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時期大軍踩出來,到現在仍走得熱鬧,就是湘粵騾馬古道

2020-12-23 森山老林遊記

謝謝大家點開森山老林旅遊記,小編繼續帶著大家走世界。文章屬原創,做誠實的朋友。

世界在迅速變化著,從活字印刷到現在的電腦打字;從原始的木棒兵器,到現在的火箭飛彈。進步更快的要數二三十年從固定電話到現在的手機,以後的發展速度肯定會更快。交通工具的發展也很快,從象和馬,到汽車,而隨著交通工具的變化,它所依賴的道路肯定要發生變化,從古時人和馬只要小道就可以走的路,現在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火車行駛在高鐵,飛機飛越太空。可見從古到今,道路不知更換了多少次。但是,也有少數的道路從古代保持到現在還在步行的,就是所剩無幾的古道,尤其是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境內的相粵騾馬古道,從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徵越踩出來,經歷過若干朝代到現在,還走得好熱鬧,有的地方還是當地人的交通幹道,你說這道路的歷史夠長的吧。

湘粵古道,在湖南省郴州境內,南起宜章玉溪河碼頭,北止郴州裕后街郴江碼頭,延綿近百裡,連接珠江和湘江的重要紐帶。在古道上,古時多用騾馬拉貨,故又稱騾馬古道。

古道上仍存的商鋪,記憶著上千年來這條道路上的繁華,從那時的經商,到現在僅供居住,不知經過了多少代人的呼吸與共。

這深深的騾馬蹄印,重疊著無數騾馬的足跡,無數次的騾蹄與石板敲擊,可以譜上無數動聽的樂曲。

古道邊上的水井,至今還是那麼清澈透明,說明現在還在飲用,並且水源千年來不斷。

這棵古樹也許還沒古道的時間長,但它可謂與古道同呼吸共命運。這樣的古樹在這條古道中還有很多。

古道中的石拱橋,也有多處,有高有矮,有寬有窄。既是跨越河流的必備,也是美麗風景所在。

這些石板現在還是那麼平整、光滑,因為至今還是當地人出行的幹道,經過數百個春夏秋冬,風霜雨雪,這些石板仍堅守自己的崗位,不能不說是了不起的奇蹟。

這裡的人們為了保護古道,又要車輛出行方便,才想了這個辦法:在古道一辦再開出一條公路供車通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理念,這條古道才得以千年猶存,並還起著重要的作用。

湘粵古道,是一部厚重的交通史,又是一幅貫穿古今的人文風情畫卷。沿途許多的歌謠和故事不斷湧現;風景如畫、綠樹成蔭、出產豐饒。還出現了令人驕傲的人物和事件:鄧中夏出生在這裡,朱德、陳毅率工農革命軍發動了威震全國的湘南起義。

