此次舉辦的「廬韻芬芳」惠民演出季活動,除了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另一個深層想法是為院團提供鍛鍊隊伍的舞臺,讓其用心排出來的戲在表演中不斷打磨、潤色,為廬劇振興、創新性傳承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戲曲大舞臺」上,國有、民營文藝院團都能登臺,這也是兩類院團首次「聚首」在惠民演出季中。

作為長豐縣唯一的國有演出機構,長豐縣廬劇團是該縣演出團隊中唯一的「專業組」,也是「戲曲大舞臺」各縣區專場的「獨一份」。在確定演出目錄時,長豐縣廬劇團毫不猶豫地報送了原創劇目《葡萄書記》,這部有著濃鬱「合肥味」的舞臺藝術作品,集結著本土眾多一流文藝創作者的心血,地道的廬腔廬調、新穎的戲曲表現、豐富的舞臺呈現,同時兼具傳統與時尚的廬劇特色,具有極佳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廬劇現代戲《人活一張臉》也將登臺,這是長豐縣廬劇團打造的另一精品力作,是以「中國好人」、霍邱「仁義兄妹」張仁強、張仁秀為原型,講述了淮河邊王家人為著「人活一張臉」,用五年時間還清已亡故家人百萬債務的誠信故事。此外,長豐縣廬劇團的原創現代小戲《玉蘭花開》,拿手好戲《休丁香》、《仁義狀元》、《狀元尋母》等,也將唱響舞臺。

演出季期間,長豐縣廬劇團將連演十幾場。屆時,還將獻上「一大波」拿手好戲,《休丁香》、《仁義狀元》、《狀元尋母》等經典廬劇唱不停。此外,長豐縣的兩大民營院團——興平廬劇團、安豐廬劇團也將登臺唱戲,將奉上《白燈記》、《三元記》、《丁郎尋父》等深受廣大戲迷歡迎的經典廬劇。尤其是《三元記》,戲迷的「點唱」呼聲最高,必須要將連本全部聽完,中途不換劇目。

興平、安豐這兩個廬劇團,都是長豐縣民營院團中的「楚中翹」,曾多次代表該縣參加省市級大賽,屢獲獎項。今年的合肥市「玉蘭杯」戲曲大賽,這兩個民營院團一路從海選闖入決賽,分別憑藉黃梅戲《女駙馬》選段《春風送暖到襄陽》、廬劇《江姐》選段《春蠶到死絲不斷》榮獲優秀獎,實現雙豐收。「登上這次的舞臺是對我們演出實力的肯定,我們會拿出看家本領,好好展示咱合肥本土戲曲的魅力。」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結合朱巷鎮辣椒節、首屆農民豐收節,以及開幕在即的合肥市文博會,「戲曲大舞臺」長豐專場將共同「唱大戲」。活動期間共有20場演出,全部集中在9月份,長豐戲迷一定要看清楚,當心錯過精彩好戲。

巢湖經典傳統廬劇詮釋廬腔廬調的原始美

「桃園藝術團、王小五戲劇團、蘭蘭廬劇團、黃山藝術團……呦,都是非常有名的廬劇院團,有不少名角兒呢,看來演出一定非常精彩。」11日下午,巢湖市居巢區小劇場啟幕,戲迷周友誼在開場前一直盯著海報,仔細研究演出陣容。

巢湖地區的廬劇「基因」自古而生,群眾基礎深廣。從業的廬劇藝人格外多,表現出極高的表演天賦,從草臺班子到民營院團,發展得越來越好。2017年,安徽省公布的「百佳院團」、「十大名團」,巢湖市的王小五戲劇團、桃園藝術團榜上有名。成雷廬劇團曾被評為「全國優秀基層民營院團」,原創精品劇目《英雄的母親》屢登「大舞臺」,唱遍全國。

這些數一數二的廬劇院團都將登臺,9~10月份的每周一到周四,將連續上演24場廬劇大戲。中秋、國慶期間,這些民營院團的藝人還將走村串戶,將10場經典好戲送到群眾「家門口」,精彩連臺。參演院團的演出水準毋庸置疑,唱什麼、怎麼唱,才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

