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九色甘南轉山轉水轉佛塔(3)

2020-08-21 山風511

九色甘南在路上,那一天,我們踏上了古老的「洛克之路」,去尋找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卓尼縣尼巴村古老的藏寨。

為什麼去尼巴村?我在家時查閱,尼巴村是一個古老而奇特的百年藏寨,而且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唯一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寨。

美麗的九色甘南香巴拉,包括卓尼,臨潭,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7個縣,有24個民族。G316景觀大道路況很棒,貫穿了卓尼到合作到夏河的主要景區。是「洛克之路的一段。

我們今天要走的尼巴村之路,是古老的「洛克之路」,前段修好了,後段沒修好。加上下雨了,一路泥濘,一路坑坑凹凹的彈坑路。老伴一路噓聲,心疼這二媳婦的安寧。(我家哥們一直把車,視作第二個媳婦的。哈哈!)

說到這條「洛克之路」,不得不說起一個人,一個外國人,約瑟夫.洛克。1922年,也就是98年前,他來到中國,發現了這裡的美,並讓世界讓中國人認識了這美麗的地方,走進了美麗的香巴拉。

洛克,美藉澳地利探險家,植物學家,地理學家,語言學家。他以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農業部,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攝影家身份六次到中國。在雲南,西藏,甘肅深入中國橫斷山脈拍攝資料,測繪地圖,搜集標本,文物文獻,考察研究中國的人文地理。

洛克發表了許多文章,論著,被世界稱為「西方納西學之父」。也是因為他的文章,激發了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創作靈感,完成了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成就了中國香格裡拉的美麗傳說。

1925年春天,洛克走上一條去甘南的探險尋訪之路。他發掘了卓尼這個美麗的地方。並與當時的卓尼第十九代土司,禪定寺僧綱楊積慶成了很好的朋友。倆個人合影留念,我借用網友之照讓大家認識了。

洛克在《國家地理雜誌》中寫下長達46頁的《在卓尼喇嘛寺的生活》。

他生動形象的描寫楊積慶「他血統半漢半藏,中等個子,修長,聰明,衣著時髦,是卓尼唯一穿著講究的人。他對於外界有驚人的獨到見解,雖足不出甘肅,但眼界開闊,精明能幹,掌握國內外的政治局勢」。

洛克在卓尼,就借住在禪定寺。他把老喇嘛從深山採出來,楊土司親手栽培的,紫斑牡丹種子寄回哈佛。如今這種珍貴的牡丹花,在甘南已極為少見,卻在美國,義大利,英國,瑞士等地相繼開花。被西方稱作「洛克牡丹」。

洛克在禪定寺,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購買了著名的卓尼版的《大藏經》。從禪定寺用馬隊馱至蘭州,郵寄到美國。足足裝了92個箱子,歷時一年抵華盛頓。洛克走後,《大藏經》刻版兵亂燒盡。

洛克研究納西文化傾家蕩產,晩年孤獨。他的成就並未被美國學界接受,一本本專著只有在歐洲出版。50年代他病重,還念念不忘重返中國,完成麗江之作。他寫信給朋友說:「我寧願死在那風景優美的山上,也不願孤獨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裡,等待上帝的召喚。」

洛克在甘南走過大峪溝,上過阿尼瑪卿山,走過黃河長江分水流域,進入過大雪中的岷山,走過車巴河尼巴村,穿過石門金鎖,到達了仙人境的扎尕那。留下了美麗的「洛克之路」。

我們一路顛簸,到達了尼巴藏寨。繼續前進的路,就是扎尕那。我們上半年已經去過了。

走進尼巴村,有條車巴河穿村而過。尼巴,藏語意為「陽坡」。據說這藏寨是戰亂年代,為防盜匪而建。一條河,一座橋,一面陽坡。絕!

你看!尼巴古寨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河水寨前流過。遠望坡上藏式房屋,高低錯落,層層疊疊,戶戶相連,猶如壁壘,組成嚴密壯觀的防禦陣勢。

尼巴藏寨全民信仰藏傳佛教,這裡保持著濃鬱的古老氣息。

走入村中橋頭,一座金色的佛塔立於村中間,古老的松柏樹上,掛滿龍摩爺聖福。

塔的周邊各式各樣成排成廊的嘛呢經筒,人們每天來轉塔轉經筒,祈禱喜樂平安!

說尼巴村古老,有幾百年歷史。

你可見到過這種形式的嘛呢經筒?

