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化懷上身孕,產下一對雙胞胎兄弟,那麼這兩兄弟將分別叫做傑夫•貝索斯和馬雲。他們倆是全球化2.0的完美體現。」
供應鏈諮詢公司Tompkins副總裁麥可•扎考爾說。
中國龐大的市場支撐了阿里巴巴目前4700億美元的市值,這和全球化程度高得多的亞馬遜市值十分接近,甚至不久前阿里巴巴的市值一度超過了亞馬遜。當然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旗下有支付寶、芝麻信用等服務)也一直考慮著如何進一步全球化,把自己的想像空間擴大。
另一組數據則反映了,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全球化的一個有利因素:2016年全國出境遊人次達到1.22億次。在此前撰寫騰訊的Wechat GO項目系列報導文章的時候,愛範兒就指出,每年一億多出境的「中國遊客」這個時候不僅僅是數字的概念,更是代表著一種商業力量。這種力量就跟大航海時代「航海家」所代表的資本主義力量類似,具有排山倒海不可逆轉的國際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一億多的出境遊人次,使得國內的網際網路服務到了國外就有了天然的落地基礎。支付寶在海外的發展也是愛範兒一直在關注的,去年我們已經在日本體驗了用支付寶買優衣庫逛機場免稅店,今年在幾乎同樣的時間裡,我們也在日本繼續實地體驗了支付寶。
在東京池袋的BIC CAMERA本店,在能看到富士山的御殿場奧特萊斯,在成田機場免稅店,都能看到不少的中國人,甚至不少熱門的店鋪裡面還有專門的中文導購。當然,這些有中文導購的地方,肯定也有支付寶。
2016年我國出境旅遊花費高達1098億美元,人均花費900美元。雖然出境遊人數隻佔旅遊總人數的3%,但是出境遊消費卻佔到全國旅遊花費的16%。
中國遊客在日本的花費,也能排到第二;另外,出境遊中前往日本的中國遊客在去年也是大增,共計有637多萬遊客前往日本,佔據了2400萬赴日海外遊客的四分之一還要多,成為赴日遊客最多的國家。
日本素來有「觀光立國」的傳統,「錢多到好像花不完」的中國遊客能在每個節假日擠爆日本的賣場,帶回來滿箱的電飯鍋和馬桶蓋。這樣的大背景其實決定了日本的商鋪需要吸引購買力超強的中國遊客;中國遊客需要在買買買的時候,需要享受更多的便捷和優惠;支付寶想要成為連接中國遊客和日本商鋪的介質,進而撬動國際化進程。
在日本的老牌雜貨鋪多慶屋上野店,支付寶前不久進行了全店95折的活動,這個活動可以和另一個全店85折(上限減人民幣50元)的活動疊加使用。買一些眼藥水巧克力抹茶粉之類的小玩意湊夠5000日元跨入免稅和優惠的門檻並結帳之後我發現,原價301出頭的東西,結帳的時候實付256元,優惠了大概45元,整體優惠幅度還是不小的,省了一碗拉麵錢。
剛好,2015年,支付寶在日本的第一筆業務也是多慶屋產生的。
為了方便支付寶用戶在日本掃貨,在多慶屋購物並用支付寶付款的用戶都還能得到一個巨大的布袋,上書「出門在外三件寶,你好謝謝支付寶」。此外,我還在御殿場的奧特萊斯,成田機場的免稅店和池袋的BIC CAMERA店分別使用了支付寶進行支付,在進入日本兩年之後,這些地方的收銀員對支付寶看起來都已經非常熟悉了。
相比於2016年愛範兒在日本體驗的支付寶,其實2017年,支付寶在體驗上還是沒怎麼變,一樣的掃碼支付,一樣的打折活動或者優惠匯率以及優惠券。
與體驗上的不變相對應的,是支付寶正在擴大使用範圍。目前,日本三大便利店7-11、羅森和全家都已經全面接入支付寶;日本計程車公司日本交通在東京的4100輛計程車也都接入支付寶,今後會拓展至全國範圍內的5萬輛計程車;接入支付寶的日本機場已經達到了22家,肯德基在東京和大阪的123家店鋪都可以使用支付寶了;家電連鎖山田電機全國約800家店鋪的每一個收銀臺都可以使用支付寶…
