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承辦單位: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拴馬莊村村委會
時 間:2017年8月26日
地 點: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拴馬莊村
媒體支持:《城市化》雜誌 城市化網 中新社 《光明日報》 新浪網
8月26日,由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拴馬莊村村委會承辦的第30期城市化茶話活動在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拴馬莊村舉辦。
本期茶話活動以「大城市周邊特色小鎮的機遇」為主題,邀請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城市化委員會鄉村建設專委會常務副主任蔡立力主講,並邀請戴儉、趙譽人、劉愛強等城市化、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展開對話與交流。
本期茶話活動由城市化委員會副秘書長、《城市化》雜誌社副社長顧晴主持,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蔡義鴻、副秘書長劉洋等出席,中新社、《光明日報》、《城市化》雜誌、城市化網、新浪網等多家媒體支持了本次活動。
蔡立力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
城市化委員會鄉村建設專委會常務副主任
從上世紀80年代的小城鎮大戰略到前幾年國家提出的重點鎮發展和各地特色鎮的示範建設,我國一直在探索小城鎮的發展之路。近年來浙江省致力於特色小鎮的培育創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經驗,為我國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特色發展模式,也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浙江特色小鎮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為了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的精神,推廣浙江小鎮建設的經驗,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出臺文件決定在全國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
我國各地的小城鎮所處的區域發展條件不盡相同,在全國培育特色小鎮重在推廣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理念,總結歸納主要反映在五個方面:特色發展應是未來我國許多有條件的小城鎮的主要發展方向;特色小鎮應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優勢要素,實現小空間強集聚、小平臺強產業、小載體強創新;特色小鎮能盤活小城鎮建設用地,完善小城鎮的基本功能,提升小城鎮宜居環境。特色小鎮有利於探索和創新小城鎮的投入、規劃和建設機制;特色小鎮通過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是可以培育的。
在這些背景下,就今天的話題,我與大家主要分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特色小鎮培育的條件與要求
到目前為止,特色小鎮建設仍是一個新事物,處於探索發展過程。儘管各地從實際出發,創新理念、思路、路徑和方式,不固守一種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特徵。但是,培育的特色小鎮需要具備一些條件並符合一定的要求。
其一,列入培育名單的特色小鎮應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基礎。一般來說,應位於大城市周邊或具有快捷便利的交通條件,產業基礎相對較好,有一定的歷史傳承,無論是在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都應有一定的經濟規模。
其二,要成為全國特色小鎮,應符合產業有優勢、風貌有特色、發展有成效、動力有保障等要求,並具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和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其三,特色小鎮培育必須堅持突出特色、市場主導、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則,實現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旅遊、優質社區、智慧生態五位一體的功能融合,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的特色,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區,保持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蓋高樓,傳承小鎮傳統文化,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
