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梁村,湘粵古道上荔枝飄香

2020-12-23 騰訊網

板梁古宅 盧七星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商道,最知名的就有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徽杭古道等,每一條古道上都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我們今天要說的,也是這樣一條商道。它的名字你可能很少聽到,但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那就是「湘粵古道」。從字面上來看,這條古道自然是從湖南通往廣東。

廣東古代又被稱為「嶺南」。明清之前,嶺南氣候溼熱,湖南南部山多路險,交通不便,這條湘粵古道實際上相當於中原通往嶺南的要道。要說這條古商道,我們要先說一個地方,那就是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北邊的板梁村。

在這條蜿蜒曲折、穿過崇山峻岭的古商道當中,板梁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這個村往北通往長沙,往南則分成兩叉,分別經過郴州和桂陽,最終都到達廣州,板梁村正好位於這個三岔口上,像要道當中的隘口一樣卡在那裡。

所以,這個村子雖然現今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在這裡曾經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為湘粵古道的歷史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雷永輝 透視板梁

這裡曾是「荔枝之道」

我們幾乎都讀過唐朝杜牧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是寫唐朝著名的美人楊貴妃因為喜愛荔枝,而當時的唐朝皇帝唐玄宗非常寵愛她,就派人不遠千裡把荔枝送到長安。

可能很多人聽了會非常好奇,在一千三百多年前,那個時候交通極度不便,究竟是怎樣運輸荔枝的呢?據史書記載,當時是把冬天儲存的冰放在一個冰櫃裡面,用冰櫃來存放荔枝,通過驛站不停地換馬,一站一站地傳遞過去。

當時荔枝的產地在嶺南,從嶺南送到中原,再到西安,經過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湖南郴州,那麼走的肯定就是湘粵古道,而板梁村就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驛站,這條路也因此被稱為「荔枝之路」。在一千多年前,一匹匹的快馬經過板梁村飛奔而去,塵煙飛揚,當時百姓可能誤以為是緊急軍情大事,可是他們絕不會想到,最終送到長安的卻是冰鎮的荔枝。

這裡也是「貶官之路」

這條路不僅是「荔枝之路」,同時也是「貶官之路」。在唐宋的時候,嶺南還沒有開發出來,被當時的中央政府稱為「邊緣蠻夷之地」,有諸多高官文人貶謫流放到嶺南,例如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蘇軾等等。他們都需要經過這條湘粵古道,這些文人經過一路顛沛流離,到達嶺南之後,寫下了無數的珍貴名篇。

其中以蘇軾最為樂觀與灑脫,被貶到嶺南之後,不僅沒有傷感,反而樂在其中,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也算是經過「荔枝之路」,達到了「荔枝之鄉」了吧。

這裡又是「白銀之路」

板梁村作為中原通往嶺南的要地,水路和陸路都很重要,它是三條水道的交叉口。板溪和九山河在村子的北邊匯合,同時順著九山河往北可以到達湘江與長江。板梁村是水陸兩條線的交通樞紐,正是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商貿運輸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元朝之後,中原人不斷南遷,嶺南經濟迅猛發展。整個南方經濟都開始活躍了起來,原先的蠻夷之地,變成了富庶的出海口。特別是到了清朝,嶺南的廣州被乾隆皇帝指定為唯一的外貿出海港口,當時最知名的商貿集市中心就是「廣州十三行」。

「十三行」的貨物遠銷海外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歐美各國都需要到廣州採購中國的絲綢、茶葉與瓷器。在這種情況下,中原的貨物想要運到廣州,也大多需要經過湘粵商道,於是板梁村自然而然也成為了重要的商業隘口。

羅琳 鳥瞰板梁古村

同樣的一個地方,唐宋時期無數失意的官員和文人流放嶺南,在這裡經過,寫下了無數傷感、令人潸然淚下的名篇;可是到了明清的時候,這裡卻成為了熙攘的商道,往來的都是商賈名流,成為了全中國最為繁華與忙碌的要道,歷史的變遷往往就是這樣令人感慨萬千。

板梁村雖然不大,但是作為水陸兩道的要地,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要經過這裡,輸往廣州。再通過廣州由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各國商人輸往東南亞、非洲,乃至更遙遠的歐洲和美洲。

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板梁村的繁榮與富饒。從明朝中晚期,西班牙人在美洲發現了白銀,洋人們開始用白銀來中國換取茶葉、絲綢與瓷器,大量白銀作為主要的貨幣開始在中國流通。板梁村是交通樞紐,廣州的白銀自然要經過這裡運往北方各省。

由於白銀沉重,大量攜帶會非常不方便,來來往往的大商人都會把白銀放在這裡存放,換取銀票。於是,湖南省第一個錢莊就在這裡誕生,並且讓人驚訝的是,板梁村作為一個小小的村落,歷史上竟然出現了十幾家錢莊。

幾百年後的今天,錢莊的遺址裡還能夠看到一個個挖得非常深的地窖,這些地窖最深的地方能夠達到十多米,今天的人們可能很難想像,當年在這裡可是曾經存放著幾千兩、幾萬兩,甚至幾十萬兩白銀。

