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粵古道

2020-12-23 瀟湘晨報數字報

    撰文/記者常立軍

    湘南之南,是南嶺。

    平均海拔僅千餘米的南嶺山脈,卻以其550公裡的長度,成為中國南部最大的山脈,在它的阻隔之下,嶺南嶺北形成了差異巨大的兩個世界。它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是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江西、湖南與廣東的界山,自古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流,都要穿越這條地理上的天塹。湖南南高北低,走到郴州這裡,水路也走到了河流的上遊,已無法行舟,「船到郴州止」,九十裡的湘粵古道陸路由此而生。從堯舜時期形成雛形到秦時正式成路,歷經兩千餘年,至清代中期,湘粵古道在湖南境內已成為極為發達的驛路,這是它的黃金時代。

    湘粵古道是一條不平凡之路,雖然在今天它看起來如此樸素簡陋,但它承載了兩千多年的南北文明交流。湘粵古道在郴州境內,分為兩條線路,一條是著名的「九十裡大道」,從郴州裕后街直達宜章,另一條走的是桂陽、臨武,終點同樣也是宜章,被稱作西京古道。

    古道的好時光終止於十九世紀,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正式通車營業,1866年,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一場道路革命徹底顛覆了人類的交通模式,也帶來了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雖然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公路長(沙)湘(潭)公路1913年才開始建設,但其後,公路與鐵路的發展已是大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古道自此衰敗。

    尋覓古道,也許最大的意義就是看到兩千年興衰的文明史。

    湘南的煙雨中,我們尋找著曾經繁榮了兩千多年,之後又沒落的湘粵古道。古道並不容易找到,它們或在深密的草叢中隱現,或在古舊的街巷中蜿蜒,道中騾馬踏出的窩坑依然清晰可見。歷史的滄桑感忽然如潮水潰壩般衝向我們的內心,洶湧澎湃,無休無止。

    在一個叫「折嶺頭」的山頭,我們趁著驟雨初歇的空檔航拍腳下的大地,一部交通史,在此一覽無餘。這裡是湘粵古道翻山越嶺的一段,高鐵呼嘯著從隧道裡衝出,京廣線上的火車緩慢通過,已經成為歷史的粵漢鐵路隧洞在高鐵下方,荒草萋萋,深邃得仿佛可以進入另一個時空,遠處的107國道上車輛川流不息,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非凡的體驗,留存歷史遺蹟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古道上這樣令人感慨的地方比比皆是。我們在這裡,遇見曾經繁華的已敗落;遇見曾經繁華的仍舊繁華;也遇見曾經的荒蕪已成繁華。一條路所承載的興衰成敗,令人動容。

    在湘粵古道的宜章段,我們目睹了最為清絕的湘南古街,它安靜得恍若時間停滯在了某個年代;而在古道上的裕后街、宜章南關街,以及良田鎮,依舊延續著千年繁華。

    其實敗落又何嘗不是一種回歸?這個世界本來就屬於那些山川河流,湮沒的只是人類曾經的文明,況且,因為敗落,它們還作為遺蹟被留存了下來,於是我們得以看到一幅奇異的交通史畫卷,一幅現代化高鐵和古村、古街、古井、古橋並存的奇幻圖景。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古道湮沒,高鐵崛起,讓曾經碎片化的古道經濟模式變成了以交通中心城市為主的發展之路,從交通的角度,窺見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是一件有趣的事。

    兩千多年前,這裡何以成為貫通南北的主幹線的主要選擇?

    其實地理和技術是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延綿不絕的南嶺山脈阻隔了交通,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想要跨越南嶺,只能選擇相對平坦易行的地理空間,曲折迂迴到達目的地。而後來修建的普通鐵路、以及高鐵,都儘量以直線的方式,開山鑿洞,這也是為了適應機車越來越快的速度做出的技術性選擇。

    又是什麼成就了最初的湘粵古道?

    如果僅僅是人行,並不需要如此寬闊的道路,也無需大量鋪設厚重的石板,戰爭和商業對道路的高標準要求,才成就了這條大道。關於戰爭的痕跡,早已無蹤,而曾經的商業繁榮卻可以透過那些依然林立的商鋪遺蹟,清晰可見。

    探尋古道就是探尋一種曾經的生活方式。當我們以300公裡/小時的速度穿越地理空間時,能夠見到的只是群山莽莽,一閃而過,在獲得快捷方便的同時,我們也遠離了細緻悠長的慢生活和古意之美,幸好,有古道可以彌補,在漫長的行走中,我們的內心不知覺間就變得充盈了起來。