其四,要避免認識上的偏差,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的培育方向,做到特色小鎮培育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防止出現一哄而上、千鎮一面、形象工程、政府大包大攬、生搬硬抄和房地產化等現象。
二、大城市周邊培育特色小鎮的機遇
從上述特色小鎮培育的條件與要求來看,我國大城市周邊發展特色小鎮顯然具有很好的條件和優勢。
伴隨過去30多年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我國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產城分離和城市病,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新的形式、新的載體去重新找到一種發展方式。同時未來滿足加快鄉村城鎮化和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兩大需求,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最主要方向,同樣需要有新的形式、新的載體去找到一種途徑。
「特而強」「聚而合」「小而美」的特色小鎮恰好從產城融合方面符合了新發展階段的新需要,為大城市或城鎮群提供了一種發展方式,從城鄉結合的角度為解決未來兩大需求給人們提供了無限遐想的新空間,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模式 。
1、培育特色小鎮的優勢
因為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和相對便捷的交通聯繫,顯而易見,大城市周邊是城市外溢作用的最大收益地區,也是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質服務的最佳成本窪地。相對中心城市而言,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不僅具有較低的交通、建築等人均能耗和優良的空氣、山水等生態環境,而且還能提供遠比城市多樣化的特色生活。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城市周邊的小鎮就是城鎮化的高端,一種悠閒舒適、生態健康生活的代名詞。
作為中產階級集中居住地、高收入人群的集聚地、最優質的旅遊客源地,大城市為其周邊地區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消費市場。以有機農產品市場為例,大城市和城鎮群是有機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地區,其中的高收入群體,對有機農產品需求巨大。我國主要面向大城市的有機農產品常年缺貨達30%,有機食品僅佔食品銷售額的0.1%,與發達國家的2%相差20倍,2015年我國有機農產品消費額達到500億元,未來十年,還將以30%—50%的速度增長。
同時,大城市要素的外移輻射為其周邊地區提供了豐富的特色要素資源。隨著大城市的產業、資金、人才等要素向低成本地轉移和創新、文體等要素向郊區輻射,在滬杭、京津、廣深等大城市地區已經形成了諸如塊狀經濟、商貿物流、會議商務、休閒旅遊、都市農業、康養運動等特色要素的集聚。
2、培育特色小鎮的成效
上述發展優勢和基礎,使得大城市周邊能成為特色小鎮的集中培育地、最易成功地和多形態的創新地。
從已公布的兩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和各省市的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來看,分布最多的主要是大城市周邊地區。第一批公布的127個全國特色小鎮中,大城市近郊鎮佔30%,城市遠郊區鎮佔27%。浙江分三批共公布了114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除兩次考核中被降格的6個外,仍保留的108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中,杭州市大約佔到五分之一。
大城市周邊的特色小鎮也最容易創建成功。根據浙江省第二次特色小鎮創建考核結果,位於杭州市近郊的餘杭夢想小鎮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率先成為兩個命名的省級特色小鎮。經過僅僅兩年多時間的創建,餘杭夢想小鎮作為低成本的網際網路創業小鎮和「網際網路創業青年+風投資本」的大孵化器,被譽為創業者心中的聖地。而往日名為「玉皇村」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城中村,今天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外,中國最大的對衝基金聚集地。
大城市周邊發展比較好的特色小鎮還有不少。如北京郊區的古北水鎮,以綜合性特色休閒國際旅遊度假目的地為目標,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正在成為北京夜遊時尚新地標,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及國際友人前來度假休閒。長沙瀏陽的大瑤鎮以花炮產業為主導,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炮及材料集散中心。佛山順德的北滘智造小鎮,致力於構建「智能製造+智慧家居」雙智特色產業體系,已成為在順德、佛山、廣東和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設計創新的集聚地。
