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七夕,便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於鵲橋之上的日子。」——千百年來,中國民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則古老又浪漫的愛情故事,七夕節,也就成為了「中國的情人節」。每至當年七月初七,古代女子們便會向上天祈願,希望自己能有用靈巧的雙手和美好的姻緣。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七夕是因何而起源呢?
自然天象的崇拜
中國人對星象文化的研究,其實已經很久了,我們的祖輩從很早起就在探索宇宙的奧秘。古代星象文化博大精深,「牛郎織女」的故事便是從牽牛星、織女星演化而來。遠古時期,追求秩序的古人井井有條地劃分了天空中,星宿與地域都被一一做了對應,稱作「分星」及「分野」。分星與分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佔星」進行天象佔測。(讀到這裡,相信你一定能想起無數古裝戲的經典臺詞:「我昨日夜觀天象……」等等。)
「牛宿」由六顆星組成,位於銀河東岸;「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的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常被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
時間數字的崇拜
那麼,「七夕」有為何是「七」?為何定在了每年的「七月初七」呢?
古人們將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在古代,這樣的「重日」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七」為算盤每列的珠數,在民間表示了時間的階段性——他們計算時間往往以「七七」終結,如一星期的「七曜」,在日韓國家至今仍被保留。「七」與「吉」諧音,「七七」即為雙吉之意,是個大吉大利的日子。因祭拜活動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晚上即「夕」),故稱「七夕」。另外,因「喜」字在草書中看起來好似連寫的「七十七」,因此七十七歲過壽即為喜壽。
七姐誕
七姐(織女星)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其誕辰日便是七月七日。「七姐誕」曾是每年的盛大節日,主要活動為祈願許願,乞求巧藝,祈禱姻緣等等。隨著社會發展至今,這類活動已經漸漸為人們遺忘,僅有極少數的宗鄉會保留這一節日活動。
生殖的崇拜
生命周期亦是與「七」有關。《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提到:「難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這是說男子以八歲、女子以七歲為一個周期,女子七歲開始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來月經,可以生子;三氣腎氣平均,發育完全成熟。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有很多七夕節日習俗在逐漸消失,但被發展、保留的那一部分仍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我國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