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如何從「國定」貧困縣變為全國百強縣?

2020-12-25 中國政府網

    10年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因窮聞名天下。一面,上級有領導來泉州,只要邀請他們去看看安溪,多數人脫口而問:要給多少錢?另一面,安溪只要聽說上頭來人,首先要問的是能給多少錢?

  貧困縣之帽,確實給安溪縣帶來了不少好處,一度,安溪發動「舉全縣之力,攻貧困之堅」大戰,遭到不少阻力,有人質問:脫了貧困之帽,憑什麼再找國家一年要回上千萬!

 

安溪全景俯瞰

  一場思想大辯論大變革後,安溪人漸漸清醒起來,上級天天給錢,一年一人平均也給不到10元。安溪人長志氣了,變求助為自強。108萬安溪人民不再喊山高,不再叫路遠,更深層次的變化是,安溪人不再說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摘窮帽,奔小康,10年來,連年保持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三次進入全國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

  有這樣一組數字:2000年,安溪縣財政總收入3.2億元,2006年達12億元,實現6年翻兩番;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345元,2006年5781元,增幅達72%。這組縣強民富的數字,折射出黨的十六大「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論斷的正確,成為安溪人民自強不息的生動寫照。

  崛起大工業

  1985年,未擺脫貧困的安溪,全縣工業產值僅為1.1億元。之後的15年,安溪工業產值勉強接近百億元。2000年的6年後,安溪工業產值輕鬆跨越兩百億元大關。

  安溪的急速跨越,得益於集約與節約。

  安溪,利用國家確定的安溪省級開發區這一平臺,按照「一區帶五園」的思路,對全縣範圍內適合工業項目落地的區域進行整合,摒棄各自為陣、謀劃握指成拳,將零碎分散於近10個鄉鎮的低品位的工業小區,統一整合成規劃面積50平方公裡的安溪經濟開發區。同時,加大力度,集中建設,使之成為工業企業集聚的主要平臺。

  目前,這一平臺的作用已初步顯現,500多家入駐企業,年創工業產值近150億元,上繳稅收超4億元,成為安溪發展重要的增長極。

  安溪是我國635#石材的主產區,傳統的粗放加工,石材行業年創產值不過4億元,而造成的環境破壞卻十分嚴重。產區沿線的藍溪,一度被人們戲稱為「流沙河」。近年來,安溪縣結合工業區建設,在龍門、官橋等石材主產區,規劃建設石材生產集控區,將石材企業一一請進集控區。產業得到最優化的整合,同時堵住了汙染源頭。

  水泥行業是安溪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年產水泥380萬噸,產量佔泉州市的2/3,但其中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旋窯水泥不足10%。水泥行業技術層次低、產品標準不高,很難進入大城市市場。安溪縣大手筆整合,引導全縣水泥行業中向有資金優勢、原材料優勢、技術優勢的企業集合,在集約與節約、優化配置資源的前提下,重新組建了三元集發企業,投資10億元,分兩期新建年產400萬噸旋窯水泥生產線。該項目建成後,安溪旋窯水泥比重將從10%提高到100%,全縣所有的落後水泥生產企業將全部淘汰。

  由立窯改為旋窯,安溪水泥品質全面提升。同樣生產1噸水泥,旋窯可節約原料10%、節省燃煤20%,降低成本40元,僅此一項,年節約成本達1.6億元。

  成立於2001年的福建三安鋼鐵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2004年7月全面建成投產後,形成了包括燒結、煉鐵、制氧、煉鋼、連鑄、軋鋼一體的冶金聯合企業,是福建省第二大鋼鐵生產基地。2006年實現產鐵98.5萬噸,產鋼101萬噸,產材23.8萬噸,實現總銷售額30億元,上繳稅收1.5億元。

  提及安溪企業家,總有人說安溪企業難做大,其主要原因是,安溪的根脈文化是「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在安溪,像三安這麼大的企業確實屈指可數;很多頗有成就的安溪企業與三安比,都望塵莫及。而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三安董事長林秀成認為,自己的企業確實做大了,但並沒有做強做優。要鑄造百年不衰企業,出路在於與更高更強企業聯合。幾年前,三安與福建鋼鐵巨頭三明鋼鐵集團就開展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與「單幹」比,合作效益十分明顯。為抓住又好又快的發展機遇,去年12月,三安鋼鐵公司與三明鋼鐵集團進行全面重組整合。三明鋼鐵集團以51%股份控股,形式上,「老子」三安一下變成「孫子」,成了地地道道「鳳尾」。實質上,是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市場等優質要素一次大疊加,其結果是多贏。新公司注入5億元資金,在2-3年內,新上2條100萬噸軋鋼、1000立方煉鐵、150萬噸燒結、30萬千瓦的尾氣發電等項目,成為福建省強強聯合的大集團,競爭的半徑迅速突破福建,延伸的也不僅是全國,而是世界。這個新興鋼鐵產業園,在未來的2-3年內,將為安溪創造150億產值、8億元稅收。