桃園藝術團的「掌舵」李佐紅,也是合肥市民營院團協會會長,和其他人成立劇團的初衷不同,本身經商的她就是圖個樂呵,「老有所樂、老有所長,將唱了大半輩子的廬劇傳揚開。」雖然這麼說,可從創團之初,李佐紅就立下了「貼近老百姓,提供專業院團水平演出」的「軍令狀」,並成立了強大的創作、導演、演員團隊。

這幾年,李佐紅帶著桃園藝術團做了兩件事:挖掘、整理失傳的各類民間傳統劇目,如《二十四孝》、《七世不團圓》、《十把穿金扇》、《楊家將》等;以戲劇為「主力軍」,結合歌曲、舞蹈、小品等藝術形式,組織創編了《孝媳婦》、《留守老人》、《國法與人情》、《不做冷漠的人》、《八十萬的媽媽》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節目。「手心手背都是肉」,掰著手指頭數了一遍劇團的拿手好戲,李佐紅很發愁,不知道該怎麼選。

黃山藝術團也是本次參演的院團之一,團長仰中平是個廬劇迷,幾年前拉著幾個朋友組建了自己的院團。從最初只有幾個人,唱首歌、抖個包袱,到如今有30個專業人才,廬劇演出為主,多為原創作品,黃山藝術團逐漸發展為「數得上」的優秀院團。今年,仰中平和搭檔參加「玉蘭杯」,自編自導的廬劇現代小戲《鄉下來客》斬獲嘉獎。

「我想表演原創廬劇,一展合肥市的文化創作成果。」仰中平說,他是個「原創控」,從跟著戲班子起就重視原創劇目。尤其是這幾年,合肥市對戲曲文化的大力扶持,為「草根院團」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廬劇表演的氛圍正悄然改變,「原創作品、老戲新編越來越多,大家都想給傳統的廬劇注入一些新活力。」

到底怎麼辦?最後,7個參演院團報送的節目單上,全都是經典廬劇。「傳統廬劇或許土,但也最正宗,韻味十足。廬劇唱腔來自民間,樸實而生動,大家之所以愛聽、愛唱,就是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貼近。巢湖又是東路廬劇的發源地,在這裡,我們更應該演出最原汁原味大廬劇,一展『小刀戲』的原始美。」

瑤海廬劇「名角兒」齊聚獻上精彩好戲

10日19:00,在瑤海區寶業東城廣場,伴隨著鼓樂齊鳴,「戲曲大舞臺」瑤海專場開場了。舞臺上,演員們裝扮豔麗,唱腔高亢遼闊,身段韻律美感,一招一式全是「戲」;舞臺下,觀眾們踮著雙腳、伸長脖子,打著拍子,低聲哼唱,看得如痴如醉。這熱鬧歡快的氣氛,吸引得來往行人、車輛也忍不住停下來張望,看到興頭,不少人索性改變行程也坐入觀眾席。

當晚演出一開場就是傳統廬劇《雙線姻緣》,這可是非常經典的劇目,老戲迷們大多都知道,也都能唱上個幾句。一聽到熟悉的曲調,不少觀眾都樂了,「真不錯,第一場演出就是這麼經典的劇目,看來後面的演出還會有不少好戲呢。」而「懂道」的戲迷,則在期盼「腕兒」們登臺獻藝,「聽說盛小五、曹培強都會演出呢。」

為了給轄區居民送上豐盛的「廬劇大餐」,瑤海區從活躍在區內的眾多民營廬劇院團中,精挑細選了兩個優秀的「戲班子」,其中不乏在本地頗負盛名的廬劇演員。這不,正在舞臺上甩袖踢步,一笑一顰皆風情的「美嬌娘」就是,表演博得觀眾陣陣喝彩、歡呼聲,「燃爆」現場。

這位「美嬌娘」名叫盛小五,以廬劇表演反串而聞名,常有人稱他為「合肥版李玉剛」。今年45歲的盛小五自幼酷愛戲曲,每當村子裡有戲曲演出,其他小夥伴都在一旁嬉鬧玩耍,只有他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生怕漏聽了一句唱詞。從初次模仿戲班子「一鳴驚人」至今,盛小五唱廬劇已經30多年了,通過電視節目和戲曲光碟,他的表演「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戲迷心中頗具分量的「名角兒」。

