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之魂:承載太多歷史和文化的三條古道

2020-12-19 聽泉烹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南嶺五嶺作為天然屏障, 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嶺南也因此被人稱為「蠻夷之地」。

關於五嶺的險峻,從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中可讀到:「南嶺山脈蔓延數幹裡,隨地異名......南北交通,非限於曲似羊腸之河道,即為崎嶇升降之山路,其艱難險阻,蓋可想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在嶺間開闢了通道,嶺北與嶺南的交往才頻繁起來。據歷史古籍記載和實地考察,嶺南與中原地區的交流通道最主要有3條古道:分別是大庚嶺古道、騎田嶺古道和湘桂走廊。

大庾嶺古道又稱「梅關古道」,是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 尤其是唐代張九齡開鑿新道後,此隘道更成為最重要的「入嶺 之驛」。歷代的移民,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經過這裡而進入嶺南的。有論著認為,五嶺雖然有3條古道可通過,但大庚嶺卻是人最多的,尤其唐代之後,高峰期每天竟有萬人經過。

騎田嶺古道雖然沒有大庚嶺那麼熱鬧,但年齡卻比大庚嶺更老。這裡擁有五嶺裡最早的古道。對封建時期的兵家來說,它的戰略意義也十分重要,甚至嶺上的陽山關還用天險地勢擋住了漢軍的進攻,成就了南越王趙佗的皇帝夢。

相比前二者,「湘桂走廊」的人文故事更加豐富。這條走廊實際上是越城嶺下的一條狹長谷地,,由湘入桂的要道。這裡不僅有陸上棧道,還有五嶺中著名的水路交通——靈渠。靈渠是溝通嶺北長江水系(湘江)與嶺南珠江水系 (灕江)的人工運河,是秦始皇為統一嶺南運輸軍糧而開鑿的,現今,這裡依依舊流傳著一段又一段的奇聞異事。

