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2020-12-12 翠姝旅遊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過去兩千年來,是連接中原和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 這條古道是大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充滿了小洞,這些小洞其實是駿馬踩的腳印, 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經過基本定型,一直繼承了近2000年,促進了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郴州志》說:「駿馬古道,即城區裕后街的南關在宜章九十裡大街,」 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石板路面寬2米至3米, 古是中原到嶺南的交通要道, 「」其實湘粵古道沒有, 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有五十萬軍隊遠徵南越, 其中,人數十五萬的分隊現在從湘粵古道的位置開始從湖南飛往廣東, 湘粵古道是這十五萬軍隊強行踐踏,然後修建了道路。

漢光武帝建武年間,衛颯任桂陽(郡治現在在郴州)太守不僅改造了從郴州到宜章的九十裡大街,還改造了到粵北的陸路, 路上增加了亭館,為路人吃飯修建了郵局,方便了官書的投遞, 根據《萬曆鄒州志》,從「颯切山通道,垂利世世……」地圖上看,這條街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五嶺。

古語說:「船到郴州,馬到郴州, 「」「從馬到郴州死, 「」從這條駿馬古道青石板上加載的蹄巢可以看出,我們不知道這條路上有多少匹馬累死了, 意思是五嶺南北有水路,被五嶺分割後只是換條路流入大海, 古代船隻只能南下到廣東最遠的郴州,所以必須取道湘粵古道繼續南下, 同樣,從廣東船北上也只能到達湘粵古道的南端宜章, 因此,人和馬成為了這條古道一樣運輸的重要工具, 當時的古人為了儘快把物資運到目的地,一邊唱著路的地名一邊唱著歌。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呢?評論區在等著你!

