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因窮聞名天下。一面,上級有領導來泉州,只要邀請他們去看看安溪,多數人脫口而問:要給多少錢?另一面,安溪只要聽說上頭來人,首先要問的是能給多少錢?
貧困縣之帽,確實給安溪縣帶來了不少好處,一度,安溪發動「舉全縣之力,攻貧困之堅」大戰,遭到不少阻力,有人質問:脫了貧困之帽,憑什麼再找國家一年要回上千萬!
安溪全景俯瞰
一場思想大辯論大變革後,安溪人漸漸清醒起來,上級天天給錢,一年一人平均也給不到10元。安溪人長志氣了,變求助為自強。108萬安溪人民不再喊山高,不再叫路遠,更深層次的變化是,安溪人不再說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摘窮帽,奔小康,10年來,連年保持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三次進入全國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
有這樣一組數字:2000年,安溪縣財政總收入3.2億元,2006年達12億元,實現6年翻兩番;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345元,2006年5781元,增幅達72%。這組縣強民富的數字,折射出黨的十六大「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論斷的正確,成為安溪人民自強不息的生動寫照。
崛起大工業
1985年,未擺脫貧困的安溪,全縣工業產值僅為1.1億元。之後的15年,安溪工業產值勉強接近百億元。2000年的6年後,安溪工業產值輕鬆跨越兩百億元大關。
安溪的急速跨越,得益於集約與節約。
安溪,利用國家確定的安溪省級開發區這一平臺,按照「一區帶五園」的思路,對全縣範圍內適合工業項目落地的區域進行整合,摒棄各自為陣、謀劃握指成拳,將零碎分散於近10個鄉鎮的低品位的工業小區,統一整合成規劃面積50平方公裡的安溪經濟開發區。同時,加大力度,集中建設,使之成為工業企業集聚的主要平臺。
目前,這一平臺的作用已初步顯現,500多家入駐企業,年創工業產值近150億元,上繳稅收超4億元,成為安溪發展重要的增長極。
安溪是我國635#石材的主產區,傳統的粗放加工,石材行業年創產值不過4億元,而造成的環境破壞卻十分嚴重。產區沿線的藍溪,一度被人們戲稱為「流沙河」。近年來,安溪縣結合工業區建設,在龍門、官橋等石材主產區,規劃建設石材生產集控區,將石材企業一一請進集控區。產業得到最優化的整合,同時堵住了汙染源頭。
水泥行業是安溪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年產水泥380萬噸,產量佔泉州市的2/3,但其中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旋窯水泥不足10%。水泥行業技術層次低、產品標準不高,很難進入大城市市場。安溪縣大手筆整合,引導全縣水泥行業中向有資金優勢、原材料優勢、技術優勢的企業集合,在集約與節約、優化配置資源的前提下,重新組建了三元集發企業,投資10億元,分兩期新建年產400萬噸旋窯水泥生產線。該項目建成後,安溪旋窯水泥比重將從10%提高到100%,全縣所有的落後水泥生產企業將全部淘汰。
由立窯改為旋窯,安溪水泥品質全面提升。同樣生產1噸水泥,旋窯可節約原料10%、節省燃煤20%,降低成本40元,僅此一項,年節約成本達1.6億元。
成立於2001年的福建三安鋼鐵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2004年7月全面建成投產後,形成了包括燒結、煉鐵、制氧、煉鋼、連鑄、軋鋼一體的冶金聯合企業,是福建省第二大鋼鐵生產基地。2006年實現產鐵98.5萬噸,產鋼101萬噸,產材23.8萬噸,實現總銷售額30億元,上繳稅收1.5億元。
提及安溪企業家,總有人說安溪企業難做大,其主要原因是,安溪的根脈文化是「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在安溪,像三安這麼大的企業確實屈指可數;很多頗有成就的安溪企業與三安比,都望塵莫及。而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三安董事長林秀成認為,自己的企業確實做大了,但並沒有做強做優。要鑄造百年不衰企業,出路在於與更高更強企業聯合。幾年前,三安與福建鋼鐵巨頭三明鋼鐵集團就開展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與「單幹」比,合作效益十分明顯。為抓住又好又快的發展機遇,去年12月,三安鋼鐵公司與三明鋼鐵集團進行全面重組整合。三明鋼鐵集團以51%股份控股,形式上,「老子」三安一下變成「孫子」,成了地地道道「鳳尾」。實質上,是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市場等優質要素一次大疊加,其結果是多贏。新公司注入5億元資金,在2-3年內,新上2條100萬噸軋鋼、1000立方煉鐵、150萬噸燒結、30萬千瓦的尾氣發電等項目,成為福建省強強聯合的大集團,競爭的半徑迅速突破福建,延伸的也不僅是全國,而是世界。這個新興鋼鐵產業園,在未來的2-3年內,將為安溪創造150億產值、8億元稅收。
安溪,遍地開花的工業布局時代宣告結束,大工業大產出高效益的朝陽噴薄而出,2005年工業增長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5% ,2006年躍升到67.4%。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資源匱乏的山區縣,今天,邁上了工業化徵途。
建設大縣城
被稱為典型山區縣的安溪,導致貧困最直接的原因是交通閉塞。雖然與泉州、廈門的直線距離不過50公裡,但幾十座千米高山重重阻隔,一個來回得花一天多。另外,安溪有縣無城,3000多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僅有0.8平方公裡的城區。安溪的真實寫照是:橫直三條街、一間小百貨、兩處飲食店、最高四層樓。
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安溪的現代化。而怎樣把面積73.36%以上全是高山峻岭的安溪建設成城市化、現代化新城呢?