這可是在西藏,在拉薩都難得一見的。

這古老的大嘛呢筒上拴著各色羊毛編織的繩子,拉動繩子的另一頭,嘛呢筒就會轉動起來了。

同時拉動幾條繩子,就會同時轉動幾個嘛呢筒。這是專為老人們準備的,年紀大了,行走吃力,轉動經筒吃力,坐下來拉動繩子即可完成每天轉經筒祈禱的心願,多麼好的傑作。

尼巴村,堪稱「安多藏區第一村」,「長壽村」。

這裡簡樸的生活著許多百歲老人,誰說高原不適合生存長壽,這裡最長壽的老人曾經活到114歲。

在尼巴村你可見轉經筒的男女老少,他們認為小的經筒無法與大的經筒相比,經筒大上面刻的經咒多,轉的軌跡積累的功德多,每天轉可積累更多智慧,更多祈盼,更多祝福!所以無論年紀多大,也要來這裡轉更多更大的經筒。

尼巴村上歲數的藏胞不會漢語,會向你露出慈祥的微笑。

尼巴藏寨,大山中的古樸,濃鬱的風情,古老的婚俗,大自然的氣息,唱著一首古老的歌。

如今尼巴村新一代,正以各種方式緊跟時尚,改變著村寨文化生活。

我們要出發了,和美麗的藏族姑娘卓瑪姐妹合張影吧。

再見了甘南尼巴藏寨!你永遠留在我的美好時光記憶中。

百年的「洛克之路」,山還是山,寺還是寺,嘛呢筒在飛轉,幸福安康就在你我間。

不為來世。。只為有你!。。九色甘南。

謝謝分享!請看下篇。

相關焦點

  • 去九色甘南轉山轉水轉佛塔(1)
    早就聽說甘南秀美,我們2019年走進甘南,翻山越嶺來見她(它)。白色金頂的佛塔,吉祥的畫卷。那一天開始,我們走進九色甘南。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不為來世只為有你喜樂平安!九色甘南的高原梯田,絕不比雲南元陽梯田遜色。
  • 去九色甘南轉山轉水轉佛塔(2)
    去親手觸摸這裡的人文,歷史。與藏族同胞走近,認識真實的甘南,認識真正的「洛克之路」。有人問:甘南為什么九色?那一天,我們在卓尼禪定寺轉山轉水轉佛塔。
  • 去九色甘南轉山轉水轉佛塔(4)
    九色甘南很大,有7個縣40201平方公裡。轉了山,進了寨。進了寺,轉了塔。那一天,我們去轉水。尋找甘南的達爾宗聖湖。去達爾宗聖湖,沒有明顯的路標,我也是網上聽說的。你先慢慢吃,我去餵你的夥伴。轉湖要順時針走,
  • 不丹:祈楚寺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丹:祈楚寺 轉山轉水轉佛塔
  • 轉山轉水轉佛塔,你知道你轉的是什麼塔嗎?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
  • 轉山轉水轉佛塔,轉經筒轉瑪尼堆——只為與佛更近
    轉經,指藏傳佛教裡,信眾按一定線路作順時針環形行走,同時進行祈禱的一種修行或頂禮方式。所以不論轉山轉水,還是轉寺院等,包括手執轉經筒,都可以用「轉經」一詞囊括。所以轉神山聖湖也就成了藏族同胞向神靈祈禱的方式,這也屬於轉經。第三、根據大乘佛教教義:信徒若誦讀某部佛教經典若干遍,即可免除所做罪惡(這裡的罪惡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罪惡,而是指和教義有悖的行為,無論有意或無意),獲得超度。而當時由於普通百姓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相當多的人目不識丁,遑論誦讀經文。這就應運而生了轉經筒。
  • 轉山轉水轉佛塔,琺瑯首飾的驚鴻一瞥
    看到一款有轉經筒概念的手鐲,轉山轉水轉佛塔,沒來由的便定了這篇命題文,又不想將主題和領域走偏,仍是關注珠寶首飾本身,彼有些神神嘮嘮。如同撥浪鼓一樣的手持轉經筒在虔誠的信徒手中有規律的轉運,一輪一輪的韻律中,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禱。
  • 轉山轉水轉佛塔,與你相遇在拉薩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西藏有太多的傳說,拉薩有太多的故事,每一個熱愛的旅遊的人,都必會踏上這片淨土,尋找前世與今生。又到了每年犒勞自己的時候,忘掉工作,忘掉壓力,放下家裡的花花草草,一路飛奔到拉薩。
  • 轉山轉水轉佛塔只為與你相見——2015阿里冬轉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邊防戰士開口第一句就問:「你們不是去轉山吧?
  • 一生定要去一次西藏,不管有多遠(二):轉山轉水轉佛塔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因為拒絕和團裡的一個油膩大叔拼房,他不得不自己補交房費(好像是150元),結果被他冷嘲熱諷加地域攻擊了一路。】麵包袋子漲的像個氣球,一路搖搖晃晃向著珠峰大本營開去。由於去的時間比較早,珠峰大本營還沒有開營,所以不能過夜,晚上要回到日喀則。
  • 轉山轉水轉佛塔——阿尼瑪卿神山朝聖之路