相關焦點

  • 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曾是在過去兩千年裡,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這條古道是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密布著小洞,這些小洞其實就是騾馬踩出的腳印。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後基本定型,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促進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 郴州發現秦始皇南徵古道 堪稱公路「祖宗」(圖)
    沿著石板路走去,不時可以在石板上找到騾馬留下的深深蹄窩。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解釋說:「我們現在走得這條路就是我們這次要考證的湘粵古道。石板上這樣深的蹄窩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經過這裡的騾馬很多,表明了這條路古代的繁華;其次,形成這麼深的蹄窩需要時間,至少要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
  • 湖南三處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 包括湘粵古道
    中新社長沙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傅煜)靜候千年的唐宋摩崖石刻、留下深深騾馬蹄窩的湘粵古道、身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大冠堡遺址……隨著首期「湖南文物發現之旅」滿載而歸,三處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今日也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在南嶽衡山發現的「摩崖石刻」刻在高約三米、寬近六米的天然花崗巖上,共有三方不同字跡的刻文。
  • 《探秘湘粵古道》錄製完成即將播出
    圖為《探秘湘粵古道》欄目組、郴州新報走進宜章,對我縣境內的騾馬古道進行考察、拍攝。目前《探秘湘粵古道》大型報導錄製已完成,預計首播將在下周二晚9點35分郴州電視臺南嶺生活頻道《行進鄉村欄目》播出。   《探秘湘粵古道》大型報導於上星期四開拍,同行的還有一些文史愛好者,欄目組沿郴江河一路逆流而上,至坳上,下良田,過漳水河,再到分水,到宜章縣城。光滑的石板,浸著歷史的汗漬,依舊清涼如故。
  • 湘粵古道
    湖南南高北低,走到郴州這裡,水路也走到了河流的上遊,已無法行舟,「船到郴州止」,九十裡的湘粵古道陸路由此而生。從堯舜時期形成雛形到秦時正式成路,歷經兩千餘年,至清代中期,湘粵古道在湖南境內已成為極為發達的驛路,這是它的黃金時代。    湘粵古道是一條不平凡之路,雖然在今天它看起來如此樸素簡陋,但它承載了兩千多年的南北文明交流。
  • 湘粵古道徒步
    經過一番搜索,覺得郴州附近,這條湘粵古道太適合徒步了,說走就走吧。網路上的信息很多,但我還是先對這條古道做個簡要的介紹吧。湘粵古道又稱郴州騾馬古道、鹽鐵古道、官帽大道,史籍稱驛道、嶠道,是朝廷修築的官道。
  • 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古道,湖南郴州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位於湖南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村折嶺頭組,過去兩千年來,是連接中原和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 這條古道是大約3~4公裡長的石板路,石板上充滿了小洞,這些小洞其實是駿馬踩的腳印, 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經過基本定型,一直繼承了近2000年,促進了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
  • 湖湘地理| 徒步湘粵古道,九十裡大道的厚重與溫潤
    站在街邊,眼前就是郴江,遠處依稀可見郴山,當年秦觀被點讚最多的詩句 "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寫的就是郴州的地理風貌,抒發的則是迷離難解的情結。 郴江也是整條湘粵古道運輸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幹線以水路為主,沿湘江一路上溯,然後進入支流便江、再到二級支流郴江,此時的地勢,已到河流上遊,水路無法繼續,只能在此改為陸路通行。
  • 板梁村,湘粵古道上荔枝飄香
    它的名字你可能很少聽到,但在歷史上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那就是「湘粵古道」。從字面上來看,這條古道自然是從湖南通往廣東。 廣東古代又被稱為「嶺南」。明清之前,嶺南氣候溼熱,湖南南部山多路險,交通不便,這條湘粵古道實際上相當於中原通往嶺南的要道。要說這條古商道,我們要先說一個地方,那就是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北邊的板梁村。
  • 陳社招:推動「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南起廣東省韶關樂昌市坪石鎮水牛灣,北至湖南省郴州市區裕后街,由秦始皇遠徵南越的15萬大軍踩踏成型,漢光武帝年間修建而成,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直至廣東沿海的交通要道。在湖南現存古驛道中,「湘粵古道」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湘粵古道」,建設「湘粵古道」文化產業走廊,符合國家扶貧開發戰略、文化遺產保護戰略、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這三大戰略的目標要求,符合沿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的需求。
  • 【文化印記】見證湘粵古道上的歷史文化遺存 ​
    千百年來,從粵北老坪石鎮的共和街到湘南的郴州裕后街,從唐宋時期至中華民國,南來北往的朝廷政要、文人雅士、英雄豪傑、社會名流在湘粵古道上留下了許多流芳千古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現羅列如下,供諸位賞析。1.老坪石碼頭群。
  • #聚焦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 鹽文化 | 中條山騾馬古道:隱藏山林的商旅繁華
    年近八旬的閆宏娃老人說:「以前聽大人說,當年趙匡胤率領部下去方山練兵,就是從咱這條峪走的,水庫後邊還留下了上馬石。趙匡胤是宋朝的皇帝,到現在總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咱這條峪裡頭,山南人跑得多,後來咱村的、虞鄉的,遠的還有解州、臨晉、趙伊的,都知道翻山做生意。
  • 【民俗興縣】興縣:熱鬧的七月十五騾馬古會現場!人山人海,牛羊成群!
    相比起以往,近些年來騾馬古會的規模越來越小,時間也越來越短,基本都是一上午就結束了。興縣騾馬古會每年有三次。早春二月二一次,入秋七月十五一次,入冬十月初十五一次。記憶中那時候的古會很是熱鬧,整個河槽裡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還有各家帶來的牲畜,牛、驢、羊、豬娃子都有。為了在大會的第一天及時趕到,勤勞的農民們大半夜就從家裡趕著牲口出發了,遇上離縣城遠一點的村子則走的更早。出發時候就自帶點乾糧準備著路上吃,衣服裡面的更是密密縫了內兜,家裡的婆娘從晚上說到早上,賣了牲口的錢一定要裝在這裡,小心堤防著城裡的「尖扭了」。
  • 湖南郴州:千年騾馬古道年味濃 遊客爭相訪古踏春
    2018年2月20日,郴州市民在紅紅火火的裕後古街騾馬古道歡度春節。湖南郴州至宜章九十裡騾馬古道始建於公元前214年,古為中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道,如今已融入到新時代城市的繁華之中。春節期間,市民和遊客紛紛前來騾馬古道雕像前感受濃濃的狗年年味。
  • 騎行桂陽到宜章縣一六鎮
    今天清早,6點鐘從縣城出發,騎行到郴州萬壽橋吃早餐,早餐前就騎了40公裡。早餐後,騎行到良田鎮就迷路了!因為威哥講去騎騾馬古道,而我以前沒有去過。後來還是發位置過來,才又匯合,搞得我在良田鎮轉了幾個圈。出良田鎮,往兩路司方向騎行。過鄧家塘,泥鰍窩,臘園灣。出臘園灣村就是砂石公路了,威哥講,這就是騾馬古道了,石頭路已經被村民廢棄,改砂石路。
  • 京西古道,最久遠可以追溯到二百萬年前,特有的「蹄窩」景觀
    京西古道是北京市西部平原區與山區、永定河流域中上遊地區因人類活動而逐漸形成的古代道路的統稱。京西古道的歷史沿革京西古道在時間上最久遠可以追溯到二百萬年前,在這樣大的時間跨度上總共可以分成四個時間段。第一階段:史前。
  • 楊博/在藍關古道,於秦始皇韓愈一約
    一時不見了山下的混沌溼熱,好似來到了另一清涼世界,眼前除了一幅幅青綠山水畫卷以外,張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 使我們對人文傳奇的古道有了更深的了解。 來藍關古道,人們首先都會想起一首詩,那就是當年韓愈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 五峰茶馬古道 歲月滄桑的痕跡
    這裡,有2010年被列入國家60處文物重要新發現的「五峰茶馬古道」。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宜昌市文物部門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發現了長達百餘公裡的明清時期茶馬古道。這是迄今為止在宜昌市境內發現的唯一一處較為完整的茶馬古道,還有何歷史文化遺存?
  • 威遠最全古道穿越攻略!7站絕美風景,驚豔了歲月
    在清乾隆《威遠縣誌》記錄:「嘉靖中,自流井初煎鹽醛,務需威煤孔巫,邑民於此設立炭廠」,這說明在明朝嘉靖時期,威遠地區所開採的煤炭,已大量運到自流井鹽廠煮鹽。然後到達陸路鹽煤古道第二站山王場山王殿(即現在山王鎮政府一帶),再順著沿途的青石板路,爬上翠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