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IQUETTE | 人人都是竹林七賢

2021-02-16 生活月刊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大南坡村,傍有名山雲臺山,傳說是竹林七賢的隱居之地。魏晉時期,竹林七子在此間自在飲酒、酣暢詠懷,後世稱竹林七賢,更以其魏晉風骨譽於後代。時間撥至2020年,鄉村建設者、策展人左靖應邀來到大南坡村,聯合藝術家、攝影師、設計師等共同策劃了名為「鄉村考現學:修武的山川、物產、工藝和風度」的展覽。其中的風度板塊,回望的正是曾在此地生活多年的竹林七賢。如何詮釋竹林七賢?左靖想到了木刻藝術家劉慶元。一個電話撥了過去:「用木刻來詮釋竹林七賢,如何?」劉慶元和左靖都是天蠍座,行動力很強,放下電話,劉慶元決定去一趟大南坡:「左靖一貫嚴謹,我是做戶外木刻的,只能更加。」劉慶元的意思是他習慣了環顧四周、即興創作,必須到現場感受。

有一天,劉慶元來到了大南坡村,腦海裡迴響起朋友的一句玩笑話:「老鄉們快跑,知識分子進村了!」這些知識分子們要做些什麼,老鄉們也不知道,劉慶元心裡卻有譜:「除了在地村民,沒有人能日常演繹竹林七賢。」在前往大南坡之前,竹林七賢的文本典故在劉慶元腦子裡反覆浮現。他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在當地找到文本和當下的連接點,二是表達上必須「藏技」,找到更適合的溝通媒介。得知當地有個社區營造團隊駐紮在大南坡多年,息鼓42年之久的當地戲曲懷梆戲重新開演,他覺得可以和懷梆戲做一個串聯——他們就是村裡的在地文藝骨幹。抵達大南坡的第一站,劉慶元在村廟見到了這群穿戲服的村民。村口廟前,一排老鄉坐在臺階上,早就備好了戲服等著他來,戲曲團團長熱情招呼:「這戲服是穿還是不穿?」劉慶元說,你先坐下來,容我想想。這時候,一個穿著長袍戴著眼鏡的年輕駐村幹部站了起來,意氣風發地對他說:「靠你們了!」劉慶元靈機一動,這不就是嵇康嘛!有了第一個畫面之後,劉慶元就隨著村民邁出廟門在村裡四處遊蕩。他需要在行走中尋找視覺聯繫:「這是一場共同參與的LIVE HOUSE。」大家一起在村裡散漫遊走,走累了就在路邊、樹下歇著,看到哪戶人家有人就敲門進去拜訪。這是一對夫妻,兩口子感情特別好,劉慶元一看:這就是王戎和他妻子,這就是「我不稱卿為卿,誰該稱卿為卿」。看似隨意的遊蕩,圖文卻都在劉慶元心裡:誰是向秀、誰在打鐵、曬褲衩,眼前所見實時對應腦海裡竹林七賢的文本,這更需要一個藝術家即時和敏銳的判斷。素材是字和詞,語句被構建,竹林七賢的故事正在大南坡上演。

攝影:李耀

回到廣州,劉慶元把之前在村裡調研的素材貼滿了一面牆。這其中有一些他拍的照片,也有些是從村民、攝影愛好者手中徵集的圖。他就像一個偵探一樣,回到案發現場搜尋有效的線索,把它們聯接在一起,再去創作。這線索可能是山川、樹木,也許是路邊的電話亭、塑料凳和那面印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牆,這些背景和村民一起,最終組成了28幅「竹林七賢」木刻作品。

《竹林七賢》翻到最後幾頁,劉慶元把自己和左靖也刻了進去。那說的是嵇康赴死前託孤山濤的典故:「開摩託車那個是我,一個急轉彎,瀟灑的漂移。嵇康就是那位站在路邊一臉任重道遠的策展人左靖。」另一幅是嵇康背著古琴坐在電瓶車上,對話框是:「這樣看下來,人人都可以成為竹林七賢啊!」這是劉慶元想要的最後一個鏡頭,他希望讀到最後能把觀者從過去再次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那天劉慶元站在大南村街頭翻閱著剛出版的《竹林七賢》,一旁的村民就湊了過來。他們並不知道誰是竹林七賢,也不大懂木刻藝術。有人問老鄉「刻得怎麼樣?」老鄉說「好看」,然後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不知誰說了一句:「這像剪紙。」劉慶元一聽,說得真好!它就是剪紙:「他們腳下是有很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的,像懷梆戲、剪紙、絞胎瓷等。」劉慶元的藝術實踐總是有機和生動的,至少這種能量轉化是能夠回應當地:「他們可能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東西,但他們感受到了變化,這是一個彼此適應、互相成長的過程。」視覺轉化需要一些技巧,他選擇了藏技。事態萬千,圖像從無到有,線條因物象形,這變化都掌握在一把木刻刀下,然後再轉化為應用媒介,去到它想去、適合去的地方。劉慶元對《嵇康彈奏廣陵散》那幅作品印象特別深:「在刻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山川、這樹應該圍繞嵇康的心情去旋轉,我在刻的時候也感覺在旋轉。」藏在嵇康衣服褶皺裡的氣度,他腳底下的山丘斜的、豎的、橫的線條,看不出印痕深厚,可刀筆粗糲磅礴,天旋地轉:「山川為之動容。」

