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戰歷史地圖2.0版發布,系首次全景展示淞滬抗戰

2020-12-15 澎湃新聞

上海是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重要城市。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聯合騰訊地圖、騰訊大申網共同製作系列上海抗戰歷史地圖。

這一系列抗戰地圖中的相關歷史要素由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中心提供,圖中所標註的每個抗戰歷史要素的名稱、時間屬性和空間坐標,以及圖中所附文字注釋,都經過歷史學、歷史地理學方法嚴格考證,並進行了實地考察。

8月11日上午,《上海抗戰歷史地圖系列之淞滬抗戰分布圖》、《上海抗戰歷史地圖系列之慈善救助分布圖》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首次發布。

相較於7月5日發布的第一張地圖——《上海抗戰歷史地圖之抗日救亡分布圖》,本次發布的兩張地圖(上海抗戰歷史地圖2.0版)採用街景地圖、全景技術等,在技術上實現了多項優化。據介紹,本次發布的兩張地圖在原來普通地圖、衛星地圖的基礎上,增加了街景地圖;遺址介紹中,在第一版的文字介紹內容中增加圖片部分,同時增加街景或全景圖;對於重要遺址進行了重點展示,包括建築外部航拍視頻、內部全景圖片;另外,為方便用戶使用,騰訊製作團隊優化了導航條,增加搜索功能。

《上海抗戰歷史地圖系列之淞滬抗戰分布圖》

《上海抗戰歷史地圖系列之慈善救助分布圖》

八一三淞滬抗戰:在國軍22次會戰中尤其重要

「抗戰期間,有過兩次淞滬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前我們講抗戰,一·二八講得比較多,特別是十九路軍;而相比之下,八一三這樣大規模的抗戰講得卻不多。我認為,抗戰期間國民黨的二十二次會戰中,八一三淞滬抗戰和武漢會戰尤其重要。」發布會上,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指出,八一三淞滬抗戰的重要意義有四點:

首先,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國軍在上海抵抗了三個月,破滅了日本速戰速決的幻想。

其次,八一三淞滬抗戰殲滅至少四萬多日軍,而我軍傷亡十八萬(後來官方公布的數字),振奮了全國人民的鬥志。

再次,八一三淞滬抗戰延阻了日軍的進攻,使政府、工廠、大學的撤退得以完成。在上海,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大夏大學等高校西遷,被稱作是文軍西徵,保存了中國的文脈。另外,上海一百多家工廠西遷,改變了中國工業的布局。這些都是上海對抗戰做出的貢獻。

最後,八一三淞滬抗戰是中國軍隊取得主動態勢的一次戰爭。八一三淞滬抗戰後,日本主要進攻方向從華北轉到了沿長江一帶,南京、上海成了戰爭的主要陣地,日軍因此被迫調動兵力,從而保護了西南大後方。

抗戰時期位於重慶的鋼鐵廠。抗戰爆發前,四川近代工業基礎薄弱。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沿海、沿江地區相繼淪陷,這些地方的工業因此受阻,相繼向西南、西北轉移。而四川,成了當時接收內遷企業最多的地方,從而逐漸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的近代工業體系,為戰時四川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有力地支援了前線抗戰事業的進行。

本次發布的《上海抗戰歷史地圖之淞滬抗戰分布圖》,包含92個信息,重點突出了與兩次淞滬抗戰直接相關的歷史要素,包括每次日軍的登陸地點、中日雙方作戰地點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重要事件,比如,三友實業社事件、虹橋機場事件、虹口機場爆炸案事件等。這些事件發生的地點、原因、經過等信息都可以在地圖上展現出來。

三友實業社事件

,1932年1月18日,在日軍武官田中隆吉及間諜川島芳子等人策劃下,五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實業社毛巾廠附近挑釁遭到毆打,一死二傷,日本方面污衊稱是毛巾廠的工人糾察隊所為,史稱「日僧事件」。1月20日凌晨,田中隆吉指使日本憲兵及浪人,縱火焚燒了毛巾廠的廠房,史稱「三友實業社被焚事件」。這兩次事件成為「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的導火線。