相關焦點

  • 南嶺:古道之下,群峰之上
    ▲南嶺之乳源大峽谷。(南方周末資料圖/圖)與秦嶺相比,南嶺因不夠高、不夠長,而且還由於五個集團的群山各自為政,不像秦嶺那樣高達三四千米,長達1600公裡,渾如一堵屹立在中國南北之間的高牆。南嶺作為自然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差異便不如秦嶺那麼明顯、直觀。
  • 【尋找記憶中的東陽古道 挖掘古道承載的意義】——東陽市登山協會助力鄉村振興之走進古道
    圖片提供:千祥戶外陳哥      古道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澱,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和旅遊的載體。而近年來,一種步行遊覽古道的新型旅遊方式,正在戶外愛好者中間悄然興起。       東陽市屬於「三山夾兩盆、兩盆涵兩江」的天然地形,一條山脈屏障將東陽市從地理意義上劃成了南北兩鄉,而在那層巒疊嶂的山脈中有著眾多不知名的山間古道,為交通落後時期的人們架起了一條條與外鄉溝通的橋梁。
  • 南嶺:五段大地上的障礙 五條溝通與交流的孔道
    所謂五嶺,就是構成南嶺的五個山巒集團,從西到東,分別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關於古代都龐嶺的具體位置,有不同說法,今取其一)。但另一種意見認為,五嶺不是指五座山,而是指五條山路,五條隱於群山之間,溝通內地與兩廣的山路。宋人周去非的解釋就是這樣的:「五嶺之說,舊以為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嶺之途五耳,非必山也。」
  • 南嶺的山,南嶺的水
    南嶺,是乳源的地標,記住了南嶺,也就記住了乳源;找到了南嶺,也就找到了乳源。南嶺,是兩千年西京古道經過之地。南嶺,是廣東的最高峰。南嶺,是最適合現代人養生的好地方。    南嶺,是兩千年西京古道經過的地方。杜牧說:「長安北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他說的是西京古道。李白說:「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 15條最適合徒步的中國古道,見證歷史風雲之旅!
    這些道路承載的,不只是馬背上的貨物而已,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歷史與文明。遠古的烽煙、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動、築城戍邊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等數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兩側。它是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的具體象徵,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足音。京西古道距今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所蘊涵的厚重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疊聚成輝。
  • 湘粵古道
    撰文/記者常立軍    湘南之南,是南嶺。    平均海拔僅千餘米的南嶺山脈,卻以其550公裡的長度,成為中國南部最大的山脈,在它的阻隔之下,嶺南嶺北形成了差異巨大的兩個世界。    湘粵古道是一條不平凡之路,雖然在今天它看起來如此樸素簡陋,但它承載了兩千多年的南北文明交流。湘粵古道在郴州境內,分為兩條線路,一條是著名的「九十裡大道」,從郴州裕后街直達宜章,另一條走的是桂陽、臨武,終點同樣也是宜章,被稱作西京古道。
  • 南嶺入選國家森林步道 這些古驛道和美景都被連成一線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國家森林步道名單,包括天目山、南嶺、苗嶺、橫斷山等4條線路入選其中。  而這一線正是中原文化往南粵大地傳播的最早地區,沿線有葸嶺「八卦圍」、滿堂客家大圍等客家民居,以及瑤族古都千家峒、九嶷山舜帝陵、靈渠、梅關古道、西京古道等眾多歷史文物古蹟。  那麼這條路線會經過我省哪些美景呢?跟著驛道君來看一看吧。
  • 三條紹興最美古道,有詩有遠方
    古道是先輩們出行的交通要道。新昌縣南明街道的班竹村是霞客古道的重要門戶,霞客古道本是官道,現存路面多以卵石鋪面,其中保存較為完善的一段便在班竹村,整條古道穿村而過,長約一千米,寬約兩米,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至今仍保存完好。
  • 餘杭區3條森林古道入選「杭州最美森林古道」
    說起和古道有關的歌曲,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唱出「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如果提起和古道有關的詩句,廣為人知的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古道承載著人們濃厚的感情,也承載著歷史的重量和文化的光彩。
  • 韶關南雄梅關古道有這樣一個歷史?
    南雄市還是廣東省「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林業生態縣」。接下來就是旅遊景點啦。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後來關樓為戰爭所毀,所以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才有梅關古道之稱。梅關是橫跨贛粵兩省天然屏障,這裡山勢險峻,峰巒對峙,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陳元帥曾在這裡打過三年的遊擊戰,並留下《梅關三章》的著名詩篇。梅關又是古代贛粵二地商賈交通的必經之路,被稱為「嶺南第一關」。
  • 粵贛古道:客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在古代,這裡形成了以龍川佗城為中心的交通網絡和以和平縣等地為要衝的粵贛古道。目前,河源和梅州地區依然保存著大量古道資源,這些古道見證了千百年來客家移民的艱辛奔波,也見證了客家文化的繁盛,是客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重走古道,依然能感受到往昔歷史的厚重風姿。
  • 這條橫跨川南的商旅古道,承載千年歷史風雲,成就抗戰國際大通道
    這條川滇古道綿延數百裡,幾代人在這條路上謀生,把日子分成春夏秋冬,分成白天黑夜,掐著時辰行走,身後是馬幫過後揚起的灰塵,是小商小販的腳跡。這條茶馬古道上,多少人匆匆而去,又急急而返……敘永縣城以永寧河為界,分東西兩城。
  • 日照莒國古城:留住城市的「根」與「魂」 打造歷史文化之城
    原標題:決勝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莒國古城:留住城市的「根」與「魂」 打造歷史文化之城9月24日,「決勝2020全面小康看日照」中央級新聞媒體、知名商業媒體、省級重點網絡媒體採訪團走進莒國古城,一張深藏在千年古城的文化畫卷在這裡展開畫軸。莒縣是千年古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上三度成國。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近4000年的銀杏樹、劉勰故裡、「毋忘在莒」故事……都在這裡上演。文化資源是旅遊發展的核心資源,旅遊資源是文化傳播的重要依託。
  • 幽幽古道,茶葉飄香,追尋歷史的見證與感受馬幫的底蘊,茶馬古道
    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唐朝的時候,茶葉的生產,已經比較發達,飲茶之風已經十分盛行。並且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茶被帶進歐洲,隨後傳遍世界。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國為不同的文化,其間也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
  • 門頭溝發布「古道、古村、古寺」三條非遺旅遊線路
    琉璃燒制技藝、潭柘紫石硯、玲瓏枕、爨底下醬肉、鄭順齋醬肉、妙峰山咯吱……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門頭溝區舉辦以「雲遊非遺 嗨購非遺」為主題的非遺日活動,本次活動主要以網絡渠道為主,重點圍繞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
  • 粵北邊陲、山水古邑、先秦遺風——連州秦漢古道
    連州市,廣東省清遠市代管的縣級市坐落於粵湘桂三省交界處是粵北邊陲的風水寶地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攝影之城的美譽連州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秦漢古道鐫刻著2000年的歷史印記山水古邑 世外桃源連州,作為中國長壽之鄉偏居於廣東一隅它建於秦漢之間,是承載千年風霜的楚粵古城
  • 養生王國--韶關南嶺+大覺禪寺祈福養生之旅!
    ★亮點二:南嶺林莊溫泉大飯店溫泉,享受南嶺最美溫泉『南嶺養生溫泉』;★亮點三:華南最美瀑布長廊【南嶺瀑布長廊】玩個夠;★亮點四:南嶺標誌性景點然而乳源的綠意不僅於此,如果說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是一顆璀璨的森林公園明珠,那麼這裡還有另外一顆綠意盎然的森林公園明珠——古道文化森林公園。
  • 一起去穿越千年古道!湖南省(秋季)鄉村文化旅遊節24日郴州臨武啟幕
    本屆文化旅遊節以「湘南秋色美·湘粵一家親」為主題,主要分為開幕式和「湘南古系列」「湘南韻系列」「湘南秀系列「3大活動,推出專家研討會、精品線路遊、微電影展播活動等10餘項文化旅遊活動,引領遊客追尋秦漢古道的歷史足跡。
  • 一條飄搖千年的古道,承載了賀州古今記憶!
    這兩條線路有哪些獨特的文化遺存,讓我們伴隨風中漂浮已久的馬鈴聲踏上這條跨越千年的古道,解開古道文化在富川的神秘面紗。公元前214秦統一嶺南,為了便於管轄嶺南,第二年在嶺南古道基礎上開始修築「秦所通越道」,統稱新道即瀟賀古道。打通了自秦國都鹹陽到長江水系,沿瀟水經賀江到番禺的水路相連大通道。
  • 泰順古道有多美|三條橋古道篇
    三條橋古道,位於泰順縣三魁鎮垟邊村至羅陽鎮洲邊村,東西走向,途經厝基底古民居、富家垟村、長坑村等。古道全程約11千米,平均寬1.2米。唐宋古道,路面早期用不規則塊石砌築而成,兩側遍松樹、雜樹,蒼翠蔥蘢,景色秀美。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7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