    《九十裡大道歌》

    十裡十喲是山坡,二十裡在釀水窩,三十折嶺高萬丈,四十裡路岔平和,五十良田不還餉,六十過後逢八角,七十裡後走馬嶺,八十裡來八十八,九十南街路難過,城裡跑回百裡多。

    

    撰文/本報記者常立軍

相關焦點

  • 湘粵古道徒步
    經過一番搜索,覺得郴州附近,這條湘粵古道太適合徒步了,說走就走吧。網路上的信息很多,但我還是先對這條古道做個簡要的介紹吧。湘粵古道又稱郴州騾馬古道、鹽鐵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稱驛道、嶠道,是朝廷修築的官道。
  • 陳社招:推動「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在湖南現存古驛道中,「湘粵古道」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湘粵古道」,建設「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符合國家扶貧開發戰略、文化遺產保護戰略、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這三大戰略的目標要求,符合沿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的需求。
  • 《探秘湘粵古道》錄製完成即將播出
    圖為《探秘湘粵古道》欄目組 圖為欄目組正在清水村一處採訪  紅網宜章站6月4日訊(分站記者 李雲)5月29日至30號,郴州電視臺《探秘湘粵古道》欄目組與瀟湘晨報、郴州新報走進宜章,對我縣境內的騾馬古道進行考察、拍攝。
  • 板梁村,湘粵古道上荔枝飄香
    它的名字你可能很少聽到,但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那就是「湘粵古道」。從字面上來看,這條古道自然是從湖南通往廣東。 廣東古代又被稱為「嶺南」。明清之前,嶺南氣候溼熱,湖南南部山多路險,交通不便,這條湘粵古道實際上相當於中原通往嶺南的要道。要說這條古商道,我們要先說一個地方,那就是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北邊的板梁村。
  • 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過去兩千年來,是連接中原和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 這條古道是大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充滿了小洞,這些小洞其實是駿馬踩的腳印, 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經過基本定型,一直繼承了近2000年,促進了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 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曾是在過去兩千年裡,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這條古道是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密布著小洞,這些小洞其實就是騾馬踩出的腳印。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後基本定型,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促進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 湖湘地理| 徒步湘粵古道,九十裡大道的厚重與溫潤
    悠長的湘粵古道,並非平凡之路,它串起了歷史的滄桑厚重與湘南風物的溫潤之美。曾經艱辛的行旅已成為消散的歷史煙雲,但古道邊那些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依然留存至今。古道、驛站、茶亭、古井、古樹、古橋、舊居,它們與城市、與高鐵共存於這片土地。這條繁華與荒敗並存的古道,擁有一種差異化的美。
  • 湖南三處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 包括湘粵古道
    中新社長沙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傅煜)靜候千年的唐宋摩崖石刻、留下深深騾馬蹄窩的湘粵古道、身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大冠堡遺址……隨著首期「湖南文物發現之旅」滿載而歸,三處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今日也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在南嶽衡山發現的「摩崖石刻」刻在高約三米、寬近六米的天然花崗巖上,共有三方不同字跡的刻文。
  • 【文化印記】見證湘粵古道上的歷史文化遺存 ​
    千百年來,從粵北老坪石鎮的共和街到湘南的郴州裕后街,從唐宋時期至中華民國,南來北往的朝廷政要、文人雅士、英雄豪傑、社會名流在湘粵古道上留下了許多流芳千古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現羅列如下,供諸位賞析。1.老坪石碼頭群。
  • 從秦始皇時期大軍踩出來,到現在仍走得熱鬧,就是湘粵騾馬古道
