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2020-12-06 FY時代記憶

朝鮮族

朝鮮族人口為1830929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東北三省,集中居住於圖們江、鴨綠江、牡丹江、松花江及遼河、渾河等流域。其中,吉林省朝鮮族人口為114.5萬人,黑龍江省為38.8萬人,遼寧省為24.1萬人。此外,還有14.8萬多朝鮮族散雜居於北京、山東、內蒙古、河北、天津等地。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遊、長江下遊、珠江下遊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朝鮮族服飾

朝鮮族服飾,朝鮮族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朝鮮族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

朝鮮族女裝短衣長裙。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鬆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製,色彩十分鮮豔。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朝鮮族服飾歷史淵源

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朝鮮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州,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是朝鮮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朝鮮族服裝呈現出素淨、淡雅、輕盈的特點,給人美麗形象,充實了服飾藝術的寶庫。

中國朝鮮族在初期,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與朝鮮和韓國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不斷加強,促進了朝鮮族服裝的發展。

朝鮮服飾特點

遷入中國後的朝鮮族的服飾多沿用朝鮮李朝民間服飾,並有日常服、儀禮服(婚禮、喪禮、祭禮等)、特殊服(舞蹈服、農樂服等)等服裝之分。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色服裝,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婦女傳統日常服裝為短衣(「則高利」),長裙(「契碼」),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改制服或西服。姑娘和少婦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豔奪目,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豔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紅、紫、藍色等綢緞製成。老年婦女喜著白色衣裙,並習慣用白布包頭,冬天加穿以毛衣為裡、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後來也穿草鞋、麻鞋、膠鞋,普遍穿布膠鞋或皮鞋。

傳統男裝

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繫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 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裡,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也有效仿明朝漢服的道袍,直裰(中致莫),直身,貼裡,曳撒,團領袍等等。

傳統女裝

朝鮮族服裝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製作。女子婚前穿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 ;婚後則穿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

傳統童裝

朝鮮族兒童服裝主要是七彩衣,是用猶如彩虹的七色綢緞給兒童做的衣服。朝鮮族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出於審美心理或闢邪目的,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更加聰慧、活潑可愛。另有觀點指出,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朝鮮族服飾搭配

朝鮮族服裝有佩飾顯得完美。如繡花髮帶、繡花荷包、流蘇,腳穿淺色船形鞋等。傳統朝鮮族服裝的領結下常掛一個流蘇,流蘇上的裝飾為一塊玉雕或一柄小銀劍,其上有一環圈,下面則垂著長長的絲線流蘇,與服裝相呼應,形成整體美感。

朝鮮族的裝飾品,大體可分為頭飾和腰佩。頭飾主要有髮帶、釵、簪等。女人用的頭飾要比男人用的多,而且非常華麗。腰佩有腰帶、荷包、妝刀、玩物等,其中有很精緻的工藝品。

朝鮮族婦女頭飾較簡單,女孩多留娃娃頭短髮,未婚少女梳一條長辮,婚後挽發於腦後,除在辮根和辮梢系彩色頭繩及在髮髻上插金屬簪外,無其它飾物,樸素大方。

朝鮮族人民具有愛好和平、生機勃勃的品格,民族文化深沉而又活躍、傷感而又樂觀。在節假日和老人壽誕之時穿上朝鮮族傳統民族服裝,載歌載舞,共同歡慶,這已成為朝鮮民族標誌性的「風景線」。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朝鮮族館

