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高考將正式拉開序幕。和往年不同,今年的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
老照片、學生證、高考成績單……一個月來,人們曬出各種舊物,緬懷自己那段奮鬥過的青春歲月。時光荏苒,故夢不老。每一件舊物背後,都有一段獨一無二的回憶。每個人的回憶重疊起來,或許就是一個時代的際遇。
【受訪者簡介】
謝謙,四川宣漢人,生於1956年。先後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四川師範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分別獲工學學士、文學碩士與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謝謙: 語文卷上寫英語 考前喝了三兩酒
1977年冬,570萬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1978年春天,27.3萬名高考制度恢復後的第一屆大學生踏進了大學校園。宣漢男生謝謙即是其一。「我們宣漢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如果沒有高考,我最多在老家讀個師範,然後在本地當個小學老師,一輩子都這樣,而且這還算是我運氣好。」謝謙坦言。
和謝謙的採訪約在川大江安花園。一進謝謙家門,兩扇書櫃奪人眼球。40多年前,這樣豐裕的藏書,讓多數人難以企及。謝謙回憶,當他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後,「非常振奮,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去借書,因為之前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國各地都不一樣,不斷地在變化。小學中學,一直都是『混』過來的。」所幸他有自己的軌道,「當時我有個高中數學老師,他對我說,你絕對不要放棄學習!」
雖說如此,謝謙仍倍感壓力,兩個月後,高考在即,「(一起參加高考的)老三屆高中生,雖然10多年沒學了,但人家經過系統的學習訓練,我們學都沒學過。」周末變得彌足珍貴,他得趕著去兩三百人的大禮堂聽老師免費講課。他心中的唯一念頭,是「脫知青籍,走出大巴山」。
語文考試時,須默寫毛澤東的《蝶戀花》。「我失驕楊君失柳……」寫完後,謝謙突發奇想,在空白處還用英文寫了一遍。
考完前三科,科科順利。「我很春風得意,哼著歌到街上麵館,與七八個同學圍坐一桌。讓大家驚喜的是,麵館居然特別推出粉蒸肥肉與紅苕酒,且不要肉票酒票,大家各要一碗肥肉,我卻多要了三兩苕酒。」
所幸三兩苕酒並未阻斷謝謙的大學夢。拿到錄取通知書後,謝謙的北京夢終於成真。1978年3月10日,謝謙第一次在天安門留影。多年後,他一直記得這個日子,「時年21歲零71天」。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馬天帥 彭莉
【受訪者簡介】
漆明,四川成都人,1981年考入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四川明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四川明炬律師事務所勞動與人力資源業務部主任、成都市律協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漆明: 老師拍下我高考的一瞬間 這張照片成為近40年來的珍存
1981年7月7日,全國高考第一天。在成都市第20中學的考場上,一個16歲女生正奮筆疾書。白底碎花襯衫,黑色及膝裙,髮辮紋絲不亂。濃烈的陽光從窗外透進來,映上了女孩的側臉。一位監考老師走過,用相機定格了這個瞬間。
「我們學校的美術老師專門負責拍照,正好拍了我所在的教室。」39年後,漆明向記者回憶起當年的高考,種種細節,歷歷在目。39年來,這幀照片一直在她相冊的首頁。
「高三時比較懵懂。那時想當翻譯,覺得當翻譯是件挺洋氣的工作。」漆明說,對翻譯的想像來自電影和紀錄片,還來自父親的兩個學生。
回憶起高中生涯,漆明說:「我很認真,但那時沒心沒肺的,屬於上課要講小話的學生。有一次班主任罵了我大半節課,一直罵得我痛哭流涕,然後讓我帶著眼淚回教室。」雖然如此,她卻感念班主任,「我們班主任其實挺好。上晚自習的時候,他還會自己掏錢給我們準備蛋糕什麼的,強制性地要求我們必須上晚自習,怕我們出去玩,把我們管得很嚴。現在想起來,我語文寫作的提高,其實是靠班主任。」
高考前,漆明並不緊張,「因為我們家住在老師宿舍,就在學校裡,所以我不緊張。高考前,我沒有提前去學校,卡在高考鈴響前5分鐘衝進教室。當時好像沒有很擔心成績,因為我對自己要求不高,如果考不上南京大學,非重點第一志願的四川外語學院應該會把我錄取」。
捷報傳來,漆明很平靜,「好像真的沒什麼感覺,覺得跟我爸有個交代了」。初到南京,漆明豁然開朗。她說:「很自由、很興奮,沒有父母管了,之前我爸管得特別嚴。在家時,覺得反正有父母;離開了家,很多東西就需要自己獨立去面對、獨立去思考。這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大學4年,給了我選擇的底氣,這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穫吧。」
【受訪者簡介】
黃立新,四川大竹人,1966年生,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四川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
