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便是七夕節,這個節日往往是虐單身狗的一天,滿大街的情侶,手捧玫瑰的女生,各種花式秀恩愛,很有人會選擇在七夕的時候求婚或者表白,可能是想藉助七夕這個好日子有個好的兆頭吧。但是有個問題,七夕是什麼時候來的,什麼時候七夕成為情侶們的節日。
有人說是在西漢的時候,在《西京雜記》中有一段寫到「漢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漢代的時候,彩女在七月七日登樓穿七巧針,後來在七夕這天的習俗中就有穿針乞巧的習俗。由此可見在西漢的時候在七月七日就有乞巧這個習俗。在隋人一文中指出,描寫竇後在小的時候在七月七日看織女的風俗,竇後,也就是漢文帝的皇后。根據這些記載可以看出七夕這個節日的確是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其實在古代曆法中根本就沒有七月七日這個節日,在東漢的時候,有一位學者在《四民月令》中明確指出,農民在七月七日這天的時候有很多的事務要做,在這天有曬書籍、衣物的習俗,雖然沒有提到乞巧跟祭拜織女可能已經遺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才明確有七月初七這個節日。
在很小的時候,聽大人說七月七日這天所有的喜鵲都會飛到天上給牛郎織女搭鵲橋,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祭拜織女的?
其實織女這個名詞在周代的古書中就已經存在了,比如《詩經》,在《詩經小雅大東》中有一句:「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其實在古代的時候,牽牛、織女都是星名,那時候古人對星星的很是痴迷,在這首《大東》中出現織女、牽牛,可能在那個時候牽牛織女的故事就在民間口口相傳了。在古代蟋蟀又名為促織、紡織娘。蟋蟀從七月份開始的時候跟著紡織娘一起在勞作,因而獲得這個美稱。在古代女性的工作大都是在家作坊織布,在民間流傳「促織鳴,懶婦驚」的諺語,然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七月。
織女星在七月被稱作是七月紡織之星的標誌,然而織女這個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紡織娘們命名的,希望上天能賜予他們一雙靈巧的雙手,織美麗的織物。因而七夕是屬於女性的節日。
總結而言就是,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將天上的星星命名為織女和牽牛,可能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出現牛郎織女的故事,在西漢的時候出現乞巧節,在這個節日裡面織女會穿針引線祈禱自己能織出美麗的織物,然而將乞巧節定在七月初七可能是在東漢的時候。隨後,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就是乞巧節,女性的節日,到後來演變成為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