三友實業社歷史圖片

虹橋機場事件

,日方稱「大山事件」。1937年8月9日下午,日本陸戰隊大山勇夫中尉和士兵齋藤要藏駕駛軍用汽車沿虹橋路衝至虹橋機場入口,欲強行進入機場進行偵查,與中國守軍在阻攔中發生了爭執並開槍射擊,兩人隨即被擊斃。事件發生後,日方態度強硬,隨即增兵上海。中國亦調派軍隊進駐上海。該事件成為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導火線。

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抗日紀念地

,1937年10月27日至31日,第88師524團第一營420人在團副謝晉元的率領下,奉命守衛四行倉庫。孤軍將士在此浴血奮戰四天四夜,以傷亡30餘人的代價,殲敵200餘人,打退日軍10多次進攻,不僅顯示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與信心,也為中國軍隊贏得了世界讚譽。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該地成為八一三淞滬會戰的重要見證地。

四行倉庫歷史圖片

饒家駒南市難民區:第一個戰時難民保護區

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上海的難民保護工作十分突出。作為最後的「諾亞方舟」,上海庇護了許多從歐洲等地逃難而來的猶太人,而在上海華界,法國神父饒家駒所建立的南市難民區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保護了三十萬中國難民。

蘇智良教授介紹說,饒家駒建立的南市難民區在國際上開創了一種模式,即在戰爭期間不僅要保護交戰雙方的傷員,而且也要保護戰區的平民,頗具典範意義。1949年《日內瓦公約》及附件中關於戰時平民保護的規定中,也可以看到南市難民區的影子。

而這次發布的《上海抗戰歷史地圖之慈善救助分布圖》包含89個信息,其中猶太難民區31個,南市難民區30個,是這張地圖展示的重點區域,另外還有兩次淞滬抗戰中社會各界在上海建立的收容所。

《上海南市難民區分布圖》,難民區內設立了大量的收容所,建立了難民醫院、產婦醫院、災童醫院、殘老院等。為方便管理,難民區內部劃分為9個區。圖為南市難民區的分布示意圖。

夏令配克難民收容所舊址

:位於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742號原夏令配克影戲院。八一三抗戰爆發後,由中共地下組織滬東工委書記周林、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陳國棟,分別帶領一批工人和難民建立,是上海抗戰初期最早的難民收容所。中共江蘇省委成立後,在王堯山領導的難民委員會領導下,此收容所不僅成為進行社會救濟的場所,而且還成了進行抗日救亡教育、培養抗日救亡生力軍的大學校。現在建築不存。

城隍廟

:位於今方浜中路249號。南市難民區開放後最初幾天,城隍廟裡擠滿了成千上萬從戰爭恐慌中逃離出來的難民。正如饒家駒神父所說,城隍廟真的成了庇護百姓的地方。此外,城隍廟還是一個難民區監察委員會組織的免費發放大米的中心。

華德路收容所(第一難民中心)

位於長陽路138號。又稱長陽路收容所,1939年1月正式啟用,由原白俄商團營房改建,規模最大,能收容上千人,並設有難民醫院和產科醫院。舊址現為居民用房。

紅卍字會辦事處舊址、難民區婦產醫院舊址

:位於豫園九曲橋東北部的得意樓。據《申報》報導,紅卍字會的辦事處在得意樓,專發附近二十處收容所難民的食糧。得意樓因其比較寬敞,還被用作產婦醫院。得意樓原在豫園九曲橋東北部的平地上,現在建築不存。

