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
朝鮮族人口為1830929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東北三省,集中居住於圖們江、鴨綠江、牡丹江、松花江及遼河、渾河等流域。其中,吉林省朝鮮族人口為114.5萬人,黑龍江省為38.8萬人,遼寧省為24.1萬人。此外,還有14.8萬多朝鮮族散雜居於北京、山東、內蒙古、河北、天津等地。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遊、長江下遊、珠江下遊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朝鮮族服飾
朝鮮族服飾,朝鮮族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朝鮮族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
朝鮮族女裝短衣長裙。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鬆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製,色彩十分鮮豔。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朝鮮族服飾歷史淵源
中國的朝鮮族大部分是東北淪陷時期時期陸續被日本從朝鮮半島作為政治移民強制遷徙至東北逐漸形成的一個少數民族。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朝鮮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州,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服裝,是朝鮮族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其文化與朝鮮半島的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朝鮮族服裝呈現出素淨、淡雅、輕盈的特點,給人美麗形象,充實了服飾藝術的寶庫。
中國朝鮮族在初期,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和近代文化的輸入,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與朝鮮和韓國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不斷加強,促進了朝鮮族服裝的發展。
朝鮮服飾特點
遷入中國後的朝鮮族的服飾多沿用朝鮮李朝民間服飾,並有日常服、儀禮服(婚禮、喪禮、祭禮等)、特殊服(舞蹈服、農樂服等)等服裝之分。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色服裝,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婦女傳統日常服裝為短衣(「則高利」),長裙(「契碼」),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改制服或西服。姑娘和少婦的衣裙,五彩繽紛鮮豔奪目,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起來好象彩虹在身。青年婦女和少女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鑲色彩鮮豔的綢緞邊。飄帶也是用紅、紫、藍色等綢緞製成。老年婦女喜著白色衣裙,並習慣用白布包頭,冬天加穿以毛衣為裡、綢緞為面的坎肩。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朝鮮族早期穿木屐、革履,後來也穿草鞋、麻鞋、膠鞋,普遍穿布膠鞋或皮鞋。
傳統男裝
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褲子。外出時,多穿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男子短衣朝鮮語也叫"則高利";成年男子的上衣衣長較短,斜襟、寬袖、左衽、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繫結在右襟上方。他們還喜歡黑色外套或其它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即「坎肩」,"坎肩"朝鮮語叫"古克", 一般套在"則高利"上衣的外面,多用綢緞作面,毛皮或布料做裡,有三個口袋,五個扣,穿上顯得特別精神,也有效仿明朝漢服的道袍,直裰(中致莫),直身,貼裡,曳撒,團領袍等等。
傳統女裝
朝鮮族服裝根據穿著者的年齡和場合,選用各種質地、顏色的面料製作。女子婚前穿鮮紅的裙子和黃色的上衣,衣袖上有色彩繽紛的條紋 ;婚後則穿紅裙子和綠上衣。年齡較大的婦女,在很多顏色鮮明、花樣不同的面料中選擇。
傳統童裝
朝鮮族兒童服裝主要是七彩衣,是用猶如彩虹的七色綢緞給兒童做的衣服。朝鮮族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的象徵,出於審美心理或闢邪目的,意在讓兒童美麗幸福、更加聰慧、活潑可愛。另有觀點指出,過去朝鮮婦女善於保存各種顏色的布塊,用來給孩子做衣服等等。
朝鮮族服飾搭配
朝鮮族服裝有佩飾顯得完美。如繡花髮帶、繡花荷包、流蘇,腳穿淺色船形鞋等。傳統朝鮮族服裝的領結下常掛一個流蘇,流蘇上的裝飾為一塊玉雕或一柄小銀劍,其上有一環圈,下面則垂著長長的絲線流蘇,與服裝相呼應,形成整體美感。
朝鮮族的裝飾品,大體可分為頭飾和腰佩。頭飾主要有髮帶、釵、簪等。女人用的頭飾要比男人用的多,而且非常華麗。腰佩有腰帶、荷包、妝刀、玩物等,其中有很精緻的工藝品。
朝鮮族婦女頭飾較簡單,女孩多留娃娃頭短髮,未婚少女梳一條長辮,婚後挽發於腦後,除在辮根和辮梢系彩色頭繩及在髮髻上插金屬簪外,無其它飾物,樸素大方。
朝鮮族人民具有愛好和平、生機勃勃的品格,民族文化深沉而又活躍、傷感而又樂觀。在節假日和老人壽誕之時穿上朝鮮族傳統民族服裝,載歌載舞,共同歡慶,這已成為朝鮮民族標誌性的「風景線」。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朝鮮族館
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2000年全州人口221萬,其中朝鮮族有80萬人,佔我國朝鮮族總人口的41.6%。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吉林省東部,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鹹境北道、兩江道毗鄰,瀕臨日本海與韓日相望。自治州下轄延吉、圖們、龍井、和龍、琿春、敦化六市及安圖、汪清二縣,全州面積4.27萬平方公裡,約佔吉林省總面積的1/4。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朝鮮族另一個民族自治地方,處於長白山的環抱之中,2000年全縣朝鮮族有1.36萬人。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