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早晨看到了斯普利特的日出,很美。
今天的行程本應是奔杜布羅夫尼克老城,但被昨天的船班耽擱了的遊覽斯普利特老城和戴克里先宮只能改到今天上午了,而且只有一個選項就是戴克里先宮。這次旅行社為我們請了一個地陪,專門講戴克里先宮。
羅馬著名的皇帝知道幾個,沒聽說過戴克里先,其實老戴在羅馬帝國的皇帝裡還是特別有名的,幹了幾件大事,只能是我的歷史學得不好。
戴克里先是羅馬歷史上後期的一位著名的皇帝,出身低微,父母都是奴隸,戴克里先進入軍隊,巨能打仗,憑著戰功慢慢積累實力和威望。公元284年,戴克里先被推舉為羅馬皇帝,但他並不是兵不血刃就當上了皇帝。在戴克里先成為皇帝之前,羅馬帝國正處於自屋大維創建帝國以來最混亂和黑暗的時期,從公元235年起到戴克里先登上皇位的五十年間,一共經歷了26位皇帝,也就是說,平均不到兩年就換一位皇帝,歷史上把這段時間叫做「三世紀危機」。這位草根當上皇帝以後,立馬撕下共和國的偽裝,原來的領導叫元首,「第一公民」的意思,戴克里先脫下元首簡樸的軍裝,穿上帝王的絳紅色織金緞袍,採用了東方專制君主的王徽和儀式,臣民得跪倒在他面前,他建立起絕對專制君主制。
地盤太大了,這邊按下葫蘆,那邊起了瓢,忒累心。公元284年戴克里先非常有魄力地把一人統治改為四帝共治,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各設一位皇帝「奧古斯都」主政,再設一位副帝「凱撒」輔政,廢除終身制,幹滿二十年就換人,由凱撒繼任。人多好幹活,果然結束了長期內亂,政局趨於穩定,但也為日後羅馬帝國的永久分裂埋下了伏筆。他還進行了稅制經濟等一系列改革,確實為元氣大傷的羅馬帝國打了一針強心劑。
在這之後,君士坦丁大帝統領羅馬帝國的所有政策,幾乎都是延續了戴克里先的改革。
為了防止元老院和禁衛軍等幹涉帝位,戴克里先給自己創立了一個頭銜,叫「主和神」,把自己比做羅馬主神朱庇特的兒子 。
隨著基督教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連戴克里先的妻子和女兒也很動心。戴克里先有些不爽了,基督教徒只拜上帝和耶穌,不拜羅馬的皇帝。基督徒不參加羅馬諸神的祭祀,這就使得帝國減少了很多從祭祀而來的收入。基督教鼓勵人人平等,等於破壞了帝國賴以生存的奴隸制度。基督徒忠於基督勝於羅馬,因此他們尊敬主教勝於帝國官員,這也就動搖了帝國統治的根本。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戴克里先下令拆毀基督教教堂,燒掉基督教的書籍,禁止基督徒聚會。逼迫抓捕到的基督徒向羅馬諸神祭拜,凡是拒絕的要被燒死。在這段黑暗時期,大量的基督徒被迫害致死,成全了好多基督徒封聖。皮蘭小鎮的那座教堂就是紀念被戴克里先殺了的一個信仰基督教的軍官喬治,喬治是古羅馬軍隊中的一個騎兵軍官,出生於巴勒斯坦的一個信仰基督教的貴族家庭裡,父親是羅馬軍官。喬治長大後來到烏斯請求在軍隊效力,戴克里先非常高興,因為喬治的父親是他最好的官員之一,喬治被晉升為國王的騎兵衛。當戴克里先迫害軍隊裡的基督徒士兵時,他勇敢地站出來公開與皇帝對峙,戴克里先開始有些不忍,企圖用錢財收買,喬治不從。受盡酷刑後被斬首在尼科米底亞的城牆,494年被教宗格拉修一世封為聖徒——聖喬治。戴克里先對基督教徒進行了羅馬帝國最後的、也是時間最長、最殘酷的迫害,成為基督教徒的至暗時刻。
心力交瘁的戴克里先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萌生了退休頤養天年的念頭,要說這老戴是個聰明人。他在離他家鄉杜克利亞(今黑山境內)不遠的大城市斯普利特建一座行宮,從公元293年開始,行宮以羅馬軍事要塞的標準開始建造,位置就在斯普利特海灣,行宮的南部面朝大海,以宮牆和城樓圍合,佔地38000平方米,行宮的水源則從亞德羅源泉通過引水渠輸送到行宮。305年行宮建好了,老戴說話算話,執政也滿20年,就退休了,他是羅馬帝國發展史上第一位自願退位的君主。繼承戴克里先的皇帝就是君士坦丁。繼承了皇位的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從而結束了歐洲歷史上對基督教徒的最長一次迫害。
退位後老戴住在宮裡幹嘛呢?據說是收拾花園,還種了不少捲心菜,不知道是不是那種現在滿世界都有的洋白菜?而且後來一群羅馬元老院的貴族們來又來請他重掌權杖,他都不幹,毅然決然地遠離政治旋渦。
其實老戴的晚年並不快樂,在目睹了自己創立的制度在自己退位後日漸失去影響力,以及一起退位的馬克西姆安再次稱帝之後,他陷入了絕望。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老戴對基督徒的迫害激起強烈反抗,312年他的妻子和女兒被殺,老戴精神崩潰,公元312年12月3日,死在了他精心打造的「戴克里先宮」中。