黃立新: 考前看了場外國電影 考完後把壓卷的鵝卵石揣回家
當年,18歲的大竹男生黃立新有一個夢,身居江南,日日年年,與書為伴。彼時能看的書不多,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魏巍的《東方》和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的《屠場》。
北大畢業後,黃立新入職出版社,和18歲的夢裡一樣,他真的開始了朝夕伴書的生活。機緣巧合,他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了他喜愛的《屠場》。告別北大30餘年後,已任職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長多年的黃立新告訴記者,由夢境直抵現實的,是一座叫「高考」的橋。
「一定不能在省內上大學,走得越遠越好,想自己去漂一下、自己去感受一下。」 黃立新坦言,「離開」對自己「很重要」,「18歲以前都在父母身邊,沒到過大城市,去的最大的城市是重慶,也是呆一晚就走了。想離開這個地方,想翻山越嶺看看外面的世界。」按母親的建議,他填報了北京大學,「當時我在大竹縣中學,那個地區最好的中學之一,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中國科技大學」。
重點中學裡,苦學成風。父親給黃立新許了個願,預考出色就給他買個手錶。很快,18歲的黃立新如願得到了一枚30元的鑽石牌手錶。
1984年7月7日,高考來臨。「高考前一天,我一點都不緊張。為了放鬆,父親還陪我去看了一場外國電影,好像叫《西部遊俠》。」這樣的輕鬆沒能持續至高考當天,「我們應屆生縮手縮腳,大氣都不敢出。」黃立新還記得,「考試前,教室裡會準備風油精,讓考生提神。有的教室門口還準備了洗臉盆,讓人洗個臉清醒清醒。有的考生久經考場,已經考了三四次。他們一會洗臉、一會搽風油精,動個不停,跟我們完全是不一樣的狀態。」
每個人的考卷上都鎮著一枚鴨青色的鵝卵石,「壓著不讓考卷被風颳走。離場時,我很緊張,回家後發現,我把鵝卵石揣回來了。」高考三天,黃立新每天都能吃上一個雞蛋,「平時只有過生日時才能吃」。
8月的一天晚上,父親打聽到,黃立新考了455分。這個消息讓黃立新的心情瞬間大黯,「嚇一跳!怎麼這麼低?心跌到谷底了。」柳暗花明。黃立新很快得知,原來所謂的455分,其實是本科錄取線,他的考分為551分。
一天下午,黃立新剛走到校門口,一位中年化學老師笑眯眯地叫住他說:「黃立新!你考上北大啦!」黃立新回憶說:「我很高興,然後去看,我的名字已經寫在黑板上了。」
打開錄取通知書,信封上寫著:「黃立新同志」。「第一次有人叫我『同志』,瞬間覺得自己長大了。打開信封,裡面寫著紅色的『歡迎新同學』一類的字詞,覺得自己成了北大一員,特別驕傲,非常興奮。」
北大四年影響了黃立新的一生,「回想起來,工作這麼多年了,如果是學人文社科的,其實打的整個底子都是在大學,或者說碩士以前。那個時候積澱的東西,決定了你一生。雖然還要繼續教育、繼續學習,但這種底色,在那個時候就打下了。以後,永遠都撿不回來。因為你的心境變了、時間變了,可能沒那麼執著、沒那麼純粹了,而那個時候的純粹是很可貴的。」當記者問及四年大學生活對他最大的影響時,黃立新沉吟了一下說:「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這非常重要。」
考生注意!看考場這些細節看清楚
7月6日,2020高考考生就可以提前進入考場,熟悉考場及周圍環境。對此,省教育考試院發布提醒:考生看考場切勿走馬觀花,需要對交通、考場分布、座位信息等細節儘快了解和熟悉,還要對考點和考場的防疫措施了解到位。
開考前考生可提前前往考試地點進行「踩點」,熟悉考點周圍的環境,將有利於考生做好準備工作,順利進入考試狀態。
去「踩點」途中要做好個人防護,考生應自備口罩前往考點,儘量避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如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可佩戴一次性手套並做好手衛生;進出考點和考場時須佩戴口罩,就座後可不用佩戴口罩。在進入考場時,應配合考點工作人員進行防疫安全檢查。
熟悉考場時,一定要從家裡/高考住的酒店出發,也就是說沿著赴考路線走一遍。算一算,從家或酒店到考場需要多長時間。為了不耽誤考試,考生和送考人員,一定要掌握好時間,最好提前1小時出行,儘量錯開出行高峰期到達考點。路途一定要注意安全,避開高危路段。
「踩點」當天抵達考場後,考生要配合學校的要求,有序進入考場。各考點候考區都有考場分布示意圖,考生在「踩點」時,應認真對照準考證與考場及座位信息是否一致,一定要記準自己考場號和座位號的具體位置。
考生看考場時,防疫語音提示將不間斷循環播放,考生要認真聽考點的防疫語音提示。高考是非常嚴肅的國家教育考試,需要用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考生要根據防疫語音提示充分了解考點防疫措施、安檢流程,準備必要的防疫用品,做好個人防護。
考生「踩點」時,特別要注意仔細閱讀《考場規則》,對考試禁止的事項要提前做好準備。禁止帶入的東西有:手機、手錶、各種電子設備、計算器、紙張等。 據川報觀察
哪些路段管制,如何停車?
成都交警發布高考出行指南
高考臨近,7月4日,成都交警發布中心城區(含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高考考點行車、停車等出行指南,屆時,考點周邊部分路段進行臨時管控。成都交警將安排警力對各考點周邊交通秩序進行維護,請廣大考生和家長配合執勤民警的指揮管理,做到車輛行停有序。掃描左邊二維碼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