板梁村的核心要道是一條商業街,往來的商賈都會在這裡卸貨、兌換銀票、購買貨物或者住店歇息。板梁村曾經的富饒從這裡的老人們經常說著的一句話裡就能反映出來,那就是「雨雪天出門不溼鞋,辦酒五十桌不出村」。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下雨下雪的時候,出門不用溼鞋,是因為整條街道、整個村都連成一片,上面的屋脊能夠擋住雨雪。置辦五十桌酒席不用出村買任何東西,在這條街上都能夠買到。

從「荔枝之道」到「貶官之道」,再到「白銀商道」,板梁村作為湘粵古道的核心隘口,見證了這條古商道的歷史變遷。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今天這條古道已經漸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走在板梁村,我們仍能從板梁村前潺潺流淌的河水中,村外綿延向著遠方的山間石路上,感受到歷史的滄桑餘韻。

來源:中國文藝網

相關焦點

  • 湘粵古道
    它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是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江西、湖南與廣東的界山,自古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流,都要穿越這條地理上的天塹。湖南南高北低,走到郴州這裡,水路也走到了河流的上遊,已無法行舟,「船到郴州止」,九十裡的湘粵古道陸路由此而生。從堯舜時期形成雛形到秦時正式成路,歷經兩千餘年,至清代中期,湘粵古道在湖南境內已成為極為發達的驛路,這是它的黃金時代。
  • 湘粵古道徒步
    經過一番搜索,覺得郴州附近,這條湘粵古道太適合徒步了,說走就走吧。網路上的信息很多,但我還是先對這條古道做個簡要的介紹吧。湘粵古道又稱郴州騾馬古道、鹽鐵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稱驛道、嶠道,是朝廷修築的官道。
  • 陳社招:推動「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在湖南現存古驛道中,「湘粵古道」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湘粵古道」,建設「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符合國家扶貧開發戰略、文化遺產保護戰略、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這三大戰略的目標要求,符合沿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的需求。
  • 《探秘湘粵古道》錄製完成即將播出
    圖為《探秘湘粵古道》欄目組 圖為欄目組正在清水村一處採訪  紅網宜章站6月4日訊(分站記者 李雲)5月29日至30號,郴州電視臺《探秘湘粵古道》欄目組與瀟湘晨報、郴州新報走進宜章,對我縣境內的騾馬古道進行考察、拍攝。
  • 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過去兩千年來,是連接中原和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 這條古道是大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充滿了小洞,這些小洞其實是駿馬踩的腳印, 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經過基本定型,一直繼承了近2000年,促進了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 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曾是在過去兩千年裡,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這條古道是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密布著小洞,這些小洞其實就是騾馬踩出的腳印。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後基本定型,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促進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 【文化印記】見證湘粵古道上的歷史文化遺存 ​
    千百年來,從粵北老坪石鎮的共和街到湘南的郴州裕后街,從唐宋時期至中華民國,南來北往的朝廷政要、文人雅士、英雄豪傑、社會名流在湘粵古道上留下了許多流芳千古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現羅列如下,供諸位賞析。1.老坪石碼頭群。
  • 湖湘地理| 徒步湘粵古道,九十裡大道的厚重與溫潤
    在泉邊,我們偶遇了田家灣村的田書記,當他得知我們是來採訪湘粵古道時,興奮地向我們講起了關於古道旁這眼 " 天下第十八泉 " 的故事。他說這裡的水曾被周圍的鄉民當作仙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時候,來這裡取水的人絡繹不絕,排了很長的隊伍。 此處不遠,還有萬歲橋,始建於秦嬴政三十三年,是古道上一個重要的節點,在另一個版本的 " 九十裡大道歌 " 中,就有 " 六十萬歲橋上過 " 的歌詞。
  • 湖南三處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 包括湘粵古道
