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淞滬鐵路天通庵站遺址勒石
淞滬鐵路天通庵站遺留的鐵路軌道
東方網通訊員龍鋼、記者李佳敏8月12日報導:路過虹口區同心路寶山路的細心市民會發現,路邊小花壇裡有一段鐵路軌道,虹口區人民政府在其旁邊豎立著一塊「淞滬鐵路天通庵站遺址」勒石,以紀念上世紀三十年代發生在淞滬鐵路天通庵車站那一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該區政府2006年1月5日將淞滬鐵路天通庵站遺址公布為虹口區紀念地。
「『淞滬鐵路天通庵站遺址勒石』是2007年9月由虹口區人民政府設立的,其目的是教育人們勿忘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虹口區文史館的工作人員在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淞滬鐵路的來歷和80多年前發生在這一帶的抗戰歷史……
淞滬鐵路始建於19世紀末,1875年,以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組建了「吳淞道路公司」,買下了今河南路橋堍到吳淞一帶的土地,並將建造鐵路的器材從英國運到中國私自築路。1876年7月3日,鐵路從上海至江灣段先完工通車。同年10月,清政府與英國公使籤訂《收買吳淞鐵路條款》,中國買斷鐵路。12月1日上海至吳淞全線通車。一條全長14.5公裡的窄軌鐵路——吳淞鐵路建成了,這也是中國的第一條營運鐵路。1895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張之洞兩次建議朝廷修築吳淞至上海至江寧(今南京)的鐵路。1897年,淞滬鐵路開工,1898年建成通車,是中國政府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條鐵路。全長16.09公裡,南起寶山路,西至吳淞炮臺,沿線設寶山路、天通庵路、江灣等9個車站。淞滬鐵路建成後即為上海通往吳淞的重要交通幹線。
天通庵站地處天通庵路、同濟路(今同心路),寶山路接壤處,是當時進入上海中心城區的門戶,成為了上海現代史上戰時的兵家必爭之地……
1932年1月27日夜,日軍步兵在浪人的掩護下前進,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詢問,當浪人辯解時,其後的步兵突然開槍。4名警察迅速進入掩體還擊,淞滬抗戰正式爆發。日軍揚言三天佔領上海。
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陸戰隊以所謂「日僧被毆事件」為藉口,分三路突襲閘北,攻佔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悍然發動「一·二八」事變。當天深夜,日本海軍陸戰隊想悄然穿越天通庵站向北火車站進攻,被中國守軍十九軍及時發現並擊退。此後雙方曾多次在這個小小的車站進行激烈的拉鋸戰,在將光鼐、蔡廷鍇等愛國將領的指揮下,中國軍隊寸土必爭、浴血奮戰,打退了由橫浜路、虯江路、寶山路進攻的日軍,奪回天通庵車站和上海北站。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以虹口區預設陣地為依託,向淞滬鐵路天通庵站至橫濱路的中國守軍開槍挑釁,由此,「八·一三」事變發生。日軍並在坦克掩護下沿寶山路進攻,被中國守軍擊退。另一支由江灣過來的日軍也企圖穿越這裡後襲擊八字橋,駐守在天通庵站的中國軍隊立即予以還擊,頓時槍聲大作,濃煙滾滾,轉眼間變成炮火紛飛的戰場,日寇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都被中國守軍頑強地擊退。
其後,中國軍隊再次向虹口、楊樹浦方面之敵反擊。第87師攻佔日海軍俱樂部,並擊退敵多次反撲。第88師在八字橋、法學院、虹口公園等處與敵反覆爭奪。經晝夜激戰,突破日軍陣地縱深,攻入匯山碼頭。
淞滬抗戰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至11月12日結束,歷時3個月。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速戰速決的痴心妄想。
淞滬抗戰期間,上海人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加抗戰,支援前線。各界群眾都組織了救亡協會。文藝界救亡協會、學生界救亡協會、上海市紗廠工友救亡協會等團體,積極開展宣傳、募捐、演出、慰勞等活動。全國各界民眾也積極支援上海抗戰,為粉碎敵人的忘想作出了貢獻。
時光轉眼到了21世紀,淞滬鐵路已被如今的軌道交通三號線所替代並成為上海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
虹口區文史館工作人員說,如今,淞滬鐵路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天通庵站也已消失,但這段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歷史是無法泯滅的。淞滬鐵路及其沿線的每一寸泥土,每一塊枕石、每一棵草木,都沾染著中國工人、中國軍隊的鮮血,他們的血肉已與大地凝為一體,與祖國同在,與城市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