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門課程是教給媽媽們如何帶小孩,但是,從寶寶離開媽媽身體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卻要立馬進入媽媽的角色。
可是,面對這樣一個不會說話,不能自理的小傢伙,怎麼才能聽懂他們的「嬰語」,知道他什麼時候餓,吃多少是吃飽呢?
寶媽幫你們整理了寶寶吃飽的信號,新手父母要注意「避坑」。
1、吃飽後精神好
寶寶的吃睡規律應該養成「吃—玩—睡」的規律,四個月以前的小月齡寶寶,因為身體力氣小,吃奶需要很大的力氣,所以經常出現奶睡的情況,前期我們也不用焦慮,遵從寶寶的規律就好,比較他們的小睡時間也比較短。
而大一點的寶寶,家長就應該有意引導,避免奶睡,那麼吃飽的寶寶就有足夠的精神玩耍,沒有煩躁的現象,那麼我們的寶寶就是吃得剛剛好。
2、打嗝、閉嘴、歪頭,對吃失去興趣
雖然小寶貝還不動如何表達,但是對自己的卻是了如指掌,因為他們的胃容量小,比較脆弱,所以吃飽後會有一些自然而然的生理反應。他們會自然而然地鬆開小嘴巴,或者緊閉嘴巴,意思是「媽媽,我吃飽了。」
大一點的寶寶還會主動爬走,或者開始咬乳頭、玩手,容易別別的聲音吸引,這時他們對吃飯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興趣。
3、觀察寶寶的排便、排尿情況
小寶寶一般吃完後會很快排尿,並且每次尿量比較少,一天需要換7-8片紙尿褲。純母乳的寶寶在一周歲之內是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的,而奶粉的寶寶在吃奶半個小時以後,需要補充一點水分,以免寶寶的腸胃功能發育不好,引起消化不良。
如果寶寶長時間沒有排便、排尿,有可能是肚子裡面沒有食物可以代謝,而導致的飢餓,寶媽們要注意觀察。
新手媽媽們面對寶寶哭鬧常常感到手足無措,寶寶一哭就想著要餵奶。的確,奶瓶可以讓寶寶有安全感,但如果一哭就餵可能會引起過度餵養,加重腸胃負擔,反而加重寶寶的哭鬧。
那麼,過度餵養有什麼信號呢?
1、吐奶嚴重
新生兒由於胃容積相對較小,食道肌肉張力相對較低,餵食時很容易吐出來。如果是少量的吐奶,媽媽不用擔心,用柔軟的紗布手絹給寶寶擦拭即可。
但是如果頻繁吐奶,或者大口噴奶,口鼻噴奶的情況,就要考慮可能是給寶寶吃得太多了,已經超過他的腸胃承載的最大量了。
2、大小便顏色異常
媽媽們經常自嘲,當媽以後開始對人類大便研究起來,其實,這大便是反應寶寶身體狀況非常重要的風向標。如果發現便便發綠或者有泡沫便,有可能是過度餵養造成的。
3、肚子脹氣
如果寶寶的肚子鼓鼓的,有時還有「咕嚕嚕」的聲音,可能是給寶寶吃多了,或者是奶嘴的尺寸不對,吸入空氣,造成了腸脹氣。
媽媽可以雙手揉搓,給寶寶順時針揉揉小肚子,或者通過「飛機抱」的方式緩解。另外,小月齡的寶寶,自己不能自主運動。
所以媽媽在寶寶精神狀態好的時候可以多給寶寶動動手腳,做排氣操,幫助寶寶消化,有利於提高睡眠和食慾。
4、拒絕進食
有一種餓叫做「你媽覺得你餓」,寶寶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當他們吃飽了,或者不餓不想進食的時候,媽媽們要尊重寶寶的選擇,不要勉強進食。
如果強迫寶寶吃奶,可能會讓寶寶乾嘔、吐奶,出現不舒服的感覺,特別是進入加輔食的階段,要讓孩子真正的對食物產生興趣,不要急於求成,要順應寶寶的成長規律。
寄語:作為新手媽媽,既要按需餵養,也要適當引導,建立正確規律的吃睡習慣。每個寶寶的體重基數和胃口都不一樣,不能一味的「照書養」,也不用管別人家的寶寶吃多少奶,我們也要吃的一樣多。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終有一天會跟你說「媽媽,我吃飽了。」但是,在此之前,請做一個細心的媽媽,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