受城市的聚集和輻射作用,大城市周邊分化為近郊和遠郊兩類空間。城鄉結合的近郊區作為複合化、城市化地區,城鄉功能要素交織,經濟社會相對發達,而相對傳統的遠郊區較多地保留了傳統農村、農業的空間特點,生態環境較好。這兩類空間形態為創新豐富多樣的特色小鎮類型提供了條件。目前來看,大城市周邊的特色小鎮大致有五種空間模式:產業社區型(如杭州的雲棲雲計算小鎮)、鎮區主體型(如紹興的黃酒小鎮)、嵌入鎮區型(如佛山順德的北滘智造小鎮)、鎮域一體型(如長沙瀏陽的大瑤煙花小鎮)、村莊主體型(如北京密雲的古北水鎮)。
三、大城市周邊培育特色小鎮的抓手
在大城市周邊培育和創建特色小鎮,我認為重點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有效規劃——重在多元一體
培育特色小鎮需要有效的規劃引領和指導。然而,從全國特色小鎮申報的材料中發現,相當多的特色小鎮規劃以傳統小城鎮規劃內容為主,普遍缺乏有效指導作用,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
一是傳統城市規劃色彩較重,缺乏特色小鎮發展的理念。如產業基礎強而特色不鮮明、外延過度的用地規模擴張、產鎮分離的空間功能布局、尺度偏大的鎮區空間格局、傳統空間文化風貌未得到保護等。
二是低質量的小城鎮規劃難以滿足體現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要求。如特色產業有方向但不強大、基本延續外延式發展模式、特色產業項目無法落地、忽視對空間文化風貌研究、各項設施建設安排較簡單、重大項目建設投資缺計劃等。
為培育創建特色小鎮提供有效的規劃供給,重點應在於多元一體地融合編制「概念策劃、空間規劃、項目計劃、資金籌劃」等內容。有效的特色小鎮規劃既要有針對特色產業和業態的精準定向概念策劃,也要有從總規、控規到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的多層融合空間規劃,還要有注重項目庫和行動方案制定的發展建設項目計劃以及指導投資、開發、運維的資金籌劃。對一個面積不大、一般只有1-3平方公裡用地範圍的小鎮,只有統籌各種規劃要素,一次性融合編制策劃、規劃、計劃、籌劃等多元內容,才能突出前瞻性、協調性和實施性,從而提高規劃的有效性。
注重項目行動計劃保證多元一體地融合編制特色小鎮規劃,必須創新編制工作機制。首先要打破規劃設計機構中常規以專業項目組為單元的團隊架構,採用跨界多專業組合、多團隊協作的合作模式。其次建立政府跨部門與企業、社會協同支持的機制。在這種合作模式和支持機制下,轉變思維、理念、方法、內容及工作機制,促進規劃技術手段的同步創新,實現特色小鎮規劃的多元一體、多規協調、多層融合。
跨界多專業、多團隊合作:針對特色小鎮規劃的目標多元性和內容複合性特點,規劃編制需要在團隊的組織模式上進行創新,打破規劃設計機構中常規以專業項目組為單元的團隊架構,採用「跨界」的多專業組合、多團隊協作的合作模式。跨部門的合作與協同支持:從政府管理角度,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涉及發改、規劃、建設、旅遊、財政等多個部門,需要跨部門的緊密合作與協同支持。政府、企業、社會的協同: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由於特色小鎮創建實行「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政府、企業、社會的協同也同樣不可或缺。規劃技術手段的同步創新:轉變思維、理念、方法、內容及工作機制,創新探索規劃技術手段。基於特色小鎮規劃的綜合性與落地性要求,要讀懂宏觀背景、讀懂市場需求、做實基礎調研、做透業態分析、做深空間設計。
2、產業發展——特在聚點創新
與城市具有較多核心競爭要素不同,特色小鎮的核心競爭力應在於集聚一點上創新發力。根據著名的「10倍速變化」理論,如果在影響小鎮的眾多因素之中找到關鍵要素加以創新誘發巨變,競爭和超競爭就會出現,小鎮實力就會在短期內增長至原來的10倍。所以,聚點創新是特色小鎮培育的根本特色所在。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立鎮之基,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單打冠軍」是特色小鎮的發展目標,因此,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成功的關鍵要素,只有在產業上聚點創新,才能形成小鎮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特色小鎮產業發展應特在聚點創新。只有在短時間內聚在一點上發力,以新理念、新機制和新技術、新模式來推進特色小鎮的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特色小鎮才能實現更強的集聚效應和產業疊加效應。
浙江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發展就在於依靠體制機制創新來培育行業的「單打冠軍」。如杭州餘杭夢想小鎮,通過政府企業聯合投資和建立「3+2租金優惠」、「零成本孵化期」、「全程金融服務」等創新機制,成為了「網際網路+」的眾創高地和眾創小鎮模式的一個實驗先鋒。實際上,在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化運作的運行方式下,浙江特色小鎮創建對象都被要求建立企業集聚的三大平臺:龍頭企業組成的產業資源大平臺、小微眾創企業的孵化成長大平臺、覆蓋全產業鏈的配套服務大平臺。