不完全統計一下,在以下的日本消費場所都已可以使用支付寶。
目前,日本約有總計四萬家商戶接入了支付寶,基本上涵蓋了衣食住行買各大領域。以阿里巴巴和支付寶強大的 ToB 能力為背書,支付寶在覆蓋大型連鎖商戶的時候進展可謂迅猛,也許接下來留給支付寶的難題是如何說服那些個體商戶去接入支付寶。
2016年中國智慧型手機支付額超過了600萬億日元,高於日本2016年的GDP總量537萬億日元。另一方面,日本70%的交易用現金完成。這一比例高於其他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現金使用率已平均降至 30%。
行動支付在日本發展緩慢有非常複雜的原因,涉及到國民性格、經濟乃至社會因素,這和日本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不多、缺乏創業氛圍的原因是一脈相承的。
某種程度上,支付寶可能是攪動日本支付市場的外來物種。
不久前,一個由瑞穗金融集團 (Mizuho Financial Group) 和日本郵政銀行 (Japan Post Bank) 牽頭的銀行財團,已獲得日本央行 (BoJ) 和金融監管機構的支持,將推出電子貨幣 「J 幣」(J Coin),以便用智慧型手機為商品付款和轉帳。
多數媒體認為,這是日本銀行應對阿里巴巴和支付寶的措施,不過 J 幣預計的推出時間是在 2020 年東京奧運會前。支付寶用了 2 年時間在日本落地到 4 萬家商戶,然後日本銀行十分緊張,決定反擊,於是又給了支付寶近三年的發展時間。
不過支付寶在日本並不是完全沒有類似的對手,比如雅虎錢包、Line Pay和Apple Pay,不過目前即便是主場作戰的雅虎錢包和Line Pay也是基本無人問津的狀態,背後的原因則和日本高昂的跨行手續費有關,使用起來不僅沒優惠,而且還會虧。
和香港以及美國有些類似的情況是,日本的信用卡和「西瓜卡」(類似於香港八達通)相比於中國要發達得多,這也決定了行動支付發展空間受限,當然,西瓜卡和Apple Pay結合起來也算是一種行動支付了。
在日本期間,我還見了一位多年未見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大學同學,我在BIC CAREMA用支付寶結帳的時候,她說了一句「居然還挺方便的」,言下之意就是作為旅居日本多年的中國人,她還沒有在日本用過支付寶。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孤例,在當地一家鰻魚飯餐廳吃飯的時候,一名中國留學生服務員也表示在日本不怎麼用支付寶。同樣的,我們更不要考慮日本當地居民會不會使用支付寶的問題了。
在日本能使用支付寶的地方,「歡迎使用支付寶」標識都是簡體中文,並沒有看到相應的日文翻譯,也從側面說明了,支付寶在日本的受眾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
總的來說,日本還是一個以現金交易為主的國家,非現金支付還是以卡交易為主,至於各種行動支付在日本的發展真的相當乏力。日本本土的行動支付都不能推動日本無現金社會的發展,更不要說支付寶了。
阿里國際化的五種武器,其中之一就是「支付和金融服務」。
那麼支付寶的意義何在?更多的,支付寶其實是將中國大陸的無現金體驗,儘可能地移植到日本,以方便逐年增長的赴日中國遊客。在中國,有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日常的衣食住行買支付,支付寶也想儘可能地覆蓋到中國遊客在日本的這些典型場景。
來源:愛範兒
原標題:支付寶在日本兩年了,這裡的無現金社會還有多遠?
最新更新時間:11/15 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