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準備反攻
——————————————————————————
1952年10月24日凌晨4時,15軍軍長秦基偉將上甘嶺作戰情況,向志願軍第三兵團代司令員(司令員陳賡由於病重未能到任)王近山和志司做了匯報。
如此集中和慘重的傷亡令久經沙場的首長們震驚,僅僅十天,在不足3.7平方公裡的情況下,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竟然拼殘了。以打大仗、惡仗而聞名的悍將王近山也遲疑了,當日,他提出了兩個方案供秦基偉考慮,一是打,二是收。
25日,15軍在道德洞召開作戰會議,軍師兩級均前來參加,會議上,秦基偉聽取了大家意見,結合戰場態勢,最終決定「就是打到最後一個人,也要打下去!」
「戰場上常常是這樣,我們困難,美李軍也更困難,這時候就要較量膽魄和意志,要堅決打下去,就要和美國人比這個兇勁狠勁,這是朝鮮戰場全局的需要!」
隨後,在15軍的決心基礎上,三兵團乃至整個志願軍龐大的戰爭機器開始轟轟隆隆運轉起來,決定性的反擊風暴,開始醞釀
——————————————————
決定、命令之一——
志願軍總部依據戰場態勢,宏觀運籌,決定:將原定於10月22日結束的秋季戰術反擊,延長到11月底;命令第十五軍左右鄰的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六十五軍、第六十八軍,在朝鮮中部180多公裡寬的防禦面上發起猛烈攻擊,進行戰役配合,以策應上甘嶺作戰。
同時,志願軍總部命令第十五軍利用坑道部隊將敵人粘在上甘嶺所贏得的時間,迅速調整兵力,籌劃一場決定性反擊,從根本上扭轉上甘嶺的局勢。
韓戰以上甘嶺為軸心,轟隆隆地全面運轉。
決定、命令之二——
志願軍總部獲悉美四十師已開進芝浦裡,美三師已調到鐵原,有接替美七師向我作持續進攻的企圖。鑑於第十五軍連日作戰,消耗過大,縱深守備兵力已經空虛,決定取消從金城防線後撤、正在開往谷山途中的第十二軍的休整計劃,調該軍至五聖山地區,作為戰役預備隊,視情況投入戰鬥。
決定、命令之三——
志願軍後勤部決定全力保證上甘嶺作戰,按每門炮300到500發的供給標準,為第十五軍準備11萬發炮彈的發射量,並立即組織馬車、人力車晝夜搶運;還將僅餘的兩個汽車連全部用於上甘嶺的彈藥給養運輸,保證隨耗隨補,第十五軍需要什麼給什麼。
決定、命令之四——
第三兵團決定:從兵團縱深防禦部隊機動出67門大口徑火炮,增援上甘嶺。
第三兵團和第十五軍決定:抽調1200名新兵,對第四十五師14個傷亡最重的戰鬥連隊進行整補重建。
決定、命令之五——
第十五軍決定:第四十五師將全部防務移交給第二十九師,以傾其全力進行上甘嶺反擊戰。復又重新決定:第二十九師師長張顯揚率領該師第八十六團、第八十七團參加上甘嶺戰鬥。
決定、命令之六——第十五軍命令:第四十四師與第二十九師之八十五團加緊進行正面反擊作戰,最大限度地鉗制西方山方向之敵,以減輕第四十五師決定性反擊的壓力,積極配合上甘嶺作戰。風暴開始形成。
——————————————————————
第十五軍決定從第二十九師抽調3個營的兵力搶運彈藥,並發出號召:「營無閒人,廄無閒馬」,動員軍、師兩級機關幹部和勤務人員,英勇投入戰勤工作,突擊開展火線運輸……