相關焦點

  • 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曾是在過去兩千年裡,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這條古道是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密布著小洞,這些小洞其實就是騾馬踩出的腳印。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後基本定型,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促進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 陳社招:推動「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南起廣東省韶關樂昌市坪石鎮水牛灣,北至湖南省郴州市區裕后街,由秦始皇遠徵南越的15萬大軍踩踏成型,漢光武帝年間修建而成,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直至廣東沿海的交通要道。在湖南現存古驛道中,「湘粵古道」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湘粵古道」,建設「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符合國家扶貧開發戰略、文化遺產保護戰略、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這三大戰略的目標要求,符合沿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的需求。
  • 郴州發現秦始皇南徵古道 堪稱公路「祖宗」(圖)
    紅網郴州10月13日訊(記者 湯紅輝)「這條古驛道,自古就是打通湖南至廣州的咽喉要道,路面的青石板上可以通過清晰地騾馬蹄窩,看出當年這條古道的繁榮。毫不誇張地說,這就是古代的一條國道、一條高速公路。」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站在湘粵古道上,感慨良深。
  • 郴州深山古道見證「閉關鎖國」大歷史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每當耳邊響起這樣的詞句時,頭腦中就會浮現出一幅古道滄桑的畫面。見慣了車水馬龍的大街,小橋流水、古道長亭似乎都已迷失。不過,這道迷失的風景,我們最近竟然在湖南郴州市蘇仙區坳上鎮遇見了。
  • 湖南三處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 包括湘粵古道
    中新社長沙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傅煜)靜候千年的唐宋摩崖石刻、留下深深騾馬蹄窩的湘粵古道、身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大冠堡遺址……隨著首期「湖南文物發現之旅」滿載而歸,三處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今日也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在南嶽衡山發現的「摩崖石刻」刻在高約三米、寬近六米的天然花崗巖上,共有三方不同字跡的刻文。
  • 湘粵古道
    它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是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江西、湖南與廣東的界山,自古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流,都要穿越這條地理上的天塹。湖南南高北低,走到郴州這裡,水路也走到了河流的上遊,已無法行舟,「船到郴州止」,九十裡的湘粵古道陸路由此而生。從堯舜時期形成雛形到秦時正式成路,歷經兩千餘年,至清代中期,湘粵古道在湖南境內已成為極為發達的驛路,這是它的黃金時代。
  • 連州騎田嶺古道(七裡塝段)入選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
    陽江市陽西縣雙魚城海防古道煙墩嶺烽火臺遺址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遷至坪石辦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在塘口村建立了一座天文臺,配有子午儀等重要儀器供師生教學實習。遺址於2019年年底發現,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田野踏查和考古發掘,揭露出完整的基址,與文獻相互印證而確定。這是我國高校在烽火歲月中堅守現代天文學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有力實物證明。
  • 【文化印記】見證湘粵古道上的歷史文化遺存 ​
    千百年來,從粵北老坪石鎮的共和街到湘南的郴州裕后街,從唐宋時期至中華民國,南來北往的朝廷政要、文人雅士、英雄豪傑、社會名流在湘粵古道上留下了許多流芳千古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現羅列如下,供諸位賞析。1.老坪石碼頭群。
  • 湘粵古道徒步
    經過一番搜索,覺得郴州附近,這條湘粵古道太適合徒步了,說走就走吧。網路上的信息很多,但我還是先對這條古道做個簡要的介紹吧。湘粵古道又稱郴州騾馬古道、鹽鐵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稱驛道、嶠道,是朝廷修築的官道。
  • 板梁村,湘粵古道上荔枝飄香
    它的名字你可能很少聽到,但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那就是「湘粵古道」。從字面上來看,這條古道自然是從湖南通往廣東。 廣東古代又被稱為「嶺南」。明清之前,嶺南氣候溼熱,湖南南部山多路險,交通不便,這條湘粵古道實際上相當於中原通往嶺南的要道。要說這條古商道,我們要先說一個地方,那就是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北邊的板梁村。
  • 《探秘湘粵古道》錄製完成即將播出
    圖為欄目組正在清水村一處採訪  紅網宜章站6月4日訊(分站記者 李雲)5月29日至30號,郴州電視臺《探秘湘粵古道》欄目組與瀟湘晨報、郴州新報走進宜章,對我縣境內的騾馬古道進行考察、拍攝。目前《探秘湘粵古道》大型報導錄製已完成,預計首播將在下周二晚9點35分郴州電視臺南嶺生活頻道《行進鄉村欄目》播出。   《探秘湘粵古道》大型報導於上星期四開拍,同行的還有一些文史愛好者,欄目組沿郴江河一路逆流而上,至坳上,下良田,過漳水河,再到分水,到宜章縣城。光滑的石板,浸著歷史的汗漬,依舊清涼如故。
  • 樂昌五山「紅色古道」:龍虎隘古道
    龍虎隘古道之龍虎隘  在龍虎隘下方十米處,曾有一尼姑庵,牆面塗紅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尼姑在此每天敲木魚誦經修道。九十年代初,因年久失修已毀;下方二十餘米處建一涼亭,青磚瓦結構,高約3.4米,長約6米,寬約3.2米,面積約20平方米。亭頂已毀,現僅殘存四面牆。
  • 湖湘地理| 徒步湘粵古道,九十裡大道的厚重與溫潤
    這是郴州城裡最大的一口古井,當時郴州的豆腐、釀酒作坊都集中於此井附近的湧水門 ( 丁字街 ) 、幹城街 ( 朱家壩 ) 和上河街 ( 今屬幹城街 ) ,幾乎佔全城百分之三十以上。今天,生活在附近的人們依然喜歡飲用這裡的井水,延續著幾千年來的生活方式。 湘粵古道出裕后街後,便消失在了城市的繁華之中,不見了蹤影。
  • 南粵古驛道15處重大發現「出爐」,西片古驛道入選!
    遺址於2019年年底發現,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田野踏查和考古發掘,揭露出完整的基址,與文獻相互印證而確定。這是我國高校在烽火歲月中堅守現代天文學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有力實物證明。2.韶關市樂昌市抗戰時期坪石辦學先師舊居(民國)
  • 中國古代國道:楚粵古道、石板路、同樂亭
    古代的人類居住沿著江河小溪而行,這也構成了古代交通路線,長江、黃河、珠江等以及眾多的支流成為古代最早的國道網絡。中原和西北到達湖北的漢江、武漢後,有十條左右路線往南:1、轉湘江到嶽陽、長沙、衡陽、永州、桂林,通過靈渠轉桂江到達廣州;2、在衡陽轉耒水、便江、郴江到達郴州,轉陸路到達宜章轉水路北江到達樂昌、韶關、廣州;3、在衡陽轉耒水、便江到達桂陽,轉陸路到達臨武、宜章、乳源、韶關、廣州。
  • 廣東梅關古道已成旅遊勝地 秦漢古道在醞釀開發
    醞釀復活   秦漢古道:重走古道盤活古村文化   蜿蜒崎嶇的秦漢古道穿越地處湘粵接壤的古城,連接著眾多古村落與歷史遺蹟。日前,全球華人重走秦漢古道百公裡徒步體驗在連州豐陽出徵,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震撼了前來徒步的探險愛好者。
  • 一起去穿越千年古道!湖南省(秋季)鄉村文化旅遊節24日郴州臨武啟幕
    圍繞「湘南秋色美 湘粵一家親」的主題,節會將通過秦漢古道徒步遊、南方露營大會、第二屆南嶺旅遊發展研討會、精品線路遊、美食商品展等活動進一步展示湘南秋色美景,體現湘粵一家親的理念。郴州市副市長賀建湘介紹,這次秦漢古道徒步遊活動是由臨武與連州共同舉辦的聯誼活動,臨武縣與廣東連州有一條連通了2000多年的秦漢古道,通過修繕這條古道,將其打造成優秀的旅遊線路,吸引來自廣東、湘南地區的遊客;同時參與南方露營大會活動的房車露營商大部分來自廣東各個地區,目的就是通過活動的宣傳把珠三角地區的遊客引進湖南。
  • 湖南郴州王仙橋:秦代古橋見證變遷,2200年來一直是南下廣東咽喉
    在湖南郴州,有這麼一座古橋,名叫王仙橋,《湖南交通志》記載,古橋始建於秦朝,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中途經過多次修繕,得以保存至今。王仙橋王仙橋是秦代開闢的湘粵古道標誌之一,是中原通往嶺南的必經之路。
  • 新春暢遊古驛道之六:饒平古驛道,千年歲月裡的鹽糧古道
    可見其歷史性及重要性,堪比西北的茶馬古道。對於其功能,可比粵東的「鹽糧古道」。▲麒麟嶺古驛道與川藏線上的茶馬古道、與荊州一帶的「古道西風瘦馬」不同的是,潮汕平原上的古道,基本都是完全靠人力走出來的,可以說,這完全是一條由挑夫「挑」出來的千年古道。西平古驛道一頭挑起人們的生計,一頭扛起國家烈士的革命重任。
  • 湖南郴州:千年騾馬古道年味濃 遊客爭相訪古踏春
    2018年2月20日,郴州市民在紅紅火火的裕後古街騾馬古道歡度春節。湖南郴州至宜章九十裡騾馬古道始建於公元前214年,古為中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道,如今已融入到新時代城市的繁華之中。春節期間,市民和遊客紛紛前來騾馬古道雕像前感受濃濃的狗年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