劉慶元也像畫裡的嵇康,習慣置身於時代的激流之中,用冷峻的線條去觀察和刻錄一切:「從我個人多年來做木刻實踐的淺見,現實社會中的一切都是流動甚至是激蕩而至的,從來不是一個固化的狀態;很多時候問題都是排山倒海、迎面而來的;木刻往返於城鄉之間,就是要尋覓、認識知識界以外的知識,藝術界以外的藝術,見識生活的原色和能量。」樂評人張曉舟曾在文章裡提到,有一次和劉慶元在廣州看舌頭樂隊的演出,他將POGO人群撞至劉慶元身邊,後者依然不為所動,「像個麻袋一樣結實」。我問劉慶元,這是怎麼回事?他答:「是在蹦素迪,吃素的素。就是小心臟在動,外表看不出來。有一些人就是這樣,包括我。」「很怪,對吧。」這是採訪中劉慶元的口頭禪,他喜歡有衝突感的東西。理想中的工作室就位於菜市場上面,他需要距離生活更近一些,這能讓他更冷靜地對待眼前工作。他始終相信,平靜如水的生活下都是潛流暗湧:「重要的是這個激蕩的時代給你帶來的穿透感」。這是刀刻在身上的痕跡,不僅是木板自身的印痕。劉慶元形容自己做的,就是把這種激蕩轉化為若干字和詞,再組成句子,剩下的任務才是把這些句子交給需要的人:「這些人會把句子變成詩歌、散文、傳記和歷史。」他的木刻從來不會只停留在畫框裝裱,而是走出美術館空間,走向城市街道,來到了鄉間田野,和音樂、電影等媒介連接,和更多有趣的人和事發生交集。下一步他還想到工地去,在建築圍擋上做一個作品:「我對生活日常中所流露出來的表皮很感興趣,這種表皮可能是城鄉結合部牆上的一個電話號碼,或者是一個小鎮皮鞋店,也許是酒店大堂的鍍金門把手。打個比方,如果當年齊白石是拿著毛筆在牆上畫,傳播就會變得很有意思。」最近還有人給他發來木刻表情包,他倒也挺樂意,他相信技術的發展能夠激活木刻。激活木刻的路徑很多,他要做的事情更多。比如最近在準備的創作計劃叫《知識分子和一把大茶壺》,想要討論的是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早期,傳統工藝產區知識分子和外貿需求的故事。另一件事,也是他目前熱切關注的,要把學生從城市帶到各地鄉村去,從課堂到戶外,把此起彼伏的鄉鎮文化建設現場納入教學中。他要讓學生們去聆聽、去體驗腳下這片熱土正在發出的各種聲音:「田野就是舞臺,山川就是背景,這個時候,你要如何起舞?」

這是劉慶元對藝術邊界的一次次探索。可是邊界在哪裡?「如果知道邊界的話,又何來探索呢?我的底線就是不能做我不願意和不適合做的事,至少俗不可耐就是其一;變和不變不是喊口號,自己心裡默默記下、暗自提醒便是,說出來就很尷尬了,尷尬就是其二。」劉慶元的目標是只刻不印,「印的任務交給時代去完成。」說到底,這也是最傳統的木刻方式:為他人服務。他就是他自己木刻上的LOGO,木刻是他的日課:「等我老了刻不動了,就把刻刀都焊接在一起,把我這輩子刻的木刻都印出來,用最便宜的價格賣出去或者送出去,也說不準一把火燒了,木材成就火焰記憶就此封存。」

採訪、撰文:陳爽

圖片️:©朱銳/左靖工作室 (除署名外)