決定第二十九師參戰的當天下午,第四十五師向軍部提交了一份《關於反擊作戰的補充報告》。報告中提出:「盡力使自己反擊取得全部勝利,不用二十九師輔助」。報告認為第四十五師還有反擊力量,「第一三三團兩個連及新組建的兩個連,可攻537.7北山兩次,如順利即可鞏固。以第一三五團和第一三四團集中力量大反擊。如小搞可搞兩次……」
第四十五師心情可以理解:我們丟失的陣地,還是讓我們自己奪回來。
但秦基偉這次的決心是大幹,而不是小搞;要幹就幹個決定性的,反擊下上甘嶺就不許再丟。這場決定性大反擊正式實施前幾個小時,秦基偉又兩次向反擊部隊重申強調此戰的意志:「不全部恢復陣地不停止戰鬥。」所以,他對即將開始的戰鬥的殘酷性,有充分估計。他預感不僅第二十九師要上,還有可能用上第十二軍的一個團。
第十二軍軍長曾紹山對本軍所屬部隊赴上甘嶺參戰很重視,決定先將該軍王牌第九十一團拉上去。他親自打電話給該軍第三十一師政委劉宣,說:「九十一團是我軍到四十五師陣地上參戰的第一支部隊。為了掌握情況和加強對該團的指揮,由你親自把九十一團帶去。」
第三兵團王近山代司令員更是認為:此次反擊,將是第十五軍與敵人的一場決戰,並看出第四十五師「其本身已無力把這次戰鬥繼續下去。」
就在第四十五師《關於反擊作戰的補充報告》上報的同時,王近山代司令員又給曾紹山去電話:「決定將你軍第三十一師九十二團也調往第十五軍防禦方向,配合該軍作戰。」5天之後的浴血之戰,證明了這些高級指揮員預見的卓越。
然而,當曾紹山與王近山通完電話,急電截住正在行軍途中的第九十二團時,該團團長已隨先頭營出發幾小時了。任務突變時截住團隊卻找不到團長,這令曾紹山大為光火,立即通報批評該團,並嚴令該軍所屬各部隊:「一、各師行動後,每日進入宿營地就立即向軍報告部隊以及行軍狀況(團向師報告之同時,應向軍報告);每日出發前,各團電臺不經師允許,師電臺不經軍允許,不得擅自撤收。二、部隊在行進中,應適當縮短長度,以便掌握和有情況時部隊易於收攏,及時調動。三、各部隊必須樹立隨時返回投入戰鬥之準備……」
第三兵團防禦縱深也機動出 67 門大口徑火炮投入上甘嶺方向作戰。志司後勤司令部為保證上甘嶺作戰,按每門炮 300 發~500 發的供給標準,為第十五軍的這次大反擊屯集了 11 萬發炮彈,晝夜搶運上了五聖山。王近山親自給炮兵第七師師長顏伏交代:「炮彈不到最後反擊時不能用,沒有統一命令,一發炮彈也不能往外打,要集中起來,一下子錘掉他!」
那時不光是第三兵團,整個志司都在保障上甘嶺,很多原定送往別的方向的物資都臨時改變方向,運往五聖山前線。那會兒後勤是要什麼給什麼,所有後方人員包括分部首長,都參加了搬運工作。還有朝鮮政府動員起來的朝鮮群眾。甚至連機關的女同志也加入了背炮彈的行列。
多少年後,人們說起在上甘嶺戰役中的那些女同志,仍然嘖嘖稱奇。她們雖然沒有象後來的電影裡演的那樣在坑道裡直接參加戰鬥,但卻在後方轉運和救治傷員中表現出不讓鬚眉的巾幗之氣,足以與男子漢們的英勇事跡同輝。最讓人感動的是 17 歲的女護士王清珍,當負傷的戰士排不出尿來的時候,她就用嘴給戰士排尿。連秦基偉軍長這樣百戰名將知道了這事兒也感動得直掉淚。
那真是一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難忘歲月。
——————————————————————————————