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2000年全州人口221萬,其中朝鮮族有80萬人,佔我國朝鮮族總人口的41.6%。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吉林省東部,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鹹境北道、兩江道毗鄰,瀕臨日本海與韓日相望。自治州下轄延吉、圖們、龍井、和龍、琿春、敦化六市及安圖、汪清二縣,全州面積4.27萬平方公裡,約佔吉林省總面積的1/4。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朝鮮族另一個民族自治地方,處於長白山的環抱之中,2000年全縣朝鮮族有1.36萬人。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相關焦點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高山族服飾!
    臺灣高山族九個族群的傳統服飾各有特色。高山族各部族之間的服飾還有一些差別。服飾是文化的象徵,是民族審美特徵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滿族服飾介紹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服飾 景頗族男性服飾 景頗族服飾風俗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
  • 56個民族服飾——哈尼族服飾!
    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哈尼族服飾色彩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
  • 56個民族服飾——傣族服飾!
    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間習俗。 傣族服飾穿著風俗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 56個民族服飾——白族服飾!
    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服飾發展 白族先民也開始有簡單的服飾,當然服飾由於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一開始的主要功能無疑是保暖、避寒。 南詔時期 大凡華貴的衣服,都要用精絲織成的絲、錦、絹縫製而成。南詔王、清平宮的服飾皆用錦繡,外綴虎皮,異常燦爛。在唐代的《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中,對所描繪的王族和官員的服飾,作了詳細的描述。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 一個民族的服飾都是一個民族特色的體現,民族特色豐富了傳統文化
    提起中國服飾,不得不說一說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服飾。每一種服飾都包含著漢服元素,卻又把漢服點綴的多姿多彩。今天,門道君將給大家介紹幾種我國的民族服飾。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繡花帽,著繡花衣,穿繡花鞋,扎繡花巾,背繡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二、回族服飾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 56個民族傳統服飾--畲族
    叮鈴鈴~各位乘客歡迎乘坐「56個民族傳統服飾」號列車前方即將到站第二十站:畲族站敬請欣賞南方遊耕民族的傳統服飾~畲族是中國南方遊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
  • 你知道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嗎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白族、朝鮮族、哈尼族、黎族、哈薩克族、傣族、畲族、傈僳族、東鄉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納西族、羌族
  •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實物和圖片展在法國巴黎揭幕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實物和圖片展在法國巴黎揭幕     中新社巴黎十月三日電(記者蔚中) 傣族樹皮衣、赫哲族魚皮鞋、水族蠟染布......五百多件來自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服飾實物和圖片今天在法國巴黎展出
  • 《我從遠古走來》第二屆56個民族服飾設計創意大賽新聞發布會
    一帶一路網西南管理中心主任陸瑩女士致辭發布會上,一帶一路網西南管理中心主任陸瑩女士提出,此次發布會會上宣布「一帶一路文化藝術傳播中心西南中心」正式成立,是為了更好的推動西南地區各省、市、縣快捷、有效的吸納更多的服飾愛好者及56個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人參與到賽事當中。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與民俗
    結婚有婚禮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婚禮服各不相同,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很期待的服飾之一。在一些民族的風俗中,嬰兒要舉行穿戴儀式,如我國中東部地區人們常常在嬰兒剛滿一周歲的時候舉行一個滿歲儀式,給嬰兒穿上特殊的貼身肚兜。上面繡著 福祿壽喜、桃枝、鯉魚跳龍門等圖案。從兒童到成人是個重要階段,我國很多民族把成人禮當作很重要的一個儀式。
  • 一組圖看完世界各國民族服飾!
    中國56個民族各民族服飾    中國56個民族各民族服飾    中國56個民族各民族服飾    中國56個民族各民族服飾    中國56個民族各民族服飾 特別聲明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傳統的手工藝是民族服飾中最為精彩華美的部分之一,彰顯了民族服飾風貌的特點。
  • 延邊朝鮮族服飾特點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乾淨、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婦女穿短衣長裙,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茶—高山族酸柑茶
    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勞動、戀愛、婚宴、節慶、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為高山族支系較多,所以表現在音樂歌舞上的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
  • 朝鮮族為何有「白衣民族」之稱
    朝鮮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是朝鮮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朝鮮族服飾呈現出素淨、淡雅、輕盈的特點,還被稱為是「白衣民族」,這是為什麼呢?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清末時期從朝鮮半島移居到東北而逐步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所以,要探索朝鮮族服飾的歷史淵源,應從朝鮮半島的服裝入手。朝鮮半島服裝受中國唐朝服飾影響較大,當時的服裝講究乾淨、素雅,所以朝鮮人的著裝也傾向於整潔、乾淨。他們甚至認為這是一種道德。現在朝鮮族人特別偏愛白色,就很典型地反映了朝鮮族酷愛潔淨的特點。
  • 首屆廣西民族服飾徵集系列報導|韋丹菊:去繁就簡發揚民族服飾
    首屆壯美廣西民族服飾設計徵集與展演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吸引區內外各民族設計師踴躍參與,組委會對話設計師韋丹菊,聽她淺談她心中的民族服飾變革。韋丹菊,是一個已經成立服裝工作室的資深設計師,北上打拼的經歷見聞及新興服飾潮流的影響並未消減她對本民族服飾文化的關注,作為一個壯族人,她對家鄉的白褲瑤和藍衣壯服飾興趣濃厚,並積極參與到相關傳統工藝製作的學習之中。她表示「族服飾是我們少數族文化精髓,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也永遠不會被時光湮沒,如何去繁就簡及提高審美是我們的致力追求。」
  • 民族風服飾美不勝收,我被昆明機場的民族服飾驚豔了!
    暑期來臨,昆明機場服務臺的工作人員換裝了特色的雲南民族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