完整內容請見《生活月刊》2020年11月新刊《境轉新生》

相關焦點

  • 「竹林七賢」在駐馬店泌陽縣?
    一般地指的是三國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修武縣和輝縣交界一帶的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來與地名竹林合稱「竹林七賢」。 「七賢」是魏晉時代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傾向不盡相同。
  • 竹林七賢,竟然跟竹林沒關係?
    在一千多年的文學描述中,嵇康這群時尚另類文人在竹林之中豪飲、放歌、長嘯、嬉笑,是多麼灑脫,多麼放浪不羈啊。竹林七賢,是專用名詞,不能拆開。七賢與竹林,始終是一個整體。說七賢,必須說竹林。關於七賢的文學和繪畫作品,幾乎都有竹林。但是,這片竹林,未必真的有過。
  • 竹林七賢真的生活在竹林裡?老鐵,你OUT了!
    而在其中,竹林七賢便是最富有傳奇色彩、引人嚮往的人物了吧。因為他們個個活的率性灑脫,狂放不羈,不受世俗所擾,這在現在自由社會中都是很難做到的,更不必說在他們生活的戰亂之時。都說「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水者知其源」,今天就讓小編跟大家一起探討(羨慕)一下他們吧。一聽竹林七賢,便知有七位賢人名士了,他們分別就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
  • 竹林七賢: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竹林七賢相聚於山陽,北望「天下之脊」,品味「天下之脊」的象徵意義,心中該會蕩起怎樣的漣漪?以今之區劃而論,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劉伶來自安徽省宿州,王戎來自山東省臨沂,阮籍和阮鹹叔侄來自河南尉氏,山濤和向秀來自河南武陟,七人山水區隔,年齒相懸,既無舊誼,亦無姻親,原本毫無關係,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相聚於山陽、共為竹林之遊呢?
  • 竹林七賢對現在有什麼影響?
    「竹林七賢」是指東漢滅亡後,魏晉時期名士集團裡的七位文人,他們分別是:阮籍、嵇康、阮鹹、王戎、山濤、劉伶、向秀。他們生活的時代基本是曹魏政權開始受到司馬家族威脅並面臨改朝換代的時期。當時很多名士為避禍而不問時政,「七賢」就是在竹林中飲酒賦詩、不問朝政而自得其樂。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酒會詩》說起「酒」,首先令人想到魏晉,竹林七賢。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而魏晉名士之中,首先令人想到的便是「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了許多竹林七賢的逸事,有些是來源於歷史的,有些也許是來源於野史,雖然看上去行為奇怪,但仔細想來,確乎是這幾位先生能做出來的事情。
  •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竹林七賢的故事流傳已久。魏末晉初,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七位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常雅集於竹林之中,吟詩作畫、飲酒撫琴、長嘯起舞,是名動一時的高蹈之士,世稱「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北麓發掘出土了一座南朝時期的王墓,墓室南北兩壁的畫像磚表現的即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 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山濤、王戎篇
    提起魏晉,你會想到什麼,是那個滄海橫流、禮崩樂壞、人人勾心鬥角的時代,還是風神秀徹、狂放不羈、被引為高士之典範的竹林七子?竹林七賢以一己之力,讓那個極具黑暗和紛爭的時代,多了幾分遊戲人間的灑脫,幾分快意恩仇的恣意,但細究起來,雖然竹林七賢被後世統一貼上了:「放浪形骸,輕蔑禮法,終身不如仕」的標籤,七個人的人生態度卻不盡相同。這也是本篇為何將山濤、王戎放在一起的原因。
  • 竹林七賢在山陽城留下的典故傳說
    山陽城嵇康竹林吹笛聚七賢魏晉時期的文學家嵇康擅長彈琴吹笛,在山陽城內的竹林中建了座竹屋,悠然自得。有一天,他正在竹林中吹笛,忽然聽到有人進了竹林,便提筆寫了句拒客詩,匆匆躲了起來。來者先是阮籍,看到「竹林深處有籬笆」,明白是句拒客詩,提筆接著寫了「籬笆難擋笛聲轉」,然後拿起竹笛使勁吹起來。引得多人循聲而來,他們是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和劉伶,接著續起詩來:笛聲換來知音笑,笑語暢懷凝筆端,筆筆述志走詩箋,箋箋錄下珠璣言,箴語共話詠篁句。嵇康無奈只好出來,看每句開頭字都是竹字頭,便又添了句:篁篁有節聚七賢。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王戎篇
    王戎曾經給過鍾會「為而不恃」的建議,又曾經為司馬繇提醒過做事情前要深思熟慮,事實證明他的建議很對,只可惜鍾會與司馬繇都沒有聽從。不過王戎不是阮籍那種會窮途而哭的人,倘若他給的建議別人不聽,他也不會在意;面對政局的混亂,他也樂得隨波逐流,並沒有所謂文人的傲氣與風骨。
  • 「竹林七賢」其實既非七人也無竹,到底是誰命名的?
    作者:常志梅都說魏晉風流,而竹林七賢是其一面精神旗幟,被後人神話般膜拜。「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竹林七賢,對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與思想,都產生過大而深刻的影響,青史留芳。無論喜悅與痛苦,無論反抗與糾結,都保有一份人格的魅力與尊嚴。他們逍遙著人文精神,詩意著自由,彰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竹林七賢是幾個人?竹林七賢,是幾個人?似乎這是一個淺顯的認知,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常識。然而,嚴格意上說:「是也不是!」