26 日,第二十九師師長張顯揚、政治委員王新、第十二軍第三十一師政治委員劉萱、副師長李長林和第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政治委員聶濟峰一起,在德山峴第四十五師前指集會,確定了決定性反擊的作戰方案:
一、集中力量形成拳頭,先西後東,反擊一個,鞏固一個。先反擊 597.9 高地,鞏固後再反擊 537.7 高地北山。反擊部隊與守備部隊分開,反擊成功後,立即換上守備部隊防守。
二、為防止敵人炮火攔阻,突擊部隊先進入坑道待機,以坑道作為衝擊出發位置,為***敵人,進一步查明敵人炮火封鎖規律,並使部隊秘密進入坑道,在炮火準備後,以一部兵力發起佯攻,誘敵抗擊和炮火封鎖我衝擊道路,查明情況,即行停止。反擊部隊則趁此進入坑道。
三、在進行炮火準備時,增加一次炮火假轉移。四、守備分隊每人帶上 3 條麻袋及土工作業工具。每個連隊守一天,即換上新的連隊。會議同時決定:以後方補充上來的 2000 名新兵對第四十五師進行補充。尤其是傷亡最重的 14 個連隊。上甘嶺背後百多公裡縱深的運輸線上,人喊笛嗚,車水馬龍。
為保證運輸線晝夜安全不斷,志願軍集中起幾個高炮團進行防空掩護運輸。
第十二軍之九十二團政治處副主任馬魁鸞回憶那場面說:「一過德山硯,公路上擠滿了無數汽車、馬車。牲口馱的,人扛的,都是彈藥物資,在轉運站卸下,再運走傷員。朝鮮老大爺和年輕媳婦組成的擔架隊吆喝著;司機使勁撳喇叭;馱手的鞭子甩得連珠炮響;十字路口的交通調整哨吹得曜曜叫;路多長,車流人流多長,比趕集還熱鬧。」 176臺汽車、幾百輛馬車日夜連軸轉,超負荷搶運。司機揣上一挎包饅頭,進了駕駛室便幾天幾夜出不來,跑得車軸直冒青煙。
馱手們肩扛一箱彈藥,還騰出只手來幫牲口一把,推著騾馬後臀呼哧呼哧地翻山越嶺。人有意志支撐著,沒有思想意識的騾馬可頂不住這樣沒日沒夜地往返負重。可憐牲口們累得一個個兩耳下垂,蹄肘僵直,不思草料,走著走著就倒斃於道。
有個騾馬連80多頭牲口,一個月裡就走倒了50多頭。
運輸線伸延至團前進兵站,距上甘嶺尚有12.5公裡,便進入敵人固定的10道炮火封鎖線,加上山道盤曲,崖壁陡峭,車馬均不能行,幾千噸物資彈藥,便全靠人力背扛。第十五軍先後投入了8500多人,來回背扛在這條戰火運輸線上。官兵們一扛就是4箱,七八十公斤重。有人甚至5箱6箱地扛,超過了一頭毛驢的負重量。一路上不知多少人被壓得腰肌勞損,椎骨變形,大口大口地吐血。
兩個女文工團員閃出運輸隊伍,站到路邊一個小土坡上,將手中的幾顆迫擊炮彈尾翼用繩拴住,往脖子上一掛,騰出手來打竹板搞鼓動:「同志們,快快走,前面就是大山口;到了山口卸炮彈,炮兵往敵人頭上摜……」
儘管頭頂上有敵機掃射,身旁有炸彈爆響,彈藥物資仍如大河滔滔,直往南湧。
上甘嶺成了朝鮮戰場的主戰場,全面勝利的焦點。北部半個朝鮮響徹一個共同的口號:一切為了五聖山前線!
五聖山戰區的二線部隊則直接呼號:為了解放坑道!
新華社自10月23日始,連續兩個月成篇累版地集中報導上甘嶺戰況。
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關註上甘嶺那兩個打得焦糊稀爛的高地。 等待著那個驚天動地、扭轉乾坤的時刻。暴風雨,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