    (後勤),方小框(領隊),大海(隊醫)。D1:大武酒店-察那多卡(3900)-枯毛營地-(4250),累計上升600米,徒步15公裡,。轉山轉水轉佛塔,實際是在轉我們自己的心。輾轉反側,不知何時睡去了。D6:哈龍溝營地(4235米)-出山路(3885米)-察那卡多(3930米)累計上升700米,徒步22公裡。哈龍溝口虎跳峽醒來一切安好,熊並沒有造訪我們的營地。出發前大家集合在一起,依舊說:「今天的路不是常規的轉山路,路況不是十分清楚。大致情況是行程約22公裡,持續爬升,在埡口觀看阿尼瑪卿最大的哈龍冰川,然後出山。
  • 朝聖者的聖地,一生想去一次的地方,轉山轉水轉佛塔
    城市裡有的車水馬龍和燈紅酒綠在這裡不復存在,只有生活在精神信仰中的苦行僧們,轉山轉水轉佛塔,不修今生。紅色的經幡在風裡飄揚,紅衣僧人在山路間踟躕,深沉的紅色一直從視野衝擊到心靈。而眼前這個震撼人心的地方,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五明佛學院。
  • 緣起緣滅,轉山轉水轉西藏(附9大轉山路線)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那一天,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的真言;那一月,我轉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呀
  • 轉山轉水轉佛塔,我們究竟在朝拜什麼?
    在拉薩大昭寺廣場(朝聖者統稱:內廓轉經),看到這位持兩根拐杖老奶奶的時候,我安靜了。  地面上的雪水剛化去,又下起了灰濛細雨,整個拉薩就像一座溼漉漉的小縣城,陰冷交錯。當我們轉山轉水轉佛塔的時候,我們究竟在朝拜什麼?  這樣的討論和思索,是一時半會兒找不到答案的,日子久了還會被我們的生活忘得一乾二淨。當然,我是這樣。  我問藏族朋友是否信仰藏傳佛教,黃教、紅教、白教、薩迦等,他搖搖頭,打趣地說「我心裡有一尊佛,無處不在。」
  • 藏區康地之行|轉山轉水轉經筒
    藏區康地之行|轉山轉水轉經筒圖·文/舒放四川省的阿壩和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之前被稱為康地國慶假期去了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阿壩縣。幾天時間裡轉山轉水轉經筒,收穫了很多感悟,本篇是抵達阿壩縣首日關於轉經筒的記錄。
  • 轉山轉水轉佛塔,藏民一生的信仰,可以不理解但請別笑話
    轉山轉水轉佛塔,藏族人的虔誠信仰是天上的雪蓮花一般,是充滿至純至淨的。他們善良,樸素,一生只為信仰去轉經。夏河拉卜楞寺外面的一圈古老的轉經道,是我每次去拉卜楞寺都要轉上一圈的。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寺院之一。對於熱愛攝影的人而言,拉卜楞寺又是一個比較容易出片的地方。
  • 西藏| 轉山轉水轉佛塔,你知道藏民們是怎麼轉的?
    我們現代人所熟知的轉神山、拜聖湖、磕長頭、撒隆達、掛五彩經幡等,還有藏文、天珠,以及跳鍋莊等等也都源自於此。雍仲本教(Bonismo)簡稱「苯教」(也被稱為「古象雄佛法」)作為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西藏最為古老原始的宗教,在民眾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那些匪夷所思的修行方式,都引領著今天的我們慢慢走近這古老的佛法。
  • 轉山轉水轉佛塔|第一屆梅裡雪山雨崩轉山節來襲,內附攻略
    轉山,即以徒步行走朝拜山中的聖地,是一種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宗教活動,每年都會有很多虔誠的信徒來參加。藏族人認為神山也是有靈性的,都把神山當神靈供奉。從時間上來說,每座神山和人一樣,都會被賦予不同的屬相,如屬馬的岡仁波齊山(阿里),屬羊的卡瓦格博。每當遇到神山的本命年就特別多的人去轉山,因為神山的本命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的十三圈。
  • 納木錯:轉山轉水轉佛塔 只為遇見你星河浩瀚 日照雪山
    去西藏是深藏在心中的渴望,當渴望變為現實的時候,那種震撼在心裡是久久不能散去的。看了雪山、布達拉宮就想去更遠的地方,看更多的風景。出發去納木錯 的前一天晚上,一起住在客棧的一個姐問我們:你們要去看星空啊!
  • 西藏以西,阿里岡仁波齊,到世界中心轉山轉湖轉佛塔(出發阿里)
    第二天活蹦亂跳地去了很多地方玩,心情相當嗨,到晚上洗完澡後開始出現頭疼、呼吸不暢、渾身乏力等高反症狀。其中重點是:動作幅度大,心情興奮,洗澡。明天就要出發去阿里,今晚大家都睡得早,我獨自在大廳戴著耳機聽歌發呆。斑馬斑馬 你會記得我嗎 我只是個匆忙的旅人啊~~歌老套嗎,可那時就興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