  安溪,遍地開花的工業布局時代宣告結束,大工業大產出高效益的朝陽噴薄而出,2005年工業增長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5% ,2006年躍升到67.4%。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資源匱乏的山區縣,今天,邁上了工業化徵途。

  建設大縣城

  被稱為典型山區縣的安溪,導致貧困最直接的原因是交通閉塞。雖然與泉州、廈門的直線距離不過50公裡,但幾十座千米高山重重阻隔,一個來回得花一天多。另外,安溪有縣無城,3000多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僅有0.8平方公裡的城區。安溪的真實寫照是:橫直三條街、一間小百貨、兩處飲食店、最高四層樓。

  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安溪的現代化。而怎樣把面積73.36%以上全是高山峻岭的安溪建設成城市化、現代化新城呢?

  縣委書記尤猛軍說,沒有任何模式可以模仿,因為安溪的地理條件太獨特。

  思路決定出路。安溪縣從舊框框的「山區縣」中解脫出來,尋找自身的優勢,以建設大縣城、縮小時空距離、突出區位優勢為突破口,大膽提出:安溪要融入港口經濟圈。

  同樣大膽的是,安溪要投建全國縣級自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這一消息,把沉靜的山城攪得驚天動地。

  建設安溪直通廈門的高速路,使原本要花1天時間的時空縮短至1小時,這對深受群山阻隔之苦的安溪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BT,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解決了「錢從哪裡來」這個最令安溪人發愁的問題。短時間內,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在安溪動工興建。

  山門打開了,安溪到廈門僅1小時車程,到泉州港只需40分鐘。全縣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通車裡程達4000多公裡。安溪人自豪地說,這像一次大搬遷,一下把全縣擱到泉州、廈門的海岸線上,真正與港口經濟圈實現了最短距離對接。

  建設大縣城,安溪同樣大手筆。

  城市東拓南進,舊城急速提升,建設大縣城,安溪順著這樣的思路舒展而開。向東,啟動城區東二環路建設,通過路網建設,將參內、魁鬥等東部鄉鎮的部分區域納入城區規划進行開發建設;向南,依託安溪-廈門高速路,把城區向南面的官橋、龍門延伸,使城區與龍橋工業區聯為一體。通過東拓、南進等一系列舉措,安溪縣城體量逐年撐大,200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僅為6.8平方公裡,2006年增至15平方公裡,預計到2010年,安溪大縣城面積將擴大到25平方公裡。

  拉開架構後,安溪先後啟動市場建設、學校建設、住宅建設、市政配套、形象建設等工程,不斷完善大縣城功能。

  一座城市,無商不活。年交易量達11億的中國茶都市場,宛如一塊磁性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山裡山外的茶農茶商匯集安溪,帶動了整個城南片區的人氣。看到商貿業對縣城建設的現實拉動作用,安溪縣又緊鑼密鼓地籌划起安溪工藝城、安溪特產城、安德物流中心、安溪建材城、安溪農貿新城等市場建設。這些市場,對安溪大縣城的推動作用究竟有多大,我們從安溪三次產業比例的變化可見一斑:2003年安溪三次產業比重為11.7:54.5:33.8,僅2年後,這一比例改為9.5:49.3:41.2。

  大同路、中山路、工會、城東、龍津等12個舊城片區實施改造,龍鳳都城、世紀豪廷、三遠江濱花園、龍湖山莊等25個新區開發建設,富貴特區、富華林美、世紀廣場、億龍城市花園、龍苑新村、三遠商城等8個現代居住小區建成。與此同時,相關配套設施、公共設施全面啟動,河濱南路、城西大橋、南門大橋完成拓改,城區西二環路建成通車,建安大道、汙水處理廠等一批市政設施有序推進;鳳山森林公園、龍津公園、金錢山公園、茶都公園等5個休閒公園建成,新增綠化面積10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9.1平方米。尤其是「大龍湖」的建成、「十裡詩廊」的完工,安溪縣城在日漸長大的同時,也在變綠、變美了!