    但是,也有少數的道路從古代保持到現在還在步行的,就是所剩無幾的古道,尤其是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境內的相粵騾馬古道,從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徵越踩出來,經歷過若干朝代到現在,還走得好熱鬧,有的地方還是當地人的交通幹道,你說這道路的歷史夠長的吧。湘粵古道,在湖南省郴州境內,南起宜章玉溪河碼頭,北止郴州裕后街郴江碼頭,延綿近百裡,連接珠江和湘江的重要紐帶。
  • 郴州深山古道見證「閉關鎖國」大歷史
    不久之前,這裡都還是一片密林,直到有一天,水塘村村主任周勇帶人拿著柴刀在山上轉了一圈,一條蜿蜒的青石板古道便出現在了我們眼前。周勇說,這條古道很老了,連村裡的老人都不清楚是什麼時候修的。近日,由湖南省文物局退休專家謝武經、郴州市相關專家等聯合組成的湘粵古道考察團,對這段古道進行了考察。
  • 郴州發現秦始皇南徵古道 堪稱公路「祖宗」(圖)
    「大家看,這就是古道邊驛站發展而成的村落。」何強的興奮的告訴記者。根據當地居民介紹,這裡因折嶺得名稱之為折嶺村。正規的稱呼是鄧家塘鄉鄧家塘村折嶺頭組。  目前,湘粵古道經過折領頭村的一段成為通村大道。  外地人收購騾馬蹄窩石板  由湘粵古道的驛站發展而成折嶺頭村,至今仍流傳一些古老的記憶。
  • 樂昌五山「紅色古道」:龍虎隘古道
    龍虎隘古道之龍虎隘  在龍虎隘下方十米處,曾有一尼姑庵,牆面塗紅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尼姑在此每天敲木魚誦經修道。  改革開放前,樂昌和汝城等地鄉民到湘粵地帶,均走此古道前往經商、買賣、謀生或走親串友,是湖廣重要的交通要道。  據《郴州文史》記載,1934年11月,紅軍長徵時,紅一軍團第一師和中央軍委直屬團、第一、二縱隊及紅五軍團從此道進入青嶺宿營,第二天經學堂山翻越國字腦到達石下村、大王山。
  • 中國古代國道:楚粵古道、石板路、同樂亭
    4、在九江、通過鄱陽湖到南昌、贛江、吉安、贛州、大餘,轉陸路梅嶺古道,到南雄轉水路到韶關、廣州。今天介紹第2條古代國道,郴州至廣州:到達郴州裕后街碼頭後,轉陸路到兩江洞,有兩條路線,一條往南到達宜章縣城轉水路到達樂昌、韶關、廣州。一條往東南經過宜章東部山區到達樂昌、韶關、廣州。
  • 一起去穿越千年古道!湖南省(秋季)鄉村文化旅遊節24日郴州臨武啟幕
    秦漢古道。 臨武龍宮。 臨武縣委宣傳部供圖。圍繞「湘南秋色美 湘粵一家親」的主題,節會將通過秦漢古道徒步遊、南方露營大會、第二屆南嶺旅遊發展研討會、精品線路遊、美食商品展等活動進一步展示湘南秋色美景,體現湘粵一家親的理念。
  • 廣東梅關古道已成旅遊勝地 秦漢古道在醞釀開發
    廣東留存多條千年古道   梅關古道已成旅遊勝地   秦漢古道還在醞釀開發   更多荒廢古道芳草萋萋   昨日,本報報導了中山岐澳古道可能列入粵澳合作項目,或將被打造成特色旅遊線路。而在粵北、粵東等古代嶺南出省必經之路上,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古道。但隨著歲月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它們現今的「命運」卻有很大不同。
  • 千年古道連湘粵 湖南省秋季鄉村文化旅遊節臨武開幕
    秦漢古道。臨武龍宮。紅網時刻10月24日訊(記者 龍騰)徒步秦漢古道賞醉美秋色,去西瑤綠谷國家森林公園參加南方露營大會;到臨武寶石文化產業園品美食淘美玉鬧夜市……今日上午,2019年湖南省(秋季)鄉村文化旅遊節在郴州臨武開幕,向遊客展示「千年古縣」的獨特魅力。
  • 「湘粵涼島」陽明山等著你
    陽明山境內70%山林地處海拔100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98%,植被保護完好,山間常年流水不斷,年均氣溫保持在14.2℃,空氣清新,平均負氧離子含量達38000個/m,有「天然氧吧」「湘粵涼島」之美稱。到陽明山避暑,不得不去的兩個景點,一是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小黃江源,二是萬和湖。
  • 湘粵桂紅色自駕產業峰會暨道縣招商引資推介會舉行 籤約70餘億元
    「紅動湘粵桂,道州更多嬌」2020湘粵桂紅色自駕產業峰會暨道縣招商引資推介會在道縣舉行。道縣招商引資推介會共籤約11個項目,引資70餘億元。2020湘粵桂紅色自駕遊產業峰會上,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就自駕遊領域發展議題開啟研究討論。紅網時刻9月24日訊(記者 戴科 攝影 陳敏捷)今日,「紅動湘粵桂,道州更多嬌」2020湘粵桂紅色自駕產業峰會暨道縣招商引資推介會在道縣舉行。
  • 湘粵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項目集中簽約
    19家廣東食品企業落戶臨武,總投資26.6億元△籤約現場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6日訊(羅徽 李薈蓉)4月26日上午,郴州舉行湘粵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項目集中簽約儀式。2019年9月,在國家發改委舉辦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精準對接現場會上,臨武縣代表郴州與廣東東莞市食品行業協會籤訂湘粵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