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導 駐瑞典、日本、印度特約記者 黃雲迪 孫秀萍 周良臣 記者 趙覺珵】澳大利亞人似乎還不太習慣沒有現金的日子,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30日報導,澳洲養老金和退休金聯合協會表示,許多年長的澳洲人都十分擔心無現金社會的到來。而在中國,三年前如果出門一分錢不帶,絕大多數人會覺得有些不安。如今,許多人已經改變了支付習慣,非現金支付方式已經滲透到了各個年齡階段。日經新聞網稱,網際網路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發展階段論,中國已經走在無現金社會的前列。
北歐失去對現金的愛
儘管瑞典央行「八年磨一劍」,在2015年聲勢浩大地推出了新版貨幣,但縱使新貨幣設計得再有藝術感,也無法挽回人們逝去的愛。當大部分瑞典居民心中的支付列表只剩信用卡與數字支付兩個選項時,「無現金」社會似乎無需宣告已悄然變成現實。
根據瑞典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瑞典現金交易僅佔交易總額的2%。對於銀行而言,「無現金」意味著工作流程簡化、安保成本降低,他們在這場「無現金」革命中自然而然地扮演起推動者的角色。目前瑞典1600家銀行網點中大約900家不再在櫃檯保留現金,也不接受現金存款。
瑞典的鄰國挪威也正在上演同樣的故事。挪威最大的銀行諾迪亞銀行此前宣布,僅保留一家分行處理櫃檯現金業務,其他分行全部關停櫃檯現金服務。
與瑞典、挪威兩國銀行主導的「無現金」革命不同,丹麥邁向「無現金」社會的進程則充滿了政策導向性。丹麥政府此前向國會提交動議,除醫院、郵局等特殊場所外,免除所有零售商接受現金支付的義務。一旦國會通過該動議,商店有權拒絕顧客使用現金支付。
日本愛用信用卡
日本人愛用信用卡,和中國相比,日本的手機支付有些落後。除了24小時店鋪和少數飯店、書店之外,手機支付使用範圍並不廣泛。這主要和日本的信用卡公司過多有一定的關係。
《日本經濟新聞》記者稱做了一個月的無現金生活體驗,結果是只用信用卡和小額電子預付卡雖然可以在日本生活,但是會感到很不方便,支出也會增加。一些美術館、影院等娛樂設施多需要用現金購票,還有當地居民的小商店也只能使用現金,很多小地方的公共汽車也只收現金。
在日本,信用卡可以解決大部分支付問題。此外,PASUMO卡、西瓜卡、汪汪卡等儲值卡,一般最大儲值額度為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40元),可以有效地避免過度消費,因此很受歡迎。
日本部分移動運營商也開發出了「手機錢包」,只要上傳個人資料後就可使用,目前主要用於便利店和購買電車票。《日本經濟新聞》稱,2016年日本電子支付首次突破5萬億日元大關,而信用卡的支付額則高達49萬億日元。
印度「廢鈔」力推電子支付
本月31日是印度舊額大鈔的兌換截止日,這一日期也宣告莫迪政府自去年11月8日開始的「廢鈔行動」告一段落。之所以不是「終結」,是因為從印度新一財年4月1日開始,印度打造「少現金社會」的歷程將進入第二階段:大力扶植「電子支付」。
在新的預算案中,印度社會以現金形式購買的任何資產,額度不能超過1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060元)。另外,還規定在一天內單筆現金交易超過30萬盧比將被處以相同金額的罰款。
原先還是稀罕物的「二維碼」開始快速出現在印度城市的各種場景,就連新德裡地標性建築「印度門」廣場上賣零食的小販都用起了「掃碼支付」。與此同時,鑑於印度當前行動支付終端數量嚴重不足,政府將對相關產品製造企業免稅並推出「國家支付錢包」。
取代現金交易的手段是便利化電子支付。印度最大的電子支付平臺Paytm總裁維傑·沙爾馬認為,政府正在每一個領域推動電子支付,一系列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正在形成印度更加完備的電子支付商業系統。
中國跳過信用卡
2016年,中國行動支付交易金額達到38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後來居上的勢頭已極其搶眼。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無現金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源於中國跳過了「信用卡」階段。中國信用卡發展時間不長,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是普及程度仍然不足。而正是這個不足,使得電子支付沒有受到舊利益體系的阻礙,能夠更好地發展。
從大型百貨商店到街邊早餐鋪,在大城市很難見到只能付現金的店鋪。艾瑞諮詢分析師李哲峰對《環球時報》表示,目前,國內一二線城市行動支付基本到位,但三四線城市還有待進一步拓展。這種拓展一個是在商戶端,三四線城市的商戶端行動支付普及率還不是很高;另一個是用戶端,三四線城市的用戶支付習慣還在形成階段。
目前,微信和支付寶分別以8.3億和4億活躍用戶量佔據了中國電子支付的主導地位。電子支付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管控資金流向,有力地打擊非法轉移資金、洗錢、虛假交易等行為。李哲峰認為,將現金電子化,一是提高社會信息的透明度,二是提高社會運作效率,避免付出一些因為現金交易產生的額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