  • 竹林七賢,生活方式的選擇情有可原,創作精神與佳作值得鑑賞
    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們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情有可原的,但他們的創作精神與佳作很值得人們鑑賞。一。奇特的生活方式「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非常有名的一個文學群體,他們這些文人墨客,為了迴避當時的昏暗政局,採取了奇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有的不拘禮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遙山林、終身不仕,更有談玄醉酒、長歌當哭的。如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孫女,他認為魏國是正統,只想永遠忠誠於魏國。
  • 孟非去雲臺山打卡,百家巖孝女塔、竹林七賢都有什麼故事
    最近看到孟非也去了雲臺山打卡,為我們介紹了雲臺山的百家巖,孝女塔、竹林七賢等景點,他們都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吸引孟非前來打卡呢?朱四娘思念女兒,傾盡家產在女兒投崖處為女兒修五級浮圖塔,後人也感其孝,就都呼為「孝女塔」。
  • 竹林七賢:新鄉「出道」後,中國歷史多了種「風情」!
    老人說的皇帝,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在乾隆十五年(1760年)到山陽看過竹林寺(又名七賢祠、尚賢寺),還留有《御製七賢詠》一詩: 那「七個神仙」,就是乾隆詩中歌詠的七個人,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這7個人經常聚集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中,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 竹林七賢,你的瘋癲真的很少有人懂得!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輝!
    魏正始年間有七位名士,常常在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因此,「竹林七賢」成為了繪畫的常見題材。南朝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竹林七賢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鹹這七個人。他們每個人,都是才華橫溢且個性鮮明。
  • 成語背後的故事:王戎篇——竹林七賢
    次年,鍾會叛亂失敗被殺,大家都認為王戎有見識。王衍(王戎的堂弟)曾拒絕品評當時在琅邪作郡吏的孫秀,而王戎卻勸王衍給孫秀好的品級。到司馬倫、孫秀掌權時,殺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倖免。王戎死孝:王戎在為母親守喪時,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拐杖。中書令裴楷前來憑弔時,說:「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衝必不免滅性之譏。」而尚書和嶠同時遭母喪,雖然寢苫食粥,但哀毀不過禮,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 文物介紹——《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畫
    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六朝展區有一幅六朝陵墓中的磚畫,內容是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京和丹陽地區目前一共出土並對外公布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有四座,包括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丹陽胡橋南朝大墓、丹陽金家村南朝大墓、丹陽吳家村南朝大墓四座。其中以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賢磚畫保存最為完好。南京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於1960年4月發現,其壁畫各長2.4米、高0.8米、距底0.5米。
  • 竹林七賢,用什麼方式維繫脆弱的亂世浮華?
    遺世獨立竹林七賢中,真正稱得上遺世獨立的,唯有嵇康一人而已。自早年喪父後,嵇康博覽群書,雅好老莊,在道家思想的薰陶之下,嵇康年及弱冠就已有飄然出塵的風姿,史載他「身長七尺,容止出眾」,簡直是由內而外都風採卓絕。
  • 竹林七賢:阮籍的任性放誕
    「竹林玄學」是魏晉玄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得名於這一時期非常活躍的「竹林七賢」。所謂「竹林七賢」,包括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等七位名士。阮籍和嵇康是「竹林玄學」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以名教與自然的關係為核心,將玄學探討的領域拓展到文學、美學、語言、哲學等多個方面,並以自己的生命體證和實踐玄學的精神,使魏晉玄學真正成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
  • 竹林七賢:一起喝酒耍樂發瘋的友人,各有各的瘋
    都知道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政局動蕩,禮崩樂壞,每時每刻都身處在亂世之中,人的命運比浮萍還要飄搖不定,於是及時享樂成了大多數人活著時的主要追求,男色成為了主流,嗑藥成了時尚,玄學成了思想潮流,而把以上三點都得很成功的姣姣者們,被稱為「竹林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