斯普利特的地陪是個中國姑娘,她說可以用兩個多小時講解戴克里先宮,導遊打斷她的話,說只有一個多小時,地陪愣了一下。
來到戴克里先宮的復原圖前,地陪說:戴宮長215米,寬180米,有金、銀、銅、鐵4個大城門,北邊為金門,北邊兩個方形的建築是羅馬的兵營,中間的是戴克里先的皇陵,皇陵對面是朱庇特神廟,南面是皇帝的寢宮和花園,非常漂亮的有拱廊的南牆外就是大海 ,這是1800多年前的樣子,我們站著的地方,當年就是大海,而那堵南牆已經慘不忍睹了。
進門後就是地下通道,這裡曾經是戴克里先皇帝從宮殿出入港口的通道,古樸滄桑得一塌糊塗,石牆上有塊匾,地陪說上面寫著1979年10月26號,戴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兩側擠滿了販賣旅遊紀念品的各色商鋪,因為時間早,還沒有開張。有朋友提出疑問:「都「世界文化遺產」了,怎麼還讓小商販在裡面擺攤?」古蹟周圍商業化是政府行為,也是巴爾幹半島國家常態。
地宮為什麼能保持下來呢?因為從7世紀到20世紀中期,一直是個垃圾場。老戴去世後就葬在戴宮的皇陵裡,因為他殘酷迫害基督徒,當基督教得勢後,教徒報復性地搗毀了皇陵,破壞了皇宮,戴宮成了廢墟。7世紀時,大批難民來到這裡,佔領了戴宮,又一輪的破壞開始了,很多雕塑被毀,皇陵改為天主教堂,為了適應難民居住的條件,破壞了原始建築,拆除中央大廳,改為「小戶型」,而產生的大量建築垃圾,就堆在地宮了。1945年二戰結束時南斯拉夫軍隊攻城意外發現了它,10年後開始清理,挖走的垃圾足以堆成一座小山。
從地宮上來,眼前豁然一亮,一座四面都是古老建築的廣場,氣勢宏大且建築精美。眼睛一下就忙不過來了,巨大的古羅馬科林斯石柱、高大的拱門,希臘式雕刻精細的三角門楣、埃及的獅身人面像、至今都是斯普利特地標的羅馬式鐘樓……
地陪說這是Prtidyil廣場——美麗的柱廊廣場,第一古老的是紅色花崗巖的科林斯石柱和黑色花崗巖的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1500年的。第二古老的是教堂的木門,這座造型獨特的教堂原本是戴克里先皇帝的陵墓,5世紀時他的靈柩被神秘轉移後下落不明,於是陵墓順勢被改為了教堂。最初稱為聖瑪麗亞教堂,中世紀時為紀念被戴克里先迫害的八名基督徒之一——聖杜金,而改名為聖杜金大教堂,現在叫聖多努米斯教堂,人們習慣叫它聖杜金。木門建於1214年,530公分高,300公分寬,左右各有14個核桃木的方形雕刻,展示著基督孩提時代、公共活動以及基督受難、死亡和復活的景象。門的製作者是中世紀畫家和雕刻家Andrija Buvina,他的姓氏讓人聯想的他的斯拉夫血統。這兩扇門是亞得裡亞區保存得最好的中世紀木門,也是世界同類文物中最具價值的。特別痛苦的是,我沒有注意到木門,自然也沒有拍到木門的照片。第三古老的是聖杜金的墓,始建於13世紀,因為資金關係, 16世紀完工。墓大概在教堂裡,沒有看到。第四古老的是廣場周圍的一些樓都是建於15世紀的,原來是兵營。第五古老的是我們身後的兩棟樓,建於18世紀。
既然會當凌絕頂了,一定要一覽眾山小的。從羅馬石柱的空隙間看到了普利斯特海灣優美的弧度,看到了藍色港灣裏白色的遊輪,看到了古老的宮牆和殘存的碉樓,看到了高低錯落的紅房頂,看到教堂鋪著新舊不一的缸瓦的房頂,頂上立著個羅馬式的雕塑,一隻小鳥傲然站立上面,應該不會拉巴巴吧?
這麼艱苦爬上來了,一定要合個影嘍,看,大家興高採烈地喊茄子!
正對著教堂的廣場對面是一條很窄的巷子,盡頭就是朱庇特神廟,神廟前面的廣場蓋起樓房,只留下一條通道,兩個人並排走都困難。當年廣場前建有三座神殿,現在僅存這座,還因為前面加蓋了建築變得十分隱蔽。
地陪說神廟是4世紀修建的,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就被改成天主教的洗禮堂,外觀沒有太大變化,門口原來有6根柱子的門廊,現在只有1根了。石頭的門框是原始的,十分珍貴,上面刻著繁複的花紋,尤其是頭頂上的橫梁,凸出的地方刻著羅馬神的臉和小天使。
網上找到的圖片,可以一窺。
站在神廟門口看到鐘樓窄窄的身影,能不想起蘇東坡的「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能不感慨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大教堂的北面也是一個廣場, 保留著古老的宮牆和拱形宮門——銀門,古老的地磚被千年的步履磨得發出亮光,依然平整。雖然是斷壁殘垣,戴宮原始的身影仿佛更清晰一些。回眸看教堂的背影,能看到教堂還保持著戴克里先陵寢採用的八角陵墓的外形和環繞四周由24根立柱構成柱廊。
高大的宮牆雖然已經殘損,古羅馬的雄風不倒,宮牆外,也是一溜兒商家帳篷,還有一座聖母教堂,裡面的祭壇是一座有著極高工藝水平和相當規模的精美的石雕,我屏住呼吸,心裡讚美著:太棒了。怎麼在巴爾幹的這些小城裡總能看到這麼高水平的石雕!
要離開斯普利特了,老城有太多精彩與我們擦肩而過,還是祝福這座海濱城市在海風的日夜吹拂中永遠充滿著活力。