在全國特色小鎮培育名單中也不乏在產業發展上聚點創新的成功案例。如湖南瀏陽大瑤鎮,圍繞花炮產業「安全生產、儲存」關鍵點,推「三新三化」(即新體制、新觀念、新水平,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等方面的創新,實現了從以花炮原輔料和成品生產為核心向全產業鏈做大做強轉型。再如貴州安順市西秀區舊州小鎮,創新全面實施「1+N」鎮村聯動機制,堅持「以鎮帶村、以村促鎮、鎮村融合」,全力推進1個「特色小鎮」帶動多個「美麗鄉村」建設,成功地實現了「旅遊+生態+文化+美食」的融合發展。
在大城市周邊培育的特色小鎮應該是立足一個特定產業創新發展的產業小鎮,而且優先培育的應是高端產業小鎮,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圍繞確定的特色產業方向構建由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形成的特色產業延伸環,成為中國新時期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之一。發達國家有很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高科技等產業,就是在大城市周邊小鎮上聚集創新發展的,如美國紐約周邊的格林尼治對衝基金小鎮、加州舊金山灣的門羅帕克風險投資基金小鎮等。
以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或者葡萄酒莊等農副食品加工為特色的文旅小鎮,也應去佔領服務產業或產業品牌的高端環節,其旅遊特色、產業品牌、服務品質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應有一定的影響。當然產業特色小鎮也可以圍繞特色核心產業(非大旅遊範疇)去實現產業和旅遊真正融合發展,加強有如健康養生、會議培訓、婚紗攝影、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之類的旅遊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
3、空間建設——小在感知精美
與城市規模化的功能空間建設不同,特色小鎮的空間特色在於「小而精」和「精而美」。因此其空間建設應小在感知精美,通過營造小尺度的宜人空間和多功能融合的空間布局體現特色小鎮精緻和精美的環境、風貌、場所和生活,並給人留下強烈的魅力感知。具體說就是在順應自然山水環境的整體格局中,體現小鎮的有機布局、和諧風貌,在尺度宜人的街巷街坊空間中,展現小鎮的文化特色和精緻生活。
首先,特色小鎮要塑造有感知的特色環境和風貌,應加強對山、水、林、田的保護,嚴禁肆意開山採石,損毀山林,破壞自然環境,開發建設要尊重山水格局,契合地形地貌,延續空間肌理,秉承傳統建築特徵,塑造和諧統一的整體風貌,使小鎮建設布局與外部環境渾然一體。
我國不少歷史文化古鎮的特色環境和風貌堪稱小鎮布局和建設的經典。如安徽的西遞和宏村小鎮,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被稱為「中國畫裡鄉村」。
要形成有強烈感知的特色環境和風貌,小鎮規劃建設應控制好山水視線通廊,做到臨水望山、張弛有度;確定合理的路網密度,建立疏密有致布局結構;各功能用地應適度融合,要利用公共服務用地串聯各街坊;鎮區傍水而建時,建築界面與岸線應走向一致,整體布局要秩序井然;依山而建時,天際線要低於山體輪廓線,呈現出小鎮與山體的和諧之美。
其次,要使特色場所成為特色小鎮空間魅力的感知點。濱水地帶、街坊巷道、活動廣場、園林綠地和公共建築等空間都是展現小鎮特色的最佳感知場所。其規劃建設應體現尺度適宜、多元利用、形式多樣、精緻美觀、重神輕體、特色鮮明、靈活布局、方便可達等要求。
以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為例,其生態景觀、街道景觀、院落景觀、室內景觀都盡力體現「禪」的核心訴求。從石板街道、店鋪客棧、活水溝渠到圍合庭院、退臺式建築,無不呈現出質樸、精緻的禪意,體了核心禪文化內涵。
特色場所的規劃建設應採用現代與傳統融合的設計手法,實現自然景觀與人工建築的渾然天成。如順應原有水系形態,沿河道布局綠地、小廣場及活動場所,營造豐富多樣的濱水公共活動空間;結合綠地廣場建設特色空間,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展示與傳承的空間場所;依託文物古蹟、特色商業、傳統民居、古橋廟閣等歷史空間開拓綠地廣場空間,打造居民文化生活的核心節點,等等。
最後,特色生活是特色小鎮最富感知魅力的場景,既是小鎮宜居生活的落腳點和歸宿點,也是小鎮「小而精」和「精而美」特色的集成體現。
如奧地利著名的哈斯塔特小鎮,坐擁湖光山色,優雅的教堂、古老的旅館和美麗的村舍構成了風格統一的畫卷。狹長的小鎮上,隨處可見的木頭製品、木製路標和建築物上的木雕飾展示著精緻而細膩。加上多種主題廣場、商業步行街、沿湖步道、會所及教堂、主題體驗館等一系列齊全的風情設施,無不給人一種濃鬱純正的奧地利浪漫風情生活的感知。作為奧地利的旅遊勝地,每年至少吸引80萬遊客來到這個僅有923名居民的小鎮遊覽。
為創意獨有的特色生活,小鎮空間規劃建設應合理確定居住用地規模和建設強度,新建住宅宜以低層、多層為主;應推行開放式街坊布局形式,營造開放、共享、交流、包容的住區環境,增強小城鎮的活力和親切感。同時,街坊內部以巷路相連,注重公共交往空間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促進傳統鄰裡關係的延續。
從本質上來說,培育建設特色小鎮,尤其在大城市周邊的特色小鎮,就是要創造與城市不同的獨特生活方式,創新一種「比城市更溫馨、比農村更舒適」的生活形態。
(來源:城市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