縣委書記尤猛軍說,沒有任何模式可以模仿,因為安溪的地理條件太獨特。
思路決定出路。安溪縣從舊框框的「山區縣」中解脫出來,尋找自身的優勢,以建設大縣城、縮小時空距離、突出區位優勢為突破口,大膽提出:安溪要融入港口經濟圈。
同樣大膽的是,安溪要投建全國縣級自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這一消息,把沉靜的山城攪得驚天動地。
建設安溪直通廈門的高速路,使原本要花1天時間的時空縮短至1小時,這對深受群山阻隔之苦的安溪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BT,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解決了「錢從哪裡來」這個最令安溪人發愁的問題。短時間內,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在安溪動工興建。
山門打開了,安溪到廈門僅1小時車程,到泉州港只需40分鐘。全縣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通車裡程達4000多公裡。安溪人自豪地說,這像一次大搬遷,一下把全縣擱到泉州、廈門的海岸線上,真正與港口經濟圈實現了最短距離對接。
建設大縣城,安溪同樣大手筆。
城市東拓南進,舊城急速提升,建設大縣城,安溪順著這樣的思路舒展而開。向東,啟動城區東二環路建設,通過路網建設,將參內、魁鬥等東部鄉鎮的部分區域納入城區規划進行開發建設;向南,依託安溪-廈門高速路,把城區向南面的官橋、龍門延伸,使城區與龍橋工業區聯為一體。通過東拓、南進等一系列舉措,安溪縣城體量逐年撐大,200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僅為6.8平方公裡,2006年增至15平方公裡,預計到2010年,安溪大縣城面積將擴大到25平方公裡。
拉開架構後,安溪先後啟動市場建設、學校建設、住宅建設、市政配套、形象建設等工程,不斷完善大縣城功能。
一座城市,無商不活。年交易量達11億的中國茶都市場,宛如一塊磁性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山裡山外的茶農茶商匯集安溪,帶動了整個城南片區的人氣。看到商貿業對縣城建設的現實拉動作用,安溪縣又緊鑼密鼓地籌划起安溪工藝城、安溪特產城、安德物流中心、安溪建材城、安溪農貿新城等市場建設。這些市場,對安溪大縣城的推動作用究竟有多大,我們從安溪三次產業比例的變化可見一斑:2003年安溪三次產業比重為11.7:54.5:33.8,僅2年後,這一比例改為9.5:49.3:41.2。
大同路、中山路、工會、城東、龍津等12個舊城片區實施改造,龍鳳都城、世紀豪廷、三遠江濱花園、龍湖山莊等25個新區開發建設,富貴特區、富華林美、世紀廣場、億龍城市花園、龍苑新村、三遠商城等8個現代居住小區建成。與此同時,相關配套設施、公共設施全面啟動,河濱南路、城西大橋、南門大橋完成拓改,城區西二環路建成通車,建安大道、汙水處理廠等一批市政設施有序推進;鳳山森林公園、龍津公園、金錢山公園、茶都公園等5個休閒公園建成,新增綠化面積10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9.1平方米。尤其是「大龍湖」的建成、「十裡詩廊」的完工,安溪縣城在日漸長大的同時,也在變綠、變美了!