  大縣城的建成,出現了兩股熱潮,一股是農民大量進城。安溪縣城近幾年來開發的商品房,農民買房佔70%以上。居有其屋,平均每年有6萬農民從高山舉家進城。二是成千上萬外遷的安溪和安溪籍的人大量「回歸」,其帶回的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四處迸發,尤其是百萬安溪華僑帶回的全新思維與發展理念,洗心革面了安溪農民。

  時空縮短,城市擴大,觀念革新。構建大縣城,不僅使安溪從山區縣一下變成港口經濟圈內的城市;更使安溪農民在身份蛻變的同時,思維理念發生了深層次的變革。

  
          茶園採茶忙                       安溪鐵觀音神州行茶王賽鑑茶現場

      構建大茶業

  安溪縣給自己經濟發展做了這樣一個定位:工業強縣,茶業富民。開始我們認為是錯把「葉」當「業」字。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們深切感受到安溪把「葉」當「業」的重要,因為,此業挑起另一端——90萬農民致富的大梁。

  尤猛軍說,工業是安溪發展的頂梁柱,但一離開茶業,安溪就會走回老路——貧困。安溪的縣情是,3057平方公裡的土地,2600多平方公裡是山地,期間聳立著115座千米高山。就在陡峭的高山裡,仍然生活著70萬安溪農民。沒有高山農民的富裕,安溪就與小康斷緣。全縣12億財政收入,茶業雖然僅佔1200萬元,但茶業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200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345元,到2006年,高達5781元,增幅達72%。2006年,農民存款比2000年增長了100%。2000年,安溪農民人均純收入居福建省12位,到2006年,攀高到第7位。

  安溪,像一位巨人在挑擔,一頭挑的是工業強縣,另一頭挑的是農民致富,巨人之所以能夠邁著矯健步伐快速前行,主要的原因是兩頭重量均勻。

  安溪茶葉,創下全國產茶縣諸多第一:50萬畝茶園,全國第一;5萬噸產茶量,全國第一;茶葉平均價高出全國平均價80%,單價第一;茶葉受益人口、茶農年均收入全國第一;「安溪鐵觀音」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填補全國茶葉類空白,全國第一。

  回放「香飄兩岸,譽滿中華」的安溪茶葉歷史,安溪人仍隱隱作痛。上世紀90年代,安溪農民只懂種茶、制茶,不懂市場開拓,茶葉越是豐收,價格越是低。茶賤傷農,一度,茶農曾把自己親手製作的大批茶葉燒毀,把自己親手種植的大片茶林砍光。

  安溪縣及時引領茶業發展方向,提出「建基地、提品質、拓市場」思路;市場打開後,縣裡又及時引導茶農走「基地建設規模化、產品加工專業化、質量監督標準化、市場管理規範化、服務保障社會化」之路;當安溪茶葉效益如日中天時,縣裡又提出「以生態化思維抓生產,以工業化思維抓產業鏈延伸,以品牌化思維抓市場」的發展思路;當安溪茶葉走向品牌化時,安溪縣向全體茶農發出號召,「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新生活」全新發展理念。安溪縣拾級而上式的引導,使安溪茶葉從粗放型生產、經營走上精細耕作、集約經營軌道,水到渠成之時,安溪縣把產品變為品牌,把品牌變成文化。去年開始,安溪縣開展以政府為主導的「鐵觀音神州行」活動,走遍大江南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廖皆明說,我們走遍全國大、中城市,不是去替茶農賣茶葉,而是去宣傳鐵觀音,去規範市場,去弘揚鐵觀音文化,去保護鐵觀音品牌。

  尤猛軍說,如果把去年的「神州行」稱為「樹形象」,那麼,今年安溪正在抓一個「練內功」大行動那就是「萬人培訓」工程。這個萬人行動,培訓的不僅是茶農,還有茶幹部、茶商、茶葉工作者、茶葉宣傳者,培訓內容不僅局限在生產、管理技術和茶葉製作技藝,還包括大局意識、衛生標準、土壤成分分析、茶葉成分分析、營銷策略,確保茶業產業鏈的每個環節走向和諧健康新生活。

  安溪鐵觀音出名後,清醒、聰明的安溪人知道,水滿則溢。今年開始,安溪拿自己的短處開刀,最少實現以下四個突破:一是組織管理上突破;二是產業鏈延伸上突破;三是品牌自我保護上突破;四是提高茶葉質量上突破。

  安溪茶業,圓了安溪人民的致富夢。坐落在安溪南大門的中國茶都,年交易量達11億元。原貧困面佔全縣90%的內安溪近90萬農民,憑藉鐵觀音,徹底告別了貧困。在內安溪感德鎮,全鎮70%茶農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

