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南嶺五嶺作為天然屏障, 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嶺南也因此被人稱為「蠻夷之地」。
關於五嶺的險峻,從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中可讀到:「南嶺山脈蔓延數幹裡,隨地異名......南北交通,非限於曲似羊腸之河道,即為崎嶇升降之山路,其艱難險阻,蓋可想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在嶺間開闢了通道,嶺北與嶺南的交往才頻繁起來。據歷史古籍記載和實地考察,嶺南與中原地區的交流通道最主要有3條古道:分別是大庚嶺古道、騎田嶺古道和湘桂走廊。
大庾嶺古道又稱「梅關古道」,是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 尤其是唐代張九齡開鑿新道後,此隘道更成為最重要的「入嶺 之驛」。歷代的移民,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經過這裡而進入嶺南的。有論著認為,五嶺雖然有3條古道可通過,但大庚嶺卻是人最多的,尤其唐代之後,高峰期每天竟有萬人經過。
騎田嶺古道雖然沒有大庚嶺那麼熱鬧,但年齡卻比大庚嶺更老。這裡擁有五嶺裡最早的古道。對封建時期的兵家來說,它的戰略意義也十分重要,甚至嶺上的陽山關還用天險地勢擋住了漢軍的進攻,成就了南越王趙佗的皇帝夢。
相比前二者,「湘桂走廊」的人文故事更加豐富。這條走廊實際上是越城嶺下的一條狹長谷地,,由湘入桂的要道。這裡不僅有陸上棧道,還有五嶺中著名的水路交通——靈渠。靈渠是溝通嶺北長江水系(湘江)與嶺南珠江水系 (灕江)的人工運河,是秦始皇為統一嶺南運輸軍糧而開鑿的,現今,這裡依依舊流傳著一段又一段的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