大縣城的建成,出現了兩股熱潮,一股是農民大量進城。安溪縣城近幾年來開發的商品房,農民買房佔70%以上。居有其屋,平均每年有6萬農民從高山舉家進城。二是成千上萬外遷的安溪和安溪籍的人大量「回歸」,其帶回的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四處迸發,尤其是百萬安溪華僑帶回的全新思維與發展理念,洗心革面了安溪農民。
時空縮短,城市擴大,觀念革新。構建大縣城,不僅使安溪從山區縣一下變成港口經濟圈內的城市;更使安溪農民在身份蛻變的同時,思維理念發生了深層次的變革。
茶園採茶忙 安溪鐵觀音神州行茶王賽鑑茶現場 |
構建大茶業
安溪縣給自己經濟發展做了這樣一個定位:工業強縣,茶業富民。開始我們認為是錯把「葉」當「業」字。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們深切感受到安溪把「葉」當「業」的重要,因為,此業挑起另一端——90萬農民致富的大梁。
尤猛軍說,工業是安溪發展的頂梁柱,但一離開茶業,安溪就會走回老路——貧困。安溪的縣情是,3057平方公裡的土地,2600多平方公裡是山地,期間聳立著115座千米高山。就在陡峭的高山裡,仍然生活著70萬安溪農民。沒有高山農民的富裕,安溪就與小康斷緣。全縣12億財政收入,茶業雖然僅佔1200萬元,但茶業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200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345元,到2006年,高達5781元,增幅達72%。2006年,農民存款比2000年增長了100%。2000年,安溪農民人均純收入居福建省12位,到2006年,攀高到第7位。
安溪,像一位巨人在挑擔,一頭挑的是工業強縣,另一頭挑的是農民致富,巨人之所以能夠邁著矯健步伐快速前行,主要的原因是兩頭重量均勻。
安溪茶葉,創下全國產茶縣諸多第一:50萬畝茶園,全國第一;5萬噸產茶量,全國第一;茶葉平均價高出全國平均價80%,單價第一;茶葉受益人口、茶農年均收入全國第一;「安溪鐵觀音」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填補全國茶葉類空白,全國第一。
回放「香飄兩岸,譽滿中華」的安溪茶葉歷史,安溪人仍隱隱作痛。上世紀90年代,安溪農民只懂種茶、制茶,不懂市場開拓,茶葉越是豐收,價格越是低。茶賤傷農,一度,茶農曾把自己親手製作的大批茶葉燒毀,把自己親手種植的大片茶林砍光。
安溪縣及時引領茶業發展方向,提出「建基地、提品質、拓市場」思路;市場打開後,縣裡又及時引導茶農走「基地建設規模化、產品加工專業化、質量監督標準化、市場管理規範化、服務保障社會化」之路;當安溪茶葉效益如日中天時,縣裡又提出「以生態化思維抓生產,以工業化思維抓產業鏈延伸,以品牌化思維抓市場」的發展思路;當安溪茶葉走向品牌化時,安溪縣向全體茶農發出號召,「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新生活」全新發展理念。安溪縣拾級而上式的引導,使安溪茶葉從粗放型生產、經營走上精細耕作、集約經營軌道,水到渠成之時,安溪縣把產品變為品牌,把品牌變成文化。去年開始,安溪縣開展以政府為主導的「鐵觀音神州行」活動,走遍大江南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廖皆明說,我們走遍全國大、中城市,不是去替茶農賣茶葉,而是去宣傳鐵觀音,去規範市場,去弘揚鐵觀音文化,去保護鐵觀音品牌。
尤猛軍說,如果把去年的「神州行」稱為「樹形象」,那麼,今年安溪正在抓一個「練內功」大行動那就是「萬人培訓」工程。這個萬人行動,培訓的不僅是茶農,還有茶幹部、茶商、茶葉工作者、茶葉宣傳者,培訓內容不僅局限在生產、管理技術和茶葉製作技藝,還包括大局意識、衛生標準、土壤成分分析、茶葉成分分析、營銷策略,確保茶業產業鏈的每個環節走向和諧健康新生活。
安溪鐵觀音出名後,清醒、聰明的安溪人知道,水滿則溢。今年開始,安溪拿自己的短處開刀,最少實現以下四個突破:一是組織管理上突破;二是產業鏈延伸上突破;三是品牌自我保護上突破;四是提高茶葉質量上突破。
安溪茶業,圓了安溪人民的致富夢。坐落在安溪南大門的中國茶都,年交易量達11億元。原貧困面佔全縣90%的內安溪近90萬農民,憑藉鐵觀音,徹底告別了貧困。在內安溪感德鎮,全鎮70%茶農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
10年前的安溪,靠救濟、靠國家財政補貼、靠求助治縣撫民,10年後今天,安溪,靠自己強筋壯骨,縣財政日益富足,2000年之後6年,自給有餘,而且為國家做出了21.4749億元貢獻。更可貴的是,安溪縣發展一直追求這樣一條主線:追求綠色GDP、追求幸福GDP、追求和諧GDP,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以損耗資源為代價,不以今天的政績、未來的建設成本為代價,實現城市建設大發展且幾乎無欠債的優質發展目標。
安溪告別了「拖福建發展後腿」、「泉州發展大包袱」歲月,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大有所為,在建設泉州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中大有作為。(記者 黃敬 吳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