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甘南在路上,那一天,我們踏上了古老的「洛克之路」,去尋找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卓尼縣尼巴村古老的藏寨。
為什麼去尼巴村?我在家時查閱,尼巴村是一個古老而奇特的百年藏寨,而且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唯一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寨。
美麗的九色甘南香巴拉,包括卓尼,臨潭,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7個縣,有24個民族。G316景觀大道路況很棒,貫穿了卓尼到合作到夏河的主要景區。是「洛克之路的一段。
我們今天要走的尼巴村之路,是古老的「洛克之路」,前段修好了,後段沒修好。加上下雨了,一路泥濘,一路坑坑凹凹的彈坑路。老伴一路噓聲,心疼這二媳婦的安寧。(我家哥們一直把車,視作第二個媳婦的。哈哈!)
說到這條「洛克之路」,不得不說起一個人,一個外國人,約瑟夫.洛克。1922年,也就是98年前,他來到中國,發現了這裡的美,並讓世界讓中國人認識了這美麗的地方,走進了美麗的香巴拉。
洛克,美藉澳地利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語言學家。他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攝影家身份六次到中國。在雲南,西藏,甘肅深入中國橫斷山脈拍攝資料,測繪地圖,搜集標本,文物文獻,考察研究中國的人文地理。
洛克發表了許多文章,論著,被世界稱為「西方納西學之父」。也是因為他的文章,激發了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創作靈感,完成了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成就了中國香格裡拉的美麗傳說。
1925年春天,洛克走上一條去甘南的探險尋訪之路。他發掘了卓尼這個美麗的地方。並與當時的卓尼第十九代土司,禪定寺僧綱楊積慶成了很好的朋友。倆個人合影留念,我借用網友之照讓大家認識了。
洛克在《國家地理雜誌》中寫下長達46頁的《在卓尼喇嘛寺的生活》。
他生動形象的描寫楊積慶「他血統半漢半藏,中等個子,修長,聰明,衣著時髦,是卓尼唯一穿著講究的人。他對於外界有驚人的獨到見解,雖足不出甘肅,但眼界開闊,精明能幹,掌握國內外的政治局勢」。
洛克在卓尼,就借住在禪定寺。他把老喇嘛從深山採出來,楊土司親手栽培的,紫斑牡丹種子寄回哈佛。如今這種珍貴的牡丹花,在甘南已極為少見,卻在美國,義大利,英國,瑞士等地相繼開花。被西方稱作「洛克牡丹」。
洛克在禪定寺,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購買了著名的卓尼版的《大藏經》。從禪定寺用馬隊馱至蘭州,郵寄到美國。足足裝了92個箱子,歷時一年抵華盛頓。洛克走後,《大藏經》刻版兵亂燒盡。
洛克研究納西文化傾家蕩產,晩年孤獨。他的成就並未被美國學界接受,一本本專著只有在歐洲出版。50年代他病重,還念念不忘重返中國,完成麗江之作。他寫信給朋友說:「我寧願死在那風景優美的山上,也不願孤獨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裡,等待上帝的召喚。」
洛克在甘南走過大峪溝,上過阿尼瑪卿山,走過黃河長江分水流域,進入過大雪中的岷山,走過車巴河尼巴村,穿過石門金鎖,到達了仙人境的扎尕那。留下了美麗的「洛克之路」。
我們一路顛簸,到達了尼巴藏寨。繼續前進的路,就是扎尕那。我們上半年已經去過了。
走進尼巴村,有條車巴河穿村而過。尼巴,藏語意為「陽坡」。據說這藏寨是戰亂年代,為防盜匪而建。一條河,一座橋,一面陽坡。絕!
你看!尼巴古寨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河水寨前流過。遠望坡上藏式房屋,高低錯落,層層疊疊,戶戶相連,猶如壁壘,組成嚴密壯觀的防禦陣勢。
尼巴藏寨全民信仰藏傳佛教,這裡保持著濃鬱的古老氣息。
走入村中橋頭,一座金色的佛塔立於村中間,古老的松柏樹上,掛滿龍摩爺聖福。
塔的周邊各式各樣成排成廊的嘛呢經筒,人們每天來轉塔轉經筒,祈禱喜樂平安!
說尼巴村古老,有幾百年歷史。
你可見到過這種形式的嘛呢經筒?
這可是在西藏,在拉薩都難得一見的。
這古老的大嘛呢筒上拴著各色羊毛編織的繩子,拉動繩子的另一頭,嘛呢筒就會轉動起來了。
同時拉動幾條繩子,就會同時轉動幾個嘛呢筒。這是專為老人們準備的,年紀大了,行走吃力,轉動經筒吃力,坐下來拉動繩子即可完成每天轉經筒祈禱的心願,多麼好的傑作。
尼巴村,堪稱「安多藏區第一村」,「長壽村」。
這裡簡樸的生活著許多百歲老人,誰說高原不適合生存長壽,這裡最長壽的老人曾經活到114歲。
在尼巴村你可見轉經筒的男女老少,他們認為小的經筒無法與大的經筒相比,經筒大上面刻的經咒多,轉的軌跡積累的功德多,每天轉可積累更多智慧,更多祈盼,更多祝福!所以無論年紀多大,也要來這裡轉更多更大的經筒。
尼巴村上歲數的藏胞不會漢語,會向你露出慈祥的微笑。
尼巴藏寨,大山中的古樸,濃鬱的風情,古老的婚俗,大自然的氣息,唱著一首古老的歌。
如今尼巴村新一代,正以各種方式緊跟時尚,改變著村寨文化生活。
我們要出發了,和美麗的藏族姑娘卓瑪姐妹合張影吧。
再見了甘南尼巴藏寨!你永遠留在我的美好時光記憶中。
百年的「洛克之路」,山還是山,寺還是寺,嘛呢筒在飛轉,幸福安康就在你我間。
不為來世。。只為有你!。。九色甘南。
謝謝分享!請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