為方便救濟難民,紅卍字會將辦事處設在豫園得意樓,為難民分發衣食藥品。圖的右下角仍可看到部分九曲橋。(網絡照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抗戰地圖正式上線:35個地標喚起這個城市的抗戰記憶
    8月12日下午,作為解放日報新媒體中心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版權資產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合作推出的一款多媒體產品,歷經數月精心打磨的《上海抗戰地圖》正式上線解放網。輕點滑鼠就可以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重溫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
  •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舉辦活動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
    2020年7月7日,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與全國各地抗戰類紀念館、博物館同步開展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以及抗日戰爭勝利活動,以進一步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駐區部隊指戰員、社區居民、學校師生等社會各界代表300人參與了紀念活動。
  • 【學「四史」】銘記歷史,勿忘「九一八」——靜安區委赴淞滬抗戰...
    【學「四史」】銘記歷史,勿忘「九一八」——靜安區委赴淞滬抗戰紀念館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 2020-09-25 2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淞滬抗戰紀念公園改造竣工 "813"再現抗戰悲壯[圖]
    圖片說明: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裡的警世鐘  東方網記者蔣澤、劉歆8月11日報導:一段段殘破的磚牆,一片片鏽跡斑斑的鋼板,這是改造後的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813」淞滬抗戰期間,這裡是激烈戰場。踱步於《歷史漣漪》、《歷史之門》、《結1937》之間,仿佛戰地重遊。陳賢明說,公園公共藝術是淞滬抗戰紀念館的延伸和擴展,可以營造神聖、莊嚴、肅穆的紀念性景觀,還可以補充抗戰文物和原始紀念物的不足。  這些公共藝術品高度抽象,大量採用花崗巖、金屬等不同質感的材料。陳賢明說,這些不同表現形式的公共藝術,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組合、碰撞,是為了祭奠和反思,不忘「一寸血肉一寸山河」的悲壯。
  •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一)公園概況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位於上海市寶山區淞寶地區,東臨濱江大道,西臨東林路原名為「共青公園」,「臨江公園」。為打造淞滬抗戰特色,臨江公園於2015年4月實施一期閉園改建工程,2015年6月月更名為「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現在成為淞滬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上海遭受密集轟炸!《暴日侵滬戰區地圖》中的淞滬抗戰
    《暴日侵滬戰區地圖(Map show Japanese-Chinese warfre now in ShangHai)》是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上海日新輿地學社出版的戰爭宣傳地圖。全圖大量使用英文,其目的,應該是向國際社會介紹918事變後日本對我國上海的蠻橫侵略。
  • 抗戰遺址︱上海有座八字橋,淞滬血戰第一槍
    1932年老上海地圖中的八字橋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八字橋是溝通虹口和閘北的要隘,距離日本海軍陸戰隊本部、上海火車北站和日本人墓地都非常之近。       1932年1月28日夜11時30分,日本海軍上海特別陸戰隊一部從四川北路西側突然進攻八字橋區的中國守軍,十九路軍156旅即刻還擊,「一·二八事變」就此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激戰一個半月,日軍多次打算通過八字橋迂迴攻擊上海北站,八字橋陣地三失三得,但最終直到停戰,日軍都沒能完全控制八字橋。戰火中東八字橋被毀,僅剩西八字橋。
  • 《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題展》展示上海14年抗戰全歷程
    【解說】12月13日上午10時,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與全國  當天,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內,以展現上海人民14年抗戰史實的《艱苦卓絕—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題展》吸引了不少學生駐足參觀。
  • 淞滬抗戰部分遺址被遺忘 中日兩軍激戰地無標識
    再過幾天,就是8·13淞滬抗戰紀念日了。今天,民革市委舉行課題調研階段性成果發布會上公布上述調研成果。調研報告建議:重新布局「四行」,再建 「無名英雄之墓」。  淞滬抗戰留下百處遺蹟  「一·二八」和「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是上海軍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壯舉,建立及保護抗戰遺址遺蹟,是對抗戰中犧牲的英雄和平民百姓的最好安慰和懷念。