  10年前的安溪,靠救濟、靠國家財政補貼、靠求助治縣撫民,10年後今天,安溪,靠自己強筋壯骨,縣財政日益富足,2000年之後6年,自給有餘,而且為國家做出了21.4749億元貢獻。更可貴的是,安溪縣發展一直追求這樣一條主線:追求綠色GDP、追求幸福GDP、追求和諧GDP,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以損耗資源為代價,不以今天的政績、未來的建設成本為代價,實現城市建設大發展且幾乎無欠債的優質發展目標。

  安溪告別了「拖福建發展後腿」、「泉州發展大包袱」歲月,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大有所為,在建設泉州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中大有作為。(記者 黃敬 吳沿)

相關焦點

  • 福建最勵志的一個縣,曾是全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今是中國百強縣
    走遍福建56縣『帶你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福建有這麼一個山區縣,不沿邊、不靠海,以前不僅是窮山惡水的貧困縣,而且是福建全省最大的國定貧困縣,三分之一人口的溫飽都是問題。然而現在,這個縣是中國百強縣,排在中國百強縣的第63名,太勵志了,堪稱「福建最勵志的一個縣」,這就是安溪縣。上次,田螺哥哥拍了安溪縣,大家說沒有拍到二環路,田螺哥哥就特地再來一次,來拍一下安溪的二環路。我們從二環路的東邊開始逛,這裡有一個「中國茶都」,是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交易市場。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安溪深度轉型 茶鄉譜寫新篇
    全國媒體聚焦安溪「晉級百強」之路從國家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12月3日至6日,由福建省安溪縣、泉州晚報社聯合主辦的「跨越四十年 晉級百強路」全國媒體總編(記者)看安溪大型採風活動在安溪舉辦採訪團實地走訪了聚豐工藝品公司、中科生物植物工廠、天電光電、尚卿鄉灶美村(中國淘寶村)、藤雲驛站創客空間(國家級星創天地)、尚卿鄉物流集散中心、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智造產業園、弘橋智谷(泉州)電商產業園、雲嶺茶莊園等地,感受安溪發展巨變和茶鄉之美。從貧困縣到百強縣一提起福建泉州安溪縣,很多人立刻會聯想起「一古三鄉」來。
  • 福建安溪:打造產業扶貧樣板 贏取脫貧攻堅勝利
    本報記者 林朝曦攝影報導安溪,曾是全省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
  • 福建這個幸運市,被4個貧困縣圍繞,將迎來大發展有望進入百強縣
    福建東南沿海的大省,歷史上在明清以來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加上改革開放40年來的崛起,福建雖然只有9個地級市,但也是位居全國前列的經濟大省,特別是人均GDP水平,表現出了沿海開放地區該有的水準,與此同時福建的經濟體量和兩頭的廣東、浙江相比,就顯得有點捉襟見肘了,因為福建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
  • 安徽曾經的貧困縣,如今已闖入全國百強縣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城市的變遷,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合肥的逆襲之路」,如何從6萬人的小縣城蛻變為即將邁入萬億GDP的大都市。
  • 全國百強!恭喜石獅、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太牛了!
    今天(10月8日),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等單位在《人民日報》第8版刊發了《2019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布》,發布「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等榜單。
  • 晉江第五,福清第二十二,全國百強縣榜單出爐,有你的家鄉嗎?
    每個人也都想知道自己的故鄉,或者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到底經濟實力如何,或者說自己的故鄉,生活的地方的經濟水平在全國範圍內處於什麼樣的一個位置。全國百強縣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分布在17省(市),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合計57席。福建百強縣(市)較多,有7席。其中——晉江市排名全國第5位,擠進全國前十!
  • 小鎮以溫泉和茶出名,常被誤認歸屬廈門,曾經貧困現在全國百強縣
    廈門是福建的旅遊頭牌,但去過鼓浪嶼或曾厝垵後,人多到讓你開始懷疑人生以前的安溪曾是貧困縣,依靠茶產業,近幾年已是全國百強縣。雖然從景致上和配套上講,安溪和武夷山沒有任何可比性,但作為一個人少、有風情、休閒度假的去處,安溪還是相當合格的。
  • 福建這4個縣,會是撤縣設區之地,有2個全國百強縣
    福建面積12.4萬平方千米,人口3839萬人,下轄有44個縣,其中有兩個縣為全國百強縣,會是撤縣設區的地方,下面是它們的概況:1、閩侯縣,福建省閩侯縣,福州市下轄的一個縣,被稱為「中國橄欖之鄉」,古稱「八閩之首邑」,總面積2136平方公裡,人口69.5萬人,閩侯縣在百強縣排名第46
  • 初嘗安溪鐵觀音 記者迷上清潤「蘭花觀」[組圖]
