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 、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服飾色彩
哈尼族服飾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有100多種不同的款式。適應於梯田農耕勞動,具有共同的刺繡圖案、裝飾物品和審美色彩,這是哈尼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哈尼族以黑色為美、為莊重、為聖潔,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哈尼族服飾上的裝飾物品和刺繡圖案,實質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對祖先英雄業績的緬懷和記述。
哈尼族服飾工藝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飾極為講究,其服飾做工精巧,整體勻稱。一套阿木婦女服飾,可分為:帕匹(繡花腰帶)、「帕合」 (衣服)、「阿達」 (繡花圍腰)、「帕吃」 (統裙)、俄摳(頭箍)、「俄巴」 (扎頭帶)、「泡通」 (彩色頭穗)、「住什」 (彩色料珠)、「納斥」 (耳環)、「納斥斥扎」 (銀鏈子)等十個部分,每部分都裝釘有銀飾品或繡有繁雜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鳥魚蟲圖案,繡工精細,圖形規則,構思精巧。
哈尼族服飾特點
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婦女)服飾上穿左大襟青藍色上衣,衣服長及膝部,衣裙一體。腰帶是一根繡滿月亮花、狗牙花的藍布帶,或是銀腰帶。正面從胸部到腹部輟有數十甚至上百顆銀泡,衣角四周繡滿花草圖案;下穿窄管青藍長褲,小腿纏綁腿布。
哈尼族臘乜支系(婦女)包頭巾用桃紅印花布鑲黑布做成,四角綴有玻璃珠組成的花邊。衣服為土布料,胸部綴有銀泡、銀鈴;腹部鑲二排三角形銀泡;用銀幣做紐扣或布制滿襟對扣。腰系一條圍腰,褲子用黑布縫製,圍腰、襠部、褲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制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哈尼族服飾文化
哈尼族服飾無論在原料、色彩、款式、裝飾手法等,無不與梯田農耕生產密切相關。以梯田農耕生產和梯田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的改良、發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內涵、適應梯田生產需要為原則。
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無論男女,其服裝均以黑色為主基調,這是其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沉重感和審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會歷史文化 發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環境和梯田稻作農業所決定的。哈尼族以梯田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黑色,對高山農耕生產者來說在保暖、耐髒、耐磨等方面都有獨特優勢;另外,這一習俗也地理環境、社會生活的封閉以及"避世深隱"的民族心理、落後的傳統原料和印染技術的客觀體現。
哈尼族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服飾無論在原料、色彩、款式、裝飾手法等無不與梯田農耕生產密切相關。以梯田農耕生產和哈尼梯田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的改良、發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內涵、適應梯田生產需要為原則。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哈尼族館
哈尼族是中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總人口125.4萬多,絕大部分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佔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佔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餘分布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榮程集團文化板塊為整合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民族非遺保護所搭建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共享的平臺。其緊扣創意、創新、創造、創業四大核心要素,圍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四項人類核心訴求進行場景設置,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根據各民族獨特風俗分為56個民族非遺手工藝場景展示館,每個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各民族生產生活場景,既是民族自然生態的呈現,也是56個民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的平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