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峰嶺下柑橘香
——永州回龍圩做大做強柑橘產業,走上脫貧致富路
蔣 晨
初冬,在被稱為「湘桂邊界柑橘之鄉」的永州回龍圩管理區,處處飄蕩著沁人心脾的橘香。
這個總面積15萬畝的正縣級管理區,柑橘集中連片種植面積就達到10萬畝,一座城就是一座大橘園,年產量25萬噸,年產值達到13億元,柑橘讓農戶們富了起來。
改良品種,優化品種布局
這些年,回龍圩將橘子文章做大做足,把精細理念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最終實現了從國營農場到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的美麗蛻變。
去年,在管理區政府的扶持下,神仙洞村村民易守滿建起了一個20畝的蜜柑良種繁育基地。目前基地一共培育了30多個柑橘品種,其中,特早熟柑橘「陽光一號」集合了其他品種的優點,不僅成熟早、含糖量高、便於管理,還解決了其他品種容易浮皮的問題。
易守滿有著20多年品種研究和改良經驗,如今在回龍圩大規模種植的沃柑、W默科特、金秋砂糖橘等都是由他研究推廣的。而在回龍圩,像這樣的品種研究培育基地一共有7個。
最初,回龍圩種過香料、甘蔗、茶葉……摸索之後,發現柑橘是最適合的經濟作物。1998年回龍圩橘樹面積突破1萬畝,但那時品種單一、口感欠佳,售價不高。管理區決定改良品種,優化品種布局,如今回峰蜜柑共有40多個品種,其中有20多種形成示範作用,售價也從最初的幾毛漲到幾元。由於品種多樣化,如今回龍圩的優良柑橘熱銷重慶、長沙、北上廣、俄羅斯、東協等。
提升品質,向技術要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於柑橘產業來說,尤其如此。
村民盧益高一家最初種植柑橘時不懂技術,產量和品質都很低。為此,盧益高到雲南等地考察學習,改良品種,向老師傅學習栽培技術,畝產提高到4000-5000公斤,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
為了更好地實現豐產增收,管理區也推進標準化生產,免費發放柑橘種植技術資料和物資,邀請專家入園授課,統一進行柑橘黃龍病防控、飛防等幫扶貧困戶發展產業。
如今在回龍圩,幾乎人人都是技術能手。盧益高還組織了一個修剪隊和嫁接隊,召集一批技術精進的果農,農閒時節,這些果農就到鄰縣、衡陽、株洲、郴州甚至廣西等地,為當地農戶修剪或嫁接果樹。「修剪一天收入200元,嫁接一天收入400元,人均一年可以增收一萬多元。」盧益高自豪地說。
打造品牌,抓產業多元化、市場化
在大力發展優質柑橘品種的同時,回龍圩管理區還大力開展柑橘「三品一標」工作,成功創建湖南省綠色食品示範基地、省級現代農業柑橘特色產業園、國家農業部柑橘標準示範園。「回峰蜜柑」成功創建農產品地理標誌。
依託柑橘產業,回龍圩還發展「橘下經濟」,果農們在橘樹下養殖雞鴨鵝,或者套種西瓜、南瓜等。禽類啄食害蟲及雜草,果蔬類有助於減少水土流失,禽類糞便以及瓜苗腐爛後又成為有機肥。橘農們將每一寸土地的能效發揮到最大,每畝可以增收3000-5000元。
在回龍圩,村民們還搭上了網際網路銷售快車。馬鹿頭田美村村民蔣海舟自學電商,從銷售自家柑橘開始,開闢網上銷售柑橘模式。2019年,蔣海舟共賣出3萬箱近28萬斤柑橘,銷售額達到160萬元。今年疫情期間,蔣海舟也通過電商的方式幫村民銷售了20多萬斤滯銷的沃柑。
「我們還要繼續加大品牌推廣,提升附加值,積極發展電商、5G農業,加大精深加工,爭取在『十四五』規劃末期柑橘產業的產值達到20億元。」說到回龍圩未來的發展,管理區商務和糧食局局長董勇信心滿滿地說。
如今,回龍圩人均橘園面積達到3畝以上,每戶年均純收入達5萬元以上,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共脫貧593戶2227人,還剩11戶19人於今年全面脫貧,回龍圩依靠柑橘產業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柑橘產業興旺的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
34歲的八仙洞村村民張海20歲就外出打工,不僅收入低,還離家遠,無法照顧家人。2016年,張海和妻子回家鄉承包果園、改良品種,僅果園年收入就達到十幾萬。同時,張海還改建農房,開起了農家樂,年收入也有十萬元。
中青年回鄉和柑橘產業發展之間也相互促進。以八仙洞村為例,2010年,八仙洞村的留守兒童有七八十人,柑橘種植面積僅1400餘畝,到去年八仙洞村的留守兒童僅剩9人,全村的柑橘種植規模也達到5000畝,每戶果園面積達到10畝以上,2019年,村裡柑橘產業的總產值達4000萬元。
「政府鼓勵、群眾參與、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模式使回龍圩發生了巨大蝶變。如今,村莊變美了,果園裡處處都是忙碌的身影,橘子豐收的季節,採購車輛絡繹不絕……一個富裕、美麗、充滿蓬勃生機與活力的新農村展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