  • 上海市檔案館首次線上公布631件館藏檔案:抗戰時期的上海
    上海市檔案館在館藏抗戰時期檔案中挑選了部分淞滬抗戰照片、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和日偽上海市政府檔案,首次在上海市檔案館「數字檔案公共查閱平臺」(可登錄「上海檔案信息網」進入該平臺)向社會線上全文公布。此次公布的抗戰時期檔案總計631件。
  • 天通庵車站舊址探訪 在虹口區打響的淞滬抗戰第一槍-吳淞,上海...
    「『淞滬鐵路天通庵站遺址勒石』是2007年9月由虹口區人民政府設立的,其目的是教育人們勿忘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虹口區文史館的工作人員在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淞滬鐵路的來歷和80多年前發生在這一帶的抗戰歷史……  淞滬鐵路始建於19世紀末,1875年,以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組建了「吳淞道路公司」,買下了今河南路橋堍到吳淞一帶的土地,並將建造鐵路的器材從英國運到中國私自築路
  • 淞滬抗戰主題公園開工建設 "四行倉庫"9月3日開放
    東方網1月29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昨天,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舉行了紀念「一·二八」淞滬抗戰83周年暨上海淞滬抗戰主題公園建設啟動儀式。這是本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
  • 軍事地圖上的淞滬會戰布局:日軍滲透多年,國軍也早有準備
    47 來源:澎湃新聞 8月13日,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改造後正式對外開放,被稱為「鎮館之寶」的3張淞滬會戰軍事地圖首次向公眾展示。
  • 含淚的歷史,淞滬抗戰一周年上海群眾被迫祭拜戰死日寇
    1937年8月13日,中日兩國部隊在上海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這個時候,曾被要求一再忍讓的中國軍人終於可以將仇恨的子彈射向敵人的心臟,為了保家衛國而踐行自己的軍人誓言。這一場戰爭,中日雙方一共出動了約100萬的軍人投入戰鬥,戰役歷時三個月,戰後日寇宣布死傷4萬多人;中國軍隊死傷30萬人。
  • 銘記抗戰歷史,這些地方值得去「打卡」
    電影《八佰》熱映後,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成為熱門參觀地點。而我們廣東也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根據地之一,銘記抗戰歷史、緬懷抗日英烈,廣東人身邊就有不少值得去「打卡」的地方。
  • 一名日本僧人之死引起的淞滬抗戰
    在關東軍高級參謀坂垣徵四郎和日本駐上海的助理武官田中隆吉狼狽為奸密謀下,他們把目標選在了上海,為此,他們還派出了大特務金璧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女間諜和大漢奸川島芳子。這次襲擊日本僧人就是川島芳子一手策劃的,她收買了一夥中國流氓打死日本僧人,又稱三友實業窩藏了兇手,藉此縱火燒毀了三友實業的倉庫。事情並未因此了結,上海的日本僑民紛紛起來鬧事,到處示威遊行,打砸中國人的商店。
  • 歷史不能遺忘!上海市檔案館首次線上全文公布631件館藏抗戰時期檔案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上海市檔案館在館藏抗戰時期檔案中挑選了部分淞滬抗戰照片、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和日偽上海市政府檔案,在上海市檔案館「數字檔案公共查閱平臺」(可登錄「上海檔案信息網」進入該平臺),首次向社會線上全文公布。
  • 八部淞滬會戰題材抗戰電影,有一部你肯定看過
    受不同年代政策的影響,至今淞滬會戰題材的抗戰電影尚有八部,筆者今天就來逐一介紹(不包括尚未上映的《八佰》),其中有一部想必絕大部分中青年觀眾都看過。1、保衛我們的土地(1938,民國)本片由史東山執導,被譽為戰時第一部抗戰故事片。
  • 到此一遊|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了解《八佰》背後的故事
    地點:上海亮點: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貨物倉庫,建於20世紀30年代早期,最近熱映電影《八佰》中涉及的真實歷史事件——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
  • 上海市檔案館:首次線上公布631件抗戰時期檔案
    (上海市檔案館藏)    歷史不能遺忘。昨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上海市檔案館從館藏中挑選了631件抗戰時期檔案,首次向社會線上全文公布。    其中,淞滬抗戰照片72張,檔案形成時間為1932年和1937年;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檔案62件,檔案形成時間為1937年8月至1937年11月;日偽上海市政府檔案497件,檔案形成時間為1937年12月至1945年。    此次公布的照片主要反映日軍轟炸上海機場、車站、商店、工廠、學校、電臺、寺廟、療養院、民宅、馬路等之後一片殘垣斷壁的悽慘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