    中新社長沙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傅煜)靜候千年的唐宋摩崖石刻、留下深深騾馬蹄窩的湘粵古道、身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大冠堡遺址……隨著首期「湖南文物發現之旅」滿載而歸,三處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今日也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在南嶽衡山發現的「摩崖石刻」刻在高約三米、寬近六米的天然花崗巖上,共有三方不同字跡的刻文。
  • 荔枝古道中重要驛站——鹽埸壩,漁渡壩
    四川達州博物館館長認為"荔枝古道不專指一條古道(官道驛道)而是一個相互聯通的路網,如荔枝古道主道是主幹的高速路,它的支線就是國,省,縣道,他說荔枝古道是米倉古道走向即,渠縣,大竹,達縣,平昌,巴中,南江,篙壩,黃官,通江,碑壩,兩河口,牟家壩,漢中,留壩,太白去西安。談到萬源進陝西兩條路都離不開響硐子,漁渡壩。一條從萬源竹峪,永寧(關壩),長石從秋坡梁到鹽埸,上響硐到漁渡壩。
  • 貫穿達州南北的那條荔枝古道
    荔枝古道、米倉古道,國內外專家不辭辛苦,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達州市人大常委會、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先後出臺了「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條例」,引起政府和不少人士的關注;生活、工作於此的筆者,多次參與中共達州市委宣傳部、網信辦組織的探訪荔枝古道、米倉古道、傳統村落的活動,或獨步,或與「川東北古村之友群」的朋友到現場共同探尋,收穫不少;在達州市及各縣(市、區)城鄉住房和建設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次調研
  • 從秦始皇時期大軍踩出來,到現在仍走得熱鬧,就是湘粵騾馬古道
    但是,也有少數的道路從古代保持到現在還在步行的,就是所剩無幾的古道,尤其是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境內的相粵騾馬古道,從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徵越踩出來,經歷過若干朝代到現在,還走得好熱鬧,有的地方還是當地人的交通幹道,你說這道路的歷史夠長的吧。湘粵古道,在湖南省郴州境內,南起宜章玉溪河碼頭,北止郴州裕后街郴江碼頭,延綿近百裡,連接珠江和湘江的重要紐帶。
  • 荔枝古道上的川東民居群
    今年春天,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研究者因為荔枝古道考古調查來到這裡,它的美才被發現:荔枝古道穿境而過,農耕文化保存完好,川東特色民居古院落群別具一格。荔枝古道上的川東古民居建築特點是全木結構兩層吊腳樓,屋頂兩面斜坡蓋瓦,標準建築為四合院,入門正前方為堂屋,堂屋內供奉「天地君親師」和家神。
  • 「蜀道申遺」之——「荔枝古道」
    蜀道之一——「荔枝古道」自重慶涪陵,過達州,在萬源境內兩進兩出,先後經過鷹背鄉、廟埡鄉名揚村、秦河鄉三官場村、石窩鎮番壩村、玉帶鄉、魏家鄉、竹峪鎮、虹橋鄉,再出川入陝,直至西安。古道沿線上有很多歷盡滄桑卻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更有延續千年卻風貌不改的傳統村落。重走荔枝古道。荔枝古道保存最為完好的路段,數鷹背鄉瓦子坪村至廟埡鄉名揚村,一排排青石板,寬且厚大,步步相連,長達10公裡之多。
  • 大巴山深處荔枝古道荒廢 雜草叢中現"攔馬牆"(圖)
    此處的關牆也保存較好,左邊攔馬牆和右邊石壁上深深的彎槽,據說是當年閂門槓用的,叫做門槓槽。  這些保留完好的歷史遺蹟,充分說明了,雞公寨就是荔枝古道的一部分。「小時候聽的故事,終於在現實中得到了印證。」苟興光說。
  • 高清:千年「荔枝古道」有望申遺 傳唐玄宗為楊貴妃建
    近日,四川省住建廳申遺辦公室專家深入萬源,實地考察荔枝古道沿途遺址古蹟,積極準備申遺前期工作。 據《舊唐書》、《新唐書》等有關史料記載,1300多年前,唐玄宗為滿足愛妃楊玉環每天能吃上新鮮荔枝,頒旨在涪州(今重慶涪林)興建荔枝園,並從涪林修建專供運輸荔枝的驛道直達長安,全程1000多公裡。「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此的真實寫照。
  • 四川萬源荔枝古道旁發現菊石化石 專家稱已上億年
    四川萬源荔枝古道旁發現菊石化石專家稱已上億年 (1/4) "← →"翻頁
  • 古道悠悠,茶葉飄香,追尋與見證茶馬古道的底蘊
    古道悠悠,茶葉飄香,追尋與見證茶馬古道的底蘊>古道悠悠,茶葉飄香,追尋與見證茶馬古道的底蘊古道悠悠,茶葉飄香,追尋與見證茶馬古道的底蘊古道悠悠,茶葉飄香,追尋與見證茶馬古道的底蘊古道悠悠,茶葉飄香,追尋與見證茶馬古道的底蘊
  • 行走荔枝古道 尋覓傳統村落
    蜀道之一——「荔枝古道」自重慶涪陵,過達州,在萬源境內兩進兩出,先後經過鷹背鄉、廟埡鄉名揚村、秦河鄉三官場村、石窩鎮番壩村、玉帶鄉、魏家鄉、竹峪鎮、虹橋鄉,再出川入陝,直至西安。古道沿線上有很多歷盡滄桑卻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更有延續千年卻風貌不改的傳統村落。重走荔枝古道。荔枝古道保存最為完好的路段,數鷹背鄉瓦子坪村至廟埡鄉名揚村,一排排青石板,寬且厚大,步步相連,長達10公裡之多。
  • 郴州深山古道見證「閉關鎖國」大歷史
    發現這段古道屬於湘粵古道的一部分,西起坳上鎮走馬嶺村十組,東接坳上鎮水塘村朱家組,長約3公裡,寬1.2—1.5米。因這段路主要位於水塘村鳳形嶺,故命名為湘粵古道鳳形嶺段。湘粵古道鳳形嶺段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現沿途還保存有完整的古石板路、古石涼亭積善亭、古石拱橋。其中積善亭還有精美石雕及四方碑刻,分別為:道光十七年(1837)、光緒九年(1883)、光緒十三年(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