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6日援引伊朗Press TV消息,當地時間3日晨間,一名45歲男子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遭槍擊身亡,其身份為以色列「摩薩德」高級指揮官。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指出,其援引的消息尚未得到證實,且無法確定網上視頻是否與所傳槍擊案有關。
目前,以色列方面尚未對此作出回應,以色列媒體也未對有關「摩薩德」官員遭槍擊進行報導。
分析認為,此事件與伊朗核科學家遭刺殺有關。
今年以來
伊朗國防事業損失巨大
接連痛失兩位重要人物
年初
聖城旅指揮官
蘇萊曼尼被襲殺
一時間
海灣上空烏雲密布
美伊戰火一觸即發
年末
高級核物理學家
法赫裡扎德被暗殺
國際輿論一片譁然
中東局勢波詭雲譎
此次暗殺行動
幕後黑手意欲何為?
中東會否兵燹四起?
核科學家身遭不測
11月27日,伊朗著名核科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遇刺身亡。
穆赫辛·法克裡扎德
該事件共有62人參與暗殺行動——其中12名殺手,50名後勤人員。整個行刺活動中,他們的表現可謂訓練有素、組織性強、武器先進,並且背後有強大的情報系統作支撐。
據了解,法赫裡扎德被稱為「伊朗的奧本海默」,這意味著如果伊朗成功發展出核武器,那麼他就是當之無愧的伊朗核彈之父。
作為幾十年來伊朗核計劃的高級別人物,法赫裡扎德與相對比較高調的蘇萊曼尼不同,此人幾乎不出現在公共場合,基本沒有公開演講的記錄,伊朗媒體也幾乎沒刊發過他的照片,他的實驗基地也作為禁區拒絕他人拜訪,絕大多數伊朗人也是在2008年他被列入美國制裁名單時,才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
由此可見,要暗殺這麼一個如此低調以及行蹤隱秘的人,其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然而據媒體報導,這場行動整個過程僅3分鐘,現場沒有出現兇手,襲擊全部是由遠程控制的武器完成,12名殺手全身而退。
暗殺事件發生後,伊朗第一時間指責以色列國家情報機構「摩薩德」要為此負責,並暗示美國也參與其中。對此,以色列予以否認,美國保持沉默。
耐人尋味的是,伊朗核項目其實早已邁過需要依靠個別科學家的階段,幕後策劃者剷除法赫裡扎德,難道僅僅為了延遲伊朗的核計劃?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行動的真實目的可能是想「暗殺」掉伊核協議,並進一步擠壓伊朗與美國新政府未來的外交接觸空間。
據了解,伊核協議屬於上一屆美國政府歐巴馬總統和拜登副總統的政治業績,而且剛剛贏得大選的美國新總統拜登,也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復活」該協議。
伊核協議屢遭破壞
所謂伊核協議,是指2015年7月14日,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的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
該協議經過長達10年的艱辛談判,並於2015年7月20日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核可,成為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維護了國際與地區的和平穩定。
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不發展核武器並自覺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核查。與此相對的,國際社會將會解除對伊朗的經濟、軍事制裁,保障其經濟紅利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正當權利。
至此,伊朗核問題實現軟著陸,伊朗方面一直嚴格遵守協議規定,歐美國家也陸續解除部分制裁,雙方局勢一度緩和,出現了向好的趨勢。
然而好景不長,該協議從誕生之初就受到了美國國內部分議員和以色列的憎惡。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後,於2018年5月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恢復甚至不斷追加對伊朗的單邊經濟和軍事制裁,希望通過「極限施壓」撕毀該協議,導致伊朗方面經濟遭受重創,大宗商品石油出口受到極大限制。
2018年5月8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美國總統川普展示他籤署的總統備忘錄。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近日也呼籲美國政府不要重返2015年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
作為對制裁回應,伊朗於2019年5月開始,分5個階段逐步減少對伊核協議的履行。
今年1月3日,美國空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機場,炸死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等人,成為伊朗進入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第五階段的導火索,放棄了最後一項關鍵限制——即「對離心機數量的限制」。
這意味著,伊朗核計劃在事實上已經不受任何限制。
卡西姆·蘇萊曼尼
隨著法赫裡扎德的遇害,伊朗更進一步,決定開始提升其鈾濃縮豐度至20%,作為復仇手段。從理論上來說,能夠生產出20%豐度的濃縮鈾,就能生產出90%豐度的武器級濃縮鈾。
12月4日,路透社援引一份從國際原子能機構獲得的機密報告稱,伊朗已通報該機構,計劃在納坦茲核設施工廠安裝IR-2m型離心機。伊核協議限定伊朗使用IR-1型離心機,IR-2m型離心機運轉速率是IR-1型的4至5倍,能提高生產濃縮鈾的效率。
儘管伊核協議命運多舛,屢遭破壞,但是伊朗始終沒有正式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多次表示所有中止履行協議的步驟均可逆轉。這是因為,伊朗不希望授人以柄,背負國際壓力,通過留有挽救協議的餘地,既可博得國際社會同情,又能最大程度團結伊核協議各方,達到打破美國制裁的最終目的。
事實上,國際社會也一直聲援伊朗。針對美國這一霸凌主義行為,中國、俄羅斯,甚至是美國的「小夥伴」——英國、法國和德國,均表示反對,認為應該維護伊核協議有效性,並呼籲美國「重新進群」並遵守協議。
中東局勢暗流湧動
中東地區由於宗教矛盾、國家齟齬、歷史糾葛、外部插手等多重原因,歷來被視為矛盾衝突的火藥桶。伊朗會發動全面戰爭,導致中東戰火四起嗎?
早在年初,伊朗為替蘇萊曼尼之死討回公道,僅僅是發射數十枚飛彈襲擊駐伊拉克美軍基地,未造成美方人員傷亡。據美媒報導,該美軍基地提前就收到警告,早早疏散了人員。
因此該事件發生後,伊朗更加有心無力。儘管國內群情激憤,希望通過戰爭手段報仇雪恨,但是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卻在隨後的聲明中未表明「誓言復仇」的態度,反而強調了「戰略耐心」的重要性。
一名抗議者在示威遊行中手持莫森·法赫裡扎德照片。
伊朗很清楚,如果通過軍事手段進行回應,那麼川普政府就有足夠藉口進行軍事幹預,襲擊伊朗。就在11月中旬,據《紐約時報》稱,川普曾詢問過顧問能否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但被顧問勸阻。
此外,兩個月後即將就職的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對待伊核協議的態度與川普相比則是大異其趣,不僅更為支持,還允諾解除部分制裁。這也是伊朗暫且忍耐的部分原因。
然而,不管伊朗如何忍氣吞聲,將報復手段限定在可控範圍之內,該事件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為中東局勢增添更多變數,讓本已烏雲密布的天空更加昏暗。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些年來,美英等西方國家及以色列,頻繁使用定點清除這一刺殺手段,來代替大規模軍事行動。而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掌握無人機等遙控武器技術,彼此敵對的國家將上演更多斬首行動、突襲暗殺等事件,進入「不宣而戰」新常態,為地區和國際局勢帶來更多衝突和動蕩。
而總有一天,當某些國家忍無可忍之時,便是秋後算帳之日,勢必打破地區平衡,燃起戰火。
來源:湖北日報綜合新華社、新華國際頭條、俠客島、海外網、環球時報、環球網、央視新聞、澎湃新聞、參考消息、@環球網、海客新聞等
編發:陳映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