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運用我們的機智。否則,不管我們以什麼方式贏得了人們的好感,我們都有在不知不覺中以同樣方式失去這種好感的危險—— 歌德
中華民族代代相守,中華精神代代傳承。在中華大地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之上,無數的中華兒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堅守著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也為了自己內心燃燒的熾熱奮鬥著。
或許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或許我們擁有不同的身份,但是14億中國人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
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相互尊重一直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然而中國還擁有一個未被識別的少數民族,他們在全國擁有70萬的族人,卻始終不在56個民族的範圍之內。這個游離在民族政策之外的特殊民族究竟是誰呢?它的真實身份又是什麼呢?
體制之外
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第一人口大族漢族之外,中國還有著眾多少數民族。儘管中國的少數民族眾多,但是每一個民族的族人數量卻十分有限,一些少數民族的人口甚至在1萬人以下。
然而在中國有這樣一個民族,它擁有著70萬的族人,並不屬於中國的少數民族,卻始終保持著自己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這個民族就是分布在貴州西北地區的穿青人。因為穿青人的服裝大多以青色為主,故得此名。
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格格不入,穿青人的日常生活似乎停留在原始社會,他們過著最質樸的生活,卻並不排斥如今的當代文化。穿青人居住的地區宛如一座世外桃源,擁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雖然停留在最簡單的生活階段,穿青人身上卻沒有原始社會的戾氣,他們與人為善,經營著自己平凡且平靜的生活。
穿青人有著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十分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祭祀活動。每年的農曆九月到臘月,穿青人都會舉辦跳菩薩的祭祀活動,以來表達自己對神明的尊敬,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祛病消災。
穿青人對於死者的祭拜活動十分重視,如果死者離去,家屬必須拿著紙錢來到河邊打水,人們稱之為買水。親屬需要用買來的水為死者梳洗打扮,寄託自己的哀思。
穿青人始終保留著原始母系社會的特點,女人擁有極高的地位,同時也是一個家庭的實際掌權者。與現代生活不同,穿青人中女人是整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經濟來源,穿青人中一直流傳著婦人勤苦男兒樂的順口溜。
忠誠信仰
穿青人並不能達到少數民族的標準,然而因為民族文化的獨特歸屬感,穿青人一直不承認自己漢族的身份。人口普查過程中,為了管理方便,政府曾經建議將穿青人的民族改為漢族,然而穿青人對此反映強烈,中國也一直給予他們最大程度的尊重。
既不屬於中國官方認證的少數民族,又不承認自己漢族的身份,穿青人在兩難的抉擇中艱難生活著。儘管他們對漢族的身份十分排斥,但是他們依舊屬於中國人,因此身份證便是必不可少的。
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在民族一欄中填寫的內容十分明確,但是穿青人卻並不知曉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們民族一欄的信息就直接填寫為穿青人,如此一來,既有利於官方的管理,穿青人的身份也得到了。
擁有70萬人口的穿青人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呢?
追本溯源
關於穿青人的真實身份,外界一直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穿青人其實就是漢族眾多分支中的其中一支,而他們的祖先或許能夠追溯到600年前。明朝時期,朱元璋曾經派遣軍隊駐紮雲南,不久之後,大批的軍隊來到了貴州地區。
在戰爭結束之後,軍隊的士兵以及隨軍的家屬適應了貴州的生活,於是在這裡定居。因為穿青人所處的位置相對封閉,所以他們一向與外界少有交流,久而久之,穿青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然而在600年的發展歷史中,穿青人一直都是一個低調而孤僻的存在,他們生活在深山之中,無法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也從不受到外界的管理。
在穿青人的固有認知中,他們就是與漢族不同的少數民族,穿青人的固有思想也抹殺了曾經穿青人的祖先也是漢族身份的事實,這也是他們為什麼一直排斥自己成為漢族人的原因。
關於穿青人的真實身份還有一種觀點:穿青人就是貴州當地的原生少數民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著居民。根據穿青人的描述,穿青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貴州地區,他們從未離開,也從未接納過外界的其他民族。
穿青人一直是在貴州土地之上成長起來的一個特殊的民族,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是游離於少數民族與漢族之外的獨特存在。儘管人們認同穿青人是貴州土著的看法,但是對於穿青人的民族來源,人們一直一無所知。
關於穿青人的傳說眾多,人們始終有著不同的看法。從面前掌握的各種資料來看,穿青人源自於600年前的明朝行軍遷徙的可靠度較高。許多人穿青人承認自己的祖籍是江西,這與明朝人們的行軍路線如出一轍。
不僅如此,穿青人的婦女身穿三節衣,她們的袖子是滾花邊的大袖,這些都是明朝服飾的特點。穿青人的民族服飾帶有明朝特色,這是一種歷史的傳承,更是對祖先的一種緬懷與致敬。
儘管目前關於穿青人的真實身份人們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但是這並不能抹殺穿青人是中國民族組成的一部分。
中國民族的獨特文化一直是兼具包容性的,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民族還是尚未被識別的民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特殊構成,始終有著自己存在的意義。
中華大地民族眾多,民族融合趨勢十分明顯,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特點為拉近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這是全體各族人民的信仰與準則。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