    會後,李先生盛情邀請我一道去安溪,那是名茶原產地。我便放棄與其他兄弟網站一道出遊機會,誰讓自己迷上那清潤的「蘭花觀」。  茶產業是安溪的一號工程,以全國1/50的茶園面積,生產著全國1/25的茶葉,連續5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並催生出百億大產業。我從網上了解到,茶鄉安溪歷經30幾年,摘掉國家貧困縣帽子,到基本小康,全省十強縣、再到全國百強縣。
  • 安徽有座「勵志」小縣城,從貧困縣一躍躋身百強縣,未來可期
    說到安徽省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許多城市依靠長三角城市群的「東風」取得明顯進步,在加強省聯社的發展模式下,合肥GDP總量暴漲,即將突破一萬億,在安徽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一哥」,當然,安徽不僅合肥、蕪湖、馬鞍山產業結構完善,漳州、蘇州自然風光也很美,這些地級市勾勒出了安徽美麗的城市景觀,並稱之為大城市,今天說的是安徽有座「勵志」小縣城,從貧困縣一躍躋身百強縣
  • 安溪:靠自己骨頭長肉 撬開貧困絆腳石
    貧困之於安溪,刻骨銘心。改革開放初期,2400多座千米以上的高山團團包裹住茶鄉,於1985年將「福建最大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重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全縣近四成人口、31.37萬名貧困群眾「冬缺棉被春缺糧」。
  • 福建日報點讚安溪人才工作!安溪:打造臺灣人才登陸第一家園山區第一站
    △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為臺灣人才協會會長謝斌暉授牌兩岸交流,人才先行。山區縣安溪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福建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提出的「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講話精神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強調的「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上取得新突破」的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對臺優勢,先行先試,出臺了一系列充滿含金量與含情量的惠臺政策,吸引大批臺灣人才齊聚茶鄉、揮灑才情,努力打造臺灣人才登陸第一家園山區第一站,為共同家園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 福建這一山區縣,發達繁華程度不輸地級市,鐵觀音聞名全國
    旅遊行業近年來的發展非常受歡迎,另外,對一個城市的經濟也有很大的牽引力,因此,各地都在積極地挖掘自己的旅遊資源,像福建一樣,是我國最受遊客歡迎的省份之一,除此之外,福建各城市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別是一些小城市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帶大家來看了福建最發達的山區縣。
  • 重慶曾經的貧困縣,如今搖身一變成「百強縣」,坐擁眾多旅遊資源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重慶一個「逆襲」的縣城,曾經一度被稱作是貧困縣,如今卻「醜小鴨變白天鵝」,華美蛻變為了全國縣域旅遊競爭力的百強縣。對這裡帶著一絲好奇心的小夥伴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座縣城到底是怎樣實現如此大的「跨越性」發展的。
  • 從貧困縣逆襲成百強縣,貴州這座縣城未來可期,被稱「川黔要塞」
    貴州是我國西南一大重要省份,是區域內最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它緊挨著重慶和四川這兩大省份,發展自然不差,而且因境內地形複雜,所以這裡也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稱,境內最知名的城市就是貴陽和遵義,它們是省內的雙子星,是知名度最高的兩座城市,但小編今日說的不是這些地方,而是境內一座未來可期的縣城, 它從貧困縣逆襲成百強縣,是發展速度較快的一座縣城
  • 福建7地上榜全國百強縣!快來為家鄉打call→
    7地上榜2020全國百強縣!此外,2020年全國百強新城區、全國百強城區也重磅出爐!福建多地上榜!福建7地上榜2020全國百強縣!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分布在17省(市),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合計57席。
  • 福建2區上榜全國百強主城區,廈門思明和湖裡,福州、泉州未上榜
    另外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華夏時報》共同發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2020年全國百強新城區、全國百強城區和全國百強縣榜單重磅出爐,福建多地上榜。百強縣中,福建今年上榜7個,分別是:泉州晉江、福州福清、泉州南安、泉州石獅、泉州惠安、福州閩侯、泉州安溪。《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首次發布了全國主城區競爭力報告。報告就重點對地區生產總值在700億元以上的主城區進行跟蹤、評價和研究,並根據綜合競爭力指數對前100位進行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