名氣如日中天時,盛小五卻「潛伏」起來,拒絕無數誘人機會,組建紅星廬劇團,帶領著20多個民間藝人,走到哪兒就將廬劇傳播到哪兒,「我只想潛心唱好廬劇,傳承、發揚本土文化。」2016年,盛小五在瑤海區又成立了一個廬劇團,還不到2年的時間已是獎項頗豐。這次,合肥市舉辦「戲曲大舞臺」,盛小五的新團隊入選,將在瑤海區專場中演出十餘場。接到通知,盛小五在心裡將團裡的「看家戲」仔仔細細地過了一遍,精挑細選了幾個戲迷們喜愛的經典好戲,「政府搭臺,給廬劇提供了這麼大的舞臺,我們一定要唱好、演好,一展本土戲曲的魅力。」

從9月中旬到10月下旬,瑤海區將有20場好戲上演。屆時,小戲、折子戲、全本戲等各類廬劇好戲豐富多樣,其中既有《珍珠塔》、《二度梅》、《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經典劇目,也有演出團隊精心創排的廬劇現代戲,各具特色、精彩不同。

合肥市「戲曲大舞臺」瑤海區專場將定點演出,寶業東城室外文化廣場3場、寶業東城廣場室內中庭15場、瑤海大劇院2場。家住附近的戲迷們,可別錯過這麼精彩的廬劇好戲。

記者王靚

相關焦點

  • 「百姓大舞臺」帶火鄉村文化
    「我從第一天一直跟到最後一天,一場沒落,還是大戲聽著帶勁兒。」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王橋鎮60多歲的李大爺提起前些天的24場大戲讚不絕口,「劇團從王橋北邊一路往南唱,一個村子兩場戲,上午一場,下午一場,每場兩三個小時,很多戲劇情是連著的,聽完一場還想聽下一場,我們就騎著三輪車追著聽,有時候讓孩子開車送過去。」
  • 東營一飯店員工邢震:執著追求戲曲夢想 央視舞臺亮「絕活」
    在東營一家飯店工作的他,沒有放棄對戲曲的熱愛,每天堅持練功。他在困苦中練就一身技能,不但會唱晉劇,而且對京劇、變臉、水果雕刻也十分在行。今年,邢震登上了《星光大道》、《我是大明星》等大舞臺,受到觀眾喜愛。最讓他開心的,不是自己出了名,而是他用自己的努力傳承了戲曲文化。
  • 名家薈萃雛鶯初啼 疆內外院團亮相新年戲曲晚會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王暢彤 蔣曉攝影報導)2019年新年戲曲晚會22日晚在烏魯木齊劇院舉行。來自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天津京劇院、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烏魯木齊市秦劇團(新疆秦劇團)的名角、新秀獻上了壓軸曲目。  檀板弦歌賀新歲,古韻時調頌昇平。喜慶祥和的京劇曲牌《梅花》拉開晚會的序幕,正所謂「梅花報春」,演員們用熱情的表演為整場晚會點題。
  • 草根「文化達人」點亮鄉村大舞臺
    草根「文化達人」點亮鄉村大舞臺——記文化志願者王玉珍和她的天馬百姓舞臺演藝中心在我縣的城市廣場、大小舞臺上,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專業演員、沒有高檔的音響設備,卻常年風雨無阻在基層演出。從城市公園廣場到偏遠山村,從田間地頭到建築工地,從學校、軍營到貧困戶、敬老院,從失學兒童到病人床前……哪裡需要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萬千百姓送去歡樂與溫暖,卻不求任何報酬。他們就是以王玉珍為代表的寶豐縣天馬百姓舞臺演藝中心的文化志願者們。
  • 縣級劇團亮相大舞臺!從紮根泥土到仰望星空,他們要把家鄉事兒唱給...
    當現代快報記者聯繫到淮安漣水縣淮劇團退休演員許晴時,她和團員們正在排練淮劇《留守村長留守鵝》。該劇將作為新創舞臺劇目,將與其餘來自全省各級劇團的 23 部劇目一同登上省城大舞臺,在 2020 紫金文化藝術節期間與南京觀眾見面。
  • 馬郢小劇場再迎戲曲大咖 「楊廟模式」打造合肥後花園
    著名曲藝節目主持人、中國廣播電視「金話筒」獲得者白燕升在戲曲氛圍濃厚的馬郢人氣極高。從1994年到2013年,從籍籍無名的「北漂」到手握「金話筒」獎的知名主持人,白燕升在央視待了近20年,馬郢人都是通過《九州戲苑》《過把癮》等戲曲節目和數不清的戲曲晚會熟悉他。  今年已經70歲、馬郢計劃志願者邵寧生昨天有幸和白燕升合唱了一段。邵寧生在馬郢開辦了三個戲曲班,幾乎每周都來馬郢教授戲曲。
  • 「長三角」戲曲展演月開幕,4大劇種6家院團匯聚浦東三林
    「長三角」戲曲展演月開幕,4大劇種6家院團匯聚浦東三林 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2020-10-22 17:23 來源:澎湃新聞
  • 讓戲曲紮根廣袤的中原大地——河南省戲曲進鄉村工作紀實
    「我每天都會來這兒,有時候還唱上幾段。」王愛蘭說。這是我省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的一個場景。自去年該活動啟動以來,我省堅持送惠民的戲曲、播文化的種子,探索出一條「送」「種」結合、「育」「融」並重的戲曲進鄉村之路,讓戲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煥發出新時代的奪目光彩,也顯著增強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 廈門衛視梨園尋寶 《鬥陣來看戲》戲曲四季不斷
    隨著廈門衛視的進一步在全國九省市落地,欄目在在借鑑其他上星衛視同質類節目的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窄口寬譜化、業餘專業化、舞臺綜藝化、戲曲明星化、節目活動化等多樣化發展途徑。作為欄目「花開四季 百團爭妍」年度活動開出的第一朵花,「百團大戰」將率先集結兩岸百家劇團,深入各地傾情獻藝,讓戲迷們體驗到酣暢淋漓的視聽享受。除此之外,欄目還將根據參演劇團的演出質量,觀眾的評價優劣等指標綜合考評,計劃在今年秋季評選出「十佳民間劇團」,屆時,戲迷們將能領略到真正優質的民間劇團的精彩演出。
  • 連唱連侃12小時,戲曲「馬拉松」是怎樣煉成的?
    近百位大家、名角以說、遊、演、互動等多種方式接力「發聲」,光憑廣播的力量是不夠的,有了全媒體平臺的加持,以及數十位幕後人員的努力,這場戲曲「馬拉松」才得以呈現出頗多看點。匯聚了滬上廣大戲迷熟知的老中青三代主持人:張民權、辛寧、肖亞、李欣、張源、錢芸、司徒純純,以及特意從北京趕來的北京文藝廣播的戲曲主持人尚遠。這其中,有已經退休的老廣播人,也有跨界主持的戲曲愛好者。戲曲廣播頻率副總監徐嘉睿表示,主持人熱情高漲,藝術家也是如此,除非當天不在上海,全是一口答應,「甚至很多人是把原有的事情推掉,來到我們這個直播當中」。
  • 從舞臺到銀幕戲曲人的「電影夢」
    年少學藝,有著「錫劇王子」之稱的周東亮可謂是戲曲舞臺上的大贏家,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戲曲表演藝術上的所有獎項,他幾乎都收入囊中。為何還要跨界做電影呢?周東亮說,這是他與自己的一次較勁。 2015年,省錫劇團想拍攝一部電影,便在全國範圍內一番尋覓,找到了一家有著豐富戲曲電影拍攝經驗的電影廠。
  • 登自家舞臺,唱幸福的歌「村裡小芳」走上「百姓大舞臺」
    揚子晚報網10月1日訊 (通訊員 袁開建 記者 王國柱)「中國範兒就是這麼的氣派,中國範兒就是這麼這麼帥,黃河水洗的黃皮膚,五千年這顏色絕不改,是誰舉止優雅走在歷史舞臺,一身中國的紅升起東方色彩……」9月30日下午,興化市戴南鎮裴馬村新建成的「百姓大舞臺」上,來自史堡村舞動人生健身隊的
  • 秉戲曲所長傳道德良善 高臺教化是戲曲美育功能的體現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國戲曲事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是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面臨不少困難,戲曲劇種在消減,戲曲人才隊伍在萎縮,戲曲觀眾在流失。今年7月,北京市發布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這既為戲曲傳承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舞臺,同時也對戲曲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梨園金秋迎來名家名劇名舞臺 「中國大戲院90周年戲曲展演」開幕
    90年前,一座劇場拔地而起,一躍成為那時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四大京劇舞臺」之一,與文明大舞臺、天蟾舞臺、共舞臺齊名。在當時戲劇舞臺林立的上海,中國大戲院曾是城市文化地標的代表,京劇藝術的象徵,鐫刻著中國京劇史的輝煌篇章。
  • 戲曲的最佳評論者是觀眾,評論家亂戴高帽要問責
    戲曲的最佳評論者是觀眾 評論家亂戴高帽要問責作者:崔偉 中國戲曲,從遙遠的古代走來,從聲聲入耳、萬人空巷到咿呀難懂、觀眾老化,是否已離我們遠去?
  • 「戲曲知識」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唱、念、做、打)(續)
    因而戲曲的唱,演員的技巧和修養都是決定藝術創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對同一劇目的同一角色,由於演員的體驗、理解不同,也由於唱腔唱法不同,逐漸形成了演唱上各種意趣不同的藝術風格。 不同的劇種,對唱的運用也有所不同。有的唱得多,動輒三五十句,甚至超過百句。有的唱得較少,在劇中人動情的時刻才設置大段的。
  • 健身房建到百姓家門口 浙江百姓健身房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近日,記者從省體育局了解到,截至12月20日,2020年我省共新建百姓健身房1015家,實現了全省90個縣(市、區)全覆蓋,超額完成2020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中「新增百姓健身房1000個」的任務目標,在家門口享受低免、便捷、優質的室內健身服務成為浙江百姓實打實的體育福利
  • 再走運河景縣北段【二】連鎮大端莊
    在這裡,村民鍛鍊活動的文體器材應有盡有,而那「百姓舞臺時代旋律」的戲曲大舞臺光彩奪目。我走近大舞臺,睹物思人,浮想聯翩,大端莊村的戲曲發展歷史不由的呈現在我的眼前。那些人,那些戲,人生舞臺,舞臺人生啊。歷史上,這裡區位的優勢,特別是航運交通的便利,經濟發展,商貿流通,多元化文化藝術交匯、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具有濃鬱鄉土氣息和鮮明地域風情的多種民間藝術形式。
  • 「戲曲大觀」從勾欄瓦舍走來的古典戲曲「元雜劇」
    >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戲曲舞臺上人物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間的曼妙風情精緻的戲服之下流淌的惆悵與感傷無不令人拍案叫絕今天,文旅君為您介紹古老的元雜劇此外,元曲的選材極為廣泛,它不局限於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更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等各種人間生活,這種通俗文化深得百姓的喜愛,也使得元代的文學與百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接近。
  • 梁維玲:從保定帥府胡同裡走出的京劇名角
    梁維玲,這位從保定帥府胡同裡走出的京劇名角,也是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回首曾走過的道路,她的經歷也可以稱為一段傳奇。「我家當時就住在帥府胡同一個大四合院裡,青磚瓦房,古色古香,四面都是老街坊。」說起在保定的童年往事,梁維玲滿臉興奮。「小時候我性格像個男孩子,特別愛玩,是四合院裡的『孩子頭』,放學了經常領著同伴們去河裡遊泳,除夕晚上和院子裡的男孩子一起熬夜守歲……」雖然貪玩,但一聽到戲曲,梁維玲馬上就能安靜下來,當時廣播裡天天播放的《沙家浜》《紅